【杜吹剑】保持汉语纯洁性,何错之有?

栏目:爱护母语与恢复正体(繁体)字
发布时间:2014-04-28 19:58:10
标签:
杜吹剑

作者简介:任重,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儒家网创办人暨主编。

保持汉语纯洁性,何错之有?

作者:杜吹剑

原载:《环球时报》2014年4月28日

 

日前,《人民日报》先后刊发《外来语滥用,不行!》、《“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等报道,许多媒体在进行转载时,选择“使用WiFiVIP等词破坏汉语纯洁性”等标题,既吸引了眼球,也引发社会关于汉语纯洁性的广泛热议。

 

保持汉语纯洁性,按理说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天然载体,爱护母语也是这个民族的天赋权利,这在当今世界,已成为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并早在1999年提出倡议,从2000年起,把每年的221日定为“世界母语日”,目的就是要向世界呼吁学习母语、保护母语。对于汉语来说,它是意音文字,既表音也表意,与只表音的英语大不相同,在汉语中掺入英语,在很大程度上,会破坏汉语的纯正性,使其丧失语言的独立性。因此,文化传播与交流中以我为主,保持汉语的独立性,乃义不容辞之事。

 

对这个话题的众多批评声音,主要集中在汉语的粗鄙化和“党化语言”,二者都认为,受文字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汉语早已不再纯洁,人民日报谈这个问题没有资格或意义。笔者认为,这种论述批判性有余建设性不足,因为纯洁性需要与丰富性追求可以也应该相统一。需要指出的是,在讨论“汉语纯洁性”这个问题上,批判者偷偷转移了话题,保持汉语纯洁性与反对汉语的粗鄙化,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个是语言形式层面,一个针对的则是语言内容。话题转移后混淆视听,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关涉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安全。以色列复活消失近千年的希伯莱文字,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因语言文字差异而带来国家分裂隐患的,典型者是加拿大的魁北克。受此刺激,多民族移民国家美国产生了“魁北克忧虑”,近年来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对新移民进行英语同化。

 

汉语中掺杂英语这种现象,表面看是犯懒,深究则是文化不自信。先人能翻译出禅、民主、飞机,后人就对GDPWiFiVIP无能为力了吗?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信心不足。古人对来自印度佛经的翻译,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要重建文化自信,政府必须负起责任,将语言文字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研究制定语言翻译指导性规范,并带头执行,比如,国家电视台不宜继续以CCTV为台标,GDP也不要在政府文件中出现。

 

同时,语言的纯洁与优美,有赖于对古代经典的温习体会、悠游涵泳,由此方可锤炼文采、提高品味。这需要固本强基,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尤其要在中小学专门设立中华经典课程,选拔公职人员应考试国学经典,尽快启动《教师法》修订程序将孔子诞辰日法定为教师节,改进和优化文庙(孔庙)文化功能等。如此,中央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才会有载体,方能落到实处。

 

发表于2014428日《环球时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