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晚林作者简介:张晚林,号抱经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职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著有有《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赫日自当中:一个儒生的时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实践——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学”的开显历程——牟宗三精神哲学研究》《荀子译注(选本)》等。于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创办弘毅知行会,宣扬儒学圣教,践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兴华夏之礼仪,复千年之弓道
——衡阳市汉文化研习会乡射礼随感
作者:张晚林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5年暨耶稣2014年5月4日
甲午马年戊辰月癸酉日,正值阳历五一假期。衡阳市汉文化研习会约请湖南省传统文化特别是汉服文化爱好者汇集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举办乡射礼,我有幸带着妻女一同前往了。这次举办乡射礼盛会纯粹民间性质,所有参加者依自愿原则,所有费用AA制分摊,尽管如此,前往观览盛况者不下百人。衡阳在线与《衡阳日报》相关媒体作了报导。
乡射礼本起源于战争与田猎,后经周公制礼作乐,“武力”的意义逐渐消失,而重其文德之内涵,主要是“射以观德”。《礼记·射义》中说:“射者, 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 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 则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说:“凡射礼有四:一曰大射, 君臣相与习射而射也;二曰宾射, 天子诸侯飨来朝之宾, 而因与之射,亦谓之飨射;三曰燕射, 天子诸侯燕其臣子或四方之宾,而因与之射; 四曰乡射,州长与其众庶习射于州序。”
很多人以为,古礼已经消失,再恢复也不可能,而且只要潜心修德,未必一定要守礼。岂不闻夫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故礼只是外在的形式,不要亦可。实则此大误。《荀子·哀公》有一段对话: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孔子蹴然曰:“君号然也?资衰苴杖者不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使然也。黼衣黼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 ”
以夫子之回答,岂可云:章服与礼仪与修德无与耶?今人多无礼仪折旋,而以此自辩,无他,自暴自弃而已矣。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此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义。中国之强大或“中国梦”必须是指如此这般的“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再现于世。这样的时代并非在中华大地没有出现。《鹿鸣》诗云: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就是我华夏弦歌丝竹之声,宫商角征之调,博雅优游之情,和乐闲适之德。夫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乡射礼也正是这德、情、声、调之体现。关于乡射礼,今人有评之曰:
也许我们遗忘了这样的时代:当英勇的华夏武士们在黄沙千里的战场上浴血鏖战,以强弓劲弩捍卫着华夏民族的骄傲与尊严的时候,同样阳刚的儒子们在桃花夭夭的家园中揖让而升、挟弓并立,耳畔是《采蘩》匀和有力的鼓点,前方是30丈之外的箭侯,身边是一册昭示射义的《礼记》。儒子们舒展衣袖,引弓而发,长箭刺破历史,呼啸而来……。
那是一个文人投笔即能从戎、儒生不是懦夫的雄健时代。刚毅、优雅、仁德、礼让,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战争工具,被我们的祖先射向了溃逃的敌人,也射向了华夏民族的内心。有道德的教化、有礼乐的熏陶、有体育的锤炼、有竞争的引导......华夏射礼,倾注了数千年华夏礼乐文明内涵的真正的“弓道”。
华夏射礼,留给了我们永远的乡愁。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一声叹息与执着: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 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 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 终成绝响
我愿重回汉唐 再奏角征宫商
着我汉家衣裳 兴我礼仪之邦
我愿重回汉唐 再谱盛世华章
何惧道阻且长 看我华夏儿郎
附:衡阳乡射礼程序及部份图片:
一、迎宾:主人带领众人在场外迎接众宾客。
二、宴饮:宾主宴饮,主持人(司正)致开场辞。
三、结耦、张侯:主人命司正,宾主继续宴饮。司正下堂命司射,准备弓矢,三耦下堂结耦,张侯。
四、三番射:升堂纳射器,袒决遂,诱射,行初射礼,再射礼与三射礼。
五、计数,饮不胜者:胜者给不胜者斟酒,勉励对方下次取的好成绩。
最后,古礼爱好者表演了箭阵:箭阵表演,队员7人,所着服装是为汉之虎贲军服所用阵型有:一字阵、雁形阵、燕尾阵、长蛇阵、六花阵、双叠阵、冲锋阵、环形阵。
特别说明:因场地、道具、服装等原因,加之对古礼所知有限,此次乡射礼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见笑于大方之家不可免,然能唤起吾人对华夏传统之向往之情则足矣。
责任编辑:泗榕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