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笑思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孔子2565年暨耶稣2014年5月8日
作者简介:杨效斯,笔名笑思,生于姑苏,长于长安,曾为下乡知青、装卸工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华南师范大学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硕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为美国芝加哥森林湖学院哲学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普渡大学卡尔迈特校区哲学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1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哲学著作《家哲学》。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必须包含文化复兴。在军事、秩序、经济等“强国”方面,可以进口武器、宪政、和市场。然而文化复兴必须依靠本身的历史:突出特长,补足西方弱点,继承以往智慧,造福全人类。这样一衡量,中华家文化,似应是文化复兴的一个首选内容。
作为“家哲学”的倡导者,我于是有复兴中华家文化之梦。普及“家哲学”,重视家风、家教、家学、家传、家礼、家规、家训,人人孝悌亲亲,可大幅增进人的道德水平、生活幸福;促成天下一家,世界和平。中国人以前做到过这些,今后还可以领导人类去重复。
一
我认识到家的哲学重要性,集中精力创立“家哲学”,因缘很多。
1,刚来美国做学生时,在读的哲学系负责人见面就说,我是他所知道的本系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博士生。我曾应邀在系里介绍过中国哲学。那时已经感到,对外普及东方的深层文化,少有人做,任重道远。
然而系里的教授又劝告我,未来应该去普及西方哲学。中国人学西方已经很努力了,西化甚至已经过了头。中国文化反而罕有人知,世界更需要了解东方。那么,传播什么中国哲学,是世界上、西方人最需要、最有用的?-这还不清楚。
2,当1991年初涉教学时,碰到有人提问:中国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不同于西方?记得我回答说,家文化是中华-东亚的特长。但是,当时解释不清为什么。
3,在多年国外游历中,我看到无论哪里的华裔、东亚裔,通常能自力更生,勤劳节俭,尊师重教,温和讲礼。国外少有“思想政治教育”,华人却能自律向上。显然,家教在起作用。我于是感到儒家“齐家、孝悌”文化的高明。但是这种体会需要想深而说透。
4,我读书所在的一个中等城市,犯罪率较高。美国人从社会或个人方面来分析对待少女怀孕、高中辍学、帮派暴力、毒品枪支等等。但是东亚人容易看出,这些问题更源于家庭的脆弱破败。为什么西方人把问题动不动归结到社会-个人,而东方人则对家的作用更敏感?-这背后显然有深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区别。
5,中国教育中“社会化”与“个人化”都不发达。法治、个人主义才刚刚引进。中国却能在西方各国的围追堵截下飞速强大。中国人的素质从哪里来?是什么在弥补“社会化-个人化”上的不足?-这把我引向“家庭化”观念。
6,一位海外同行曾经说,由东方人站在自身文化立场上,向西方提出的带有哲学涵义的批评、挑战,还没看到过。东亚思想界的这种失职与耻辱,让人深感不安。对西方连一个批评都提不出来,谁还好意思自称“学贯中西”?-有必要向西方哲学提出至少一个哲学性的、全局性的批评。
7,家庭对儒家非常重要。以往家家放置祖宗牌位的堂屋,可以说就是“儒教”的教堂。“尧舜之道,孝悌而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等道理,耳熟能详。然而,自从盘古开天地,还没有一部儒家著作,是全面论述“家哲学”的。
8,“西方文化有什么,缺什么?”“这所有和所缺的之间是什么关系?”“东方有无西方的所缺?”“东方因此需要什么样的西方所有?”-这是些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却少有人回答。就这些问题进行长考,慢慢把我引向东亚家文化。
9,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新儒家三派,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各执己见。然而三派领袖却有一个少有的五四共识:“家,是万恶之源。”为什么我们不说“个人是万恶之源”、“社会是万恶之源”,却说“家是万恶之源”?-这不合逻辑。
10,撒切尔夫人嘲笑说,中国即使强大了,也没有一套独特的普世价值。然而“家哲学”显示了西方人的哲学盲点,和儒家观念的优越深刻。能不能从“家哲学”入手,开始发展形成东方的人类普适价值体系?
11,在研究西方思想史时,我注意到越是著名的思想家,越可能是单身汉。如柏拉图,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尼彩,维特根斯坦等。无家的思想家,容易产生无家的思想。西方人设立大量“社会科学”却不含“家庭学”,家庭在西方哲学中从来不重要,于是开始能理解了。
12,西方思想家原来大都是教士。他们对人家亲情缺乏体验,却深受“神父”、“圣父”、“教会兄弟姐妹”的影响,相信人家性恶,神家圣洁。故即使硬凑,也很难凑出一部西方的人间家庭思想史。家哲学,是西方全局性的文化盲点。
13,家在西方,始终没有得到深刻、全面的认识与相应的对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要么建议废除家,要么将家看作城邦政治的附属之户。犹太-基督教中,上帝要亚伯拉罕杀子献祭。亚当夏娃生的人类第一对兄弟便互相残杀。难怪西方人没有“慈、孝、悌”等基本家德的观念,难怪希腊神话中的家充满乱伦罪恶。
14,西方人名,多来自圣经而非父母。兄弟、姐妹、姑姨、叔舅混而不分。大写的父亲、姐妹、兄弟称呼专用于教会。牧师而非家中老人,主持出生、葬礼、婚姻。教会是不是接管了家庭?圣父为什么压倒生父?神家是否在异化人家?
