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立足传统文化传承 重塑中华文明自信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4-05-26 16:15:32
标签:
薛超

作者简介:薛超,男,西历一九八四年生于重庆,陕西韩城人,法学学士。现居重庆。


立足传统文化传承 重塑中华文明自信

作者:薛超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5年暨耶稣2014517

 

 

 

20142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学习中发表讲话,深入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关系,并就贯彻落实做出了规制部署。

 

此次讲话肯定了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正面积极作用,定位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关系,是党中央思考有关强化执政能力、提升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经过一系列论述分析和举措实施所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观关系的论述演变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对自身定位做出了“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的提法,推进了十六大报告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论述。而在此次全会决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也被首次提出。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在文化建设领域建设发展的方针之一。也是在本次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内涵。

 

2013819-20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用三个“独特”概括了对“讲清楚”三方面内容的阐述,强调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实践方针。这一表述,实际也成为了三个月后的11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调研期间参加位于曲阜的孔庙和孔子研究院后发表的座谈讲话的基础。

 

20131230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题,认为“中国梦”的实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宣扬,离不开“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那么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就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这次讲话,不仅归纳总结了前面几次会议的提法,也奠定了两个月后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基调。

 

回顾前后历时近三年的论述演变,党对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重大关系的认识,在每一次会议都有在前面基础上提升和延伸出新思路、新表述,期间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直至在本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全面系统展开对两者关系的阐述,提出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括性论断。

 

二、其他概念对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关联

 

而新一届领导班子阐述和施政中提出的其他概念,对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也起到了紧密的辅助作用。

 

比如“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并在20142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获得进一步阐述。提升“国家治理”概念,既是对十八大报告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的全面概括,又赋予“治国”这个在传统文化宝库中并无陌生的概念以崭新色彩。国家治理体系既然与“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那么如何改进与完善?答案是坚守核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挖掘和阐发“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并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若不能明晓和通透远溯及五帝三代,历经诸子百家、汉唐宋明乃至近现代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凝聚历代圣贤师哲的毕生心血的中国传统治国理念和实践,是无法完成在创造中转化、创新中发展的。

 

还比如“法治”和“制度管理”。“法治”本不是个新鲜词,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便以“依法治国”的形式被正式提出。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这个概念通过“建设法治中国”的提法上升到更为全面深化的高度,并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为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落实。而自“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表述被列入党的正式文件,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成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章节的要点以来,“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作为党和国家施政“根本之策”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事实上在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上任伊始,这种依托法治与制度管理行权的转变,已经体现在各种讲话和各项工作当中。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便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党章,自觉维护党章在党内的权威地位;而在一个月后纪念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便强调了现行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最高法律地位、权威和效力,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中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党有党章,国有宪法,遵循相应的总领章程是理所当然的。2013527日,《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发布,党也首次拥有正式、公开的党内“立法法”,进一步推进了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的讲话上,“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殊不知,在提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礼记·大学》文本里,关于如何治国,既有“絜矩之道”,又有“以义为利”。一个有关制法,一个有关理念,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传统文化有关典章制法的述作,犹如星河浩瀚——经有“三礼”《春秋》,史有《书》、《志》,法有律令,典有三《通》外加历朝会典会要……每一类别都大可值得展开深入细致的研习。当今中国社会对于传统典章制法的认知需要全面而深刻的补习,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三、理顺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的意义

 

无论是直接性阐述,还是间接性关联,总结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有助于统筹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集体学习讲话的指导意义——集总结性和规划性于一体。

 

讲话点明了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既是对上一次集体学习内容的衔接回顾,又进一步充实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而“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则呼应了前面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论述,从内核上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法,是具有突破性的理论定位——既为核心价值观找到了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也为传统文化找到了在当代土壤下别开生面的生长壮大。当代中国的发展,就要汲取过去在救国建国的剧烈动荡中“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的深刻教训,就要维系好独有的精神命脉,巩固好稳健的文化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同样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扬弃式继承,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出发,真正焕发“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生命力去化育国人。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讲话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实质的深度认知,夯实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实基础。要如何讲清楚?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是少不了的——这是对传统文化如何而来的认识;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是少不了的——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传承的认识,最终“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而自信则来自于全面且系统的认知,既能“温故”又能“知新”——“故”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新”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建设以来的历史轨迹。在“故”与“新”之间打通时代价值关节,最终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构筑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源泉,真正打通继承与发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四、落实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的措施

 

认知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实践的贯穿融入。如果说讲话前半部分阐明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的意义;那么后半部分,则要回答如何在社会生活落实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也作为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机勃发的实施纲要。讲话谈到了要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着手,归而纳之还是在“知”与“行”上,由内化为精神追求,由外化为自觉行动,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礼记·学记》有言:“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没有合乎常道的教育,不能够孕育出负责任的国家与民众。学教,一方面要靠带头作用,用“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起到引领作用。党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宣传导向的进一步亲民接地气,都是在发挥以身作则的感召力与带动力。而在孩童学校教育抓起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则是要以生动具体的“由学知道”塑造完整人格,从而“明明德”、“致良知”。

 

“学”之外要有“习”。没有实践的脚踏落地,难以在社会生活中生根发芽并成型优秀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观,更不用说倡导基本遵循和增加认同归属了。讲话列举行业的规章制度和一般民众的行为准则,这需要深入挖掘传统规约资源;而礼仪制度和纪念庆典的提及,则离不开对传统典仪体系的深度认知。讲话中让“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比喻,不仅是对核心价值观的期望,也是对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作用和未来发挥作用的肯定。

 

除此之外,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撑,也是扶持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壮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法律、制度和各种社会管理所承担的引导作用。遵循制法程序要求,依照制法规矩办事,也呼应了当前对国法党规权威性的强调与维护,通过扬善惩恶、匡正除邪,确保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导向稳健。

 


 

责任编辑: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