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作者简介:慕朵生,男,独立学者,曾创办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并任总编。 |
中华文化推动欧洲现代文明发展
来源:中国儒教网
作者:慕朵生
时间:2014年6月8日
中西文化双峰对峙、各得风流,同为世界上最优秀和最伟大的文化体系之一,而且各具特色、差异明显。早在2000年前的两汉时期,中西文化就开始通过“丝绸之路”这一贸易通道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成为中华文明强盛富庶的象征,不少欧洲人都因衣服上有一片丝绸或家中有一件瓷器而感到万分的荣耀。
但是,中华文化对欧洲的深刻影响,还是从13世纪开始,并先后经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3-15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开启的冒险家游记性著作,初步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富庶昌明和文化风貌,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浓厚兴趣;第二阶段,是16-18世纪意大利利玛窦开启的传教士通信类著作,初步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经典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在欧洲兴起了一个“中华文化热”;第三阶段,是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欧洲首个汉学讲席为开端的“学院派汉学”,主要是各国大学或学术机构将汉学列为一门学科或专业,就中国历史、文化、经典及价值观等展开系统学术研究。
正如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先后经历采用器物、借鉴制度和吸收思想一样,欧洲人学习中华文化同样经历类似三大阶段:首先是采用器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大发明”。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得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杠杆。”但是,欧洲人在借鉴制度和吸收思想方面有很大的交叉重叠,无法截然分开。要之,中华文化对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尤其是对于确立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启蒙运动”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3世纪中华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欧洲的时候,欧洲还处于基督教宗教神学统治下的“黑暗中世纪”,教会是一切社会规范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人民长期处在蒙昧状态和对宗教的迷信之中,人道、理性和进步均受到严重的摧残。在基督教之外和之前,正如18世纪初叶英国诗人艾迪生在《一篇洪水以前的故事》中说所,竟然还有一个如此昌明、如此理性、如此人道的古老而又庞大的中华文明,令欧洲人既震惊,更向往。所以,欧洲人纷纷称赞和学习中华文化,并以之为思想武器批判基督教神学及教廷黑暗统治。英国诗坛领袖蒲伯作诗曰:“东方有孔子,孤立如高峰。教人以为善,切实且有用。”英国散文家和田普尔也称赞孔子说:“孔子是杰出的天才,博于学、长于德、美于行、爱国而爱人”——集中了人世间一切最美的道德!
在派往中国传教士最多,因而也了解中华文化最多的法国,王室、贵族乃至普通人,无不热衷于中国精美的工艺品和优美的园林艺术——法王路易十五不仅建有中国式园林,而且在1756年亲自实践了中国皇帝劝勉农桑的“藉田”仪式。更重要的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魁奈等,尤其是欧洲“启蒙运动”思想领袖伏尔泰,对中国赞不绝口,认为非学习中华文化不能解决欧洲危机。伏尔泰说:“欧洲的王室和商人只知在东方寻求财富,哲学家却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与物质的世界。”他对中国政治推崇备至,认为“人类的智慧不能再想得出比中国政治更优良的政治组织”,“中国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他主张“我们对于中国应该赞美,应该自惭,但更应该模仿。”伏尔泰不仅在家中供奉孔子像朝夕礼拜,而且将中国剧本《赵氏孤儿》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上演,引起巨大轰动。他还要求欧洲教会禁止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以免污染这个文明而又高尚的国家。
德意志民族一向以善于思辨而著称,而德国思想家在介绍和借鉴中华文化方面,也确实发挥了思辨的特长。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亲自培养蚕桑,以便了解中国养蚕技术。他著有《中国近事》一书,认为中国有着令人赞叹的道德和优美的自然神论哲学,主张“中国实有派遣传道者来欧洲的必要,以便把自然神学的应用和实行传授给我们”。他还受到《周易》卦象启发,创制了二进制算法,成为近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莱布尼茨的学生沃尔夫认为,孔子和儒家的哲学与道德学说是理性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所以非常合乎人性和情理,要比欧洲宗教学说进步得多。沃尔夫因此受到教会和保守派猛烈抨击,国王福莱特烈克下令他必须在48小时离开德国,否则就对之处以绞刑!
以上仅列英、法、德三国有限几名思想家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介绍以及学习和模仿的强烈意愿,而类似的事例几乎是不胜枚举。正是这种强烈的意愿及其行动,为欧洲文明进步打开了一扇通往光明的大门。正如法国文学史创始人朗松所说:“17-18世纪,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与中国儒家思想相融合,进而形成欧洲启蒙思想的时期。”实际上,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还模仿和借鉴了大量中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框架,比如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创造了欧洲特色的文官制度。又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经伏尔泰的推崇,于1789年被写进法国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痕迹。
中华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欧洲现代文明进程,而且通过欧洲的“新大陆”美国等国家发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美国于1776年通过《独立宣言》,其第二条为:“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时美国开国人士,多不明其意,要求将“权利”一词改为“财产”。据萧一山《清代通史》记载:宣言起草人杰斐逊解释说:“此段宣言之一贯精神,得自孔子。不可剥夺的权利一语,即孔子之言也。孔子说:‘有教养之人,志在唯心;无教养之人,志在唯物。’是以人生之目的,不在斤斤争权攘利,计较有产无产,而在精神上获得适意与遂志。”经过解释,众人皆心悦诚服,欣然接受。
事实上,美国尊重、包容、学习和借鉴中华文化的事例还非常多。以尊重孔子为例,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多次赞美孔子,亲友也在其葬礼上朗诵孔子语录为他送行;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称赞孔子是“世界的骄傲”和“哲学领域的华盛顿”,美国总统林肯则称赞爱默生是“美国的孔子”;1935年,孔子和摩西、梭伦一起被刻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三角门楣,官方介绍称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立法者”;2009年,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决议案,颂扬孔子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作出的无价贡献”……。
无论如何,近代以来中西双方的遭遇既是一大幸事,也是一大不幸。幸运的是,中国人学习了大量西方文化,同时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文明进程。不幸的是,西方国家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走上了军国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道路,并侵略和瓜分了古老的中国。然而,无论幸与不幸,中国人都应在这段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重拾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葛灿灿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