15,苏格拉底说“未经考察的生活不值得过”。然而希腊人又并不考察人人必过的家庭生活。西方哲学家,都在为建议废除家的柏拉图哲学作脚注。面对这类自相矛盾、基本空白,儒家哲学家为什么要自卑?中国思想界为什么缺少自信?
16,约翰。杜威是从我同一个系里毕业的博士。该系教师经常拿他激励后学。杜威主张实用主义,曾对中国人影响很大,亲炙子弟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然而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人也需要对柏拉图这样的西方一流人物有所指教。“家哲学”可以是一个突破口。
17,人的存在、人性、人生、人道、人世、与人类都从幼年家中开始。而西方人则跳到成年个人及其社会来开始解释一切。这种半路出家,忽略源头,成人中心主义,缺陷明显而难以服人。所以,东方人除仰视西方外,急需平视、俯视之。
于是,1995年初冬的一个后半夜,我写下了三页纸的一份目录,开始了长达15年的家哲学创作。两年后,写成《家的哲学纲要》(2002年出版)。随后,我把西方主要哲学家都单身,所以一贯无视家哲学的想法,写信寄给了一位权威的美国哲学史家,请他评论。
18,这位哲学史大家的回信,给了我很深的刺激。他说,我的观察是对的-西方哲学很少关注家。他认为有大量单身汉哲学家未必能够解释这种无视,但是究竟怎么解释他不知道。他为哲学不必处理家做了不少辩护。但是最后说,“如果你能说清家与哲学的关系,我们将都欠你的情”。
十二年后,通过几乎天天凌晨的长考、写作,我的《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一书,在商务印书馆用中文出版了。此书前半部说明了西方文明为什么会缺乏家哲学。后半部则提出了一个基于儒家东亚家文化传统的家哲学体系。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家的系统哲学著作,长达六百多页。其创作动机,涵盖以上所列的一十八条。如果再加一条,则此书之著,实意在不想让周孔圣人泉下慨叹,说其当代后继者中,不忠不孝、臣服于西方的不肖子孙太多。
二
下面例举家哲学的若干观念,包括一些重要而缺乏讨论的问题。
首先,家文化的发达与否,对一个文明的正常和健全,有什么影响?人家对人性,人道,人生,人世,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不懂家而又必须形成人性论、人道论、人生论等,这些理论会出什么错?把家当作人类的基本单位与否,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西文明之间的主要区别?
中华文明给世界的独特文化贡献在哪里?西方的总体性弱点是什么?除了西方导师的教诲,“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可否纳入东亚人自己的智慧?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即东亚人发现的普遍真理需要推广结合到其余人类的实践之中?
每一个人,应该说都被创造、存在、终老、死殁于其家的脉络中。每一个人对家都有自幼至老身心两面的天然依赖。安家,是人生第一要务。在安家中得到智慧,以智慧努力去安家,这是人类物种正常生存的前提。人性中必有家庭性。
人生可以有近乎半数时间,尤其是老幼阶段,在家度过。人的生活和情感,首要和主要寄托在家里。家庭生活,有独特的性质、方法、和实践,本身直接体现着人身及其基本文化的再生产,是人类物种的存在方式和目的。只有家庭化,才能使家达到理想、完善家格,才能让人得到维持其健康生存最基本的安全感、归宿感、归属感、幸福感满足。
家,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比城邦、国家等中型团体更普遍、更自然、更有永久性的生活单位,是人类安全感、道德心、幸福感、和政治智慧的主要来源。家庭化,是人类道德化的最早形式。家庭化导致家格健全。家格健全,对幼儿补足完全,幼儿本身的人格才会健全。家格故是人格的前提。
东亚的家文化,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在世界上居于前列,是人类中过俗世生活、近距离亲密生活艺术上的典范。这主要归功于儒家的培育护持。东亚通过家风家传家学家教而发起的教育,从很早的历史时期起,即提倡以身作则,从小开始,情理兼顾,仁智并重。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方式,进行以孝悌公平为初始目标的感动型、修养型家内教化。
儒家本家而起,由家推开,与家共生,是世界唯一的家源哲学。儒家比世间任何其他学派都更深刻地懂得和重视人类自身及其文化的再生产方式-家。儒家文化与人家文化,在历史上一直是彼此支持、互相推动、乃至存亡与共的。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人家便没有儒家,没有儒家便没有东亚家文化的发达,从而没有东亚文明的丰富和强大。
无儒有家,如人有体而无魂。家,只能自生自灭而难免败家、使人离家,以致人们无家可归而伪家蜂起。有儒无家,则有魂而无体,儒上浮为专属书房的“儒学”,失去“为人类安家”的普遍意义,失去广大的民间性、根源性“家儒”生机。故夫妇父子、兄弟长幼、孝悌仁礼等一套家源文化,是古往今来一切儒家不能须臾离开、必须每日实践的根本。
比起科举制、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等,家对儒故更生死悠关得多。五四之后,有人同情儒,没人惋惜家。如若不能从家的普遍、自然、世俗和永久性出发,来看待礼教和儒、道、中国佛学,则这几个伟大文化传统的来源与性质,它们以往的功绩和存在理由,它们今后赖以继续存在的寄生单位和推广必要性,它们那普世实用的优越性和价值,都难以确定。
家中和谐式的幸福,防止了幸福被联系于种种过度物化、拥有的定义、和异化的追求,而不易对自然环境过度伤害。从不过分强调“私有财产”的东亚人,以往故少有强力崇拜、暴力征服、殖民扩张、污染自然等问题。
由家源情理出发,而非中领域团体法理出发制订的家规家法,使以往的中国人和受到古中华文明影响的东亚人,经常处在一种相对温和的限制-宽容系统之中。人的自由散漫、随心所欲、自在逍遥一面和家规劝学、礼乐修养、有禁有止的另一面,能够大体均衡。
发达的家文化曾经为中国人带来天下一家、“天下太平”的政治文化;长期享有较高水平的人的存在安全感、归宿感满足、心态宁静、家庭生活幸福。几乎人人懂得“家和万事兴”,懂得“和谐”价值产生于齐家努力。
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已往在其家庭生活中,形成勤奋节俭、安土重迁、和平中庸、善于妥协的传统,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为千秋万代之后着想”的宽广情怀。其乐园、价值不假外求;没有出世宗教的狂热;不尚斗争与战争。
中国人既没有经历过《圣经》对西方人历来的思想自由、也早已淡忘了类似于长期奴隶制对西方人的人身自由的那种极端的剥夺践踏。因此,他们不仅自己不感到必要、同時相当惊讶于近现代西方人对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那种报复性的、加倍补偿式的、乃至疯狂的追求,和思想理论界对两种自由近乎神经质的鼓吹。
源于人家的儒家礼教,一方面让东亚人避免了西方宗教戒律和国家立法的粗疏,使个人的自我中心无由在其中过分膨胀。另一方面,礼乐家规教化避免了法律的严厉僵硬,能作到因家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制宜,灵活照顾各人学习、适应能力上的快慢节奏和个性特点。东亚人的个性,通过其家的个性表现出来。
以家作为生活实践“基本单位”的儒家、道家与中国佛学,把中华文明牢固而稳定地确立在世俗生活之中,长期避免了宗教和强权式国家政治对人欲的过份束缚或放纵,为解决全人类的宗教迷信问题作出了榜样。
西方人以个人压倒家,以国家压倒天下,以上帝压倒自然。文明武化从外部、奴隶制从内部腐蚀西方家庭。如果家是小领域,天下是大领域,那么希腊人只关心两者之间的城邦、教会等中领域。西方的中领域主义,使西方人后来从未有过发达的家文化,从未意识到家文化薄弱贫乏是一大问题。西方文明于是一直是希腊家盲点、家弱点的继承者与牺牲品。
西方中领域主义把生活两分为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人性两分为社会性与个人性。公私两分为社会之公与个人之私。人的教育、发展两分为社会化与个人化。研究人类的方法,两分为社会研究与个体研究。关于人类的基本词汇语言,以社会和个人为轴心。
这些特点,凝聚为西方人思维与评价所遵从的“社会-个人”两极模式。家,在这种两极模式中没有立足余地,被还原为“社会制度”或“个人契约”。从西方历史中概括出两极模式,中领域主义,成人中心主义,以解释其家-天下文化盲点、国家-社会文化发达,是我20多年来日夜长考出来的首要发现。
由于缺乏一种象样的家道主义,西方人总是低档不住宗教出世主义的侵袭。西方人迄今仍然不能确立离不开人家的俗世价值,无法确立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使相当多的人,仍然沉沁于宗教迷信之中,尚未被最终启蒙出来。
总之,一个精神文明而不懂得家,则其中关于人的内容,无论如何花言巧语,都剩不下多少是毫无疑义的了。
中国人在“师夷之长技”时,需要同时“识夷之残缺”。否则会把残缺亦当长技来师法。对西方学习多于批评,知其善多于知其恶,会使知识结构不均衡。在不均衡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人的所有判断都会有偏颇。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只有复兴传统家文化才能真正开始。它将接续上以往的历史与智慧,造福千家万户,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凭借发达的家文化,中华民族除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能够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领导。
责任编辑:泗榕
【上一篇】【秋风】一个文教,多种宗教
【下一篇】【张其成】守住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