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热爱优秀的中国经典文化
——写在普贤国学社首届国学周之际
作者:肖晴初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网
时间:2014年6月22日
潇湘四月羡鱼肥,汉沔三春颂露晞。
万树烟霞思濯濯,一园桃李竟菲菲。
首先,热烈祝贺湖南商学院国学周胜利开幕,并预祝国学周取得圆满成功!
国学社成立有半年多了,国学社的宗旨在于弘扬国学知识,普及优秀的中华经典文化成果,让中华文化之璀璨明珠给国学社同仁以及周围人群带来优秀的人文氛围。
广义地说,国学就是优秀的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狭义地说,国学有所限定,比如经、史、子、集等等不同的范围设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论宽窄,国学就像是巍巍昆仑,“磅礴压洪源,巍峨壮清昊”;又像滔滔大河,汪洋恣肆,奔流不息,可谓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光”。总体上看,中华文化是相对优秀的文化体系,有很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人类文明系统里,时至今日,玛雅文明已经消失在美洲的丛林里了,古希腊文明在爱琴岛上无声无息地衰落了;古埃及的文明就剩下了悠悠尼罗河上的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形影相吊;古印度文明也消失在恒河的无尽波涛里,让英法文化给侵占了,其剩下的佛教文化,他们还希望中国人能将她发扬光大呢。从历史的脉络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的文化的坚挺而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回顾一下,中国的《周易》,数千年之后,全世界的有识之士,还在痴迷于祂的博大与深邃。再看看,中国的歌诗文化,从《诗经》《楚辞》开始,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歌行乐府,再到唐人律绝、宋人诗赋,今天全世界的文化人,可以说仍然是对其推崇备至。还有我们的汉字,金石篆刻,书法绘画,代有才人,哪一样都有精妙绝伦、无与伦比的艺术杰构,让人叹为观止。任何真正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人,都不能不佩服祂的伟岸与博大。所谓“夏雨春云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这就叫不朽!
还有,你能说中国的服装不美吗?只要你去仔细端详一番,你可能要窒息的。
今天,可能很多人明确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存在,咱们现在使用的手机电脑,即其代表。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至今仍通行于全世界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是隋朝开创的,就是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全世界使用的计算机,其根本的机理却源于易经的阴阳二元论和由此而生的二进制计数方法。可知我中华文化不仅照亮了中华文明发展之路,也照亮了世界文明发展之前途,不仅普惠于我华夏儿女,也造福于全人类之庸庸众生;也可知当此之世吾侪继承、延续、恢弘我中华文明五千余年粲丽之文脉责无旁贷……
过去有人盲目地批判《论语》《孟子》等经典之作,说是一文不值。但却很少有人真正深入地去研读这些中国先哲的经典之作,其孟浪之状,犹如一犬吠影众犬吠声,令人脊背汗冷。《周易》中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理念,以及《论语·子路》中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东汉的薛勤所言“一屋不扫,何以除天下?”……所有这些,在今天建设现代商业文明与现代诚信社会的过程中,不是很有现实意义么?
聊可欣慰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正优秀的文化不可能被消灭,一个国家的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文明是不可磨灭的,特别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磨灭不了的,祂就像是一个人的基因深深地植根于你的每一个细胞之中,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总是深深的植根于这个民族的血液里的。
今天,中国正努力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中华文明造福于全世界。这时候,中国人自己能不珍视本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么?!作如是观,“国学周”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和体验本土优秀文化的实践,让更多的人感受优秀的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让更多的人熟悉中华经典、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让优秀的中华文明之光照澈每一个好学上进的年轻人的心灵,也让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经典带给每一个人纯净安宁和谐、与人友善的心境。有道是,“跛者不忘履”,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年轻人难免望“途”兴叹,找不到生命航程里的方向标,那么中华文明历史中经过千百年沉淀而后的优秀经典将会给我们迷蒙彷徨的心灵带来“千金妙方”。
沈从文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病中给汪曾祺先生的长信中就“现身说法”,述及了中华经典对于他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妙用”,无妨抄录如下,对于半个世纪之后的我们也许不无裨益:
(我最近)在这里(按:指医院)学“气功”,目下已成为西医公认的治高血压主要有效科学方法。但是学会后,才明白医生也不明白的,原来和二千年前秦汉方士谈的“导引”、前五百年前和尚的“禅定”、五十年前同善社搞的“静功”,同是一回事。所不同处只是为我讲学的青年西医,只能引用几句巴甫洛夫的“大脑皮层抑制”说法,附加到目下口传的打坐方法上去,即认为是“科学”。至于原有那个说的极细微的一大堆历史文献,或因为不读,或因为读不懂,只一律当成“迷信”不加过问而已。事实上《(黄帝)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庄子》、《列子》、《参同契》、《黄庭经》、《云笈七签》以至《奇门遁甲》,和民十九山东红万字会托名《济公语录》印行的廿本怪书,无不谈到,而且相当精微,只是没有人过问罢了。过五几年后,年轻中医生中万一有人肯读书,又读懂了书中的内容,必会恍然朗悟,“中国原来有一个完整体系,可以追寻,不必引用巴甫洛夫,反而扎实得多!”学懂了旧的,大致即可以到苏联讲学了。但是这不是五几年事,也是十来年后事,目下来说是不可望的。因为旧书也不容易读懂,而且凡事勉强不来。人事可悲处大致也就在此。
当然,沈从文的信中也透露出要让中华优秀经典文化发生有效地能量也还需要相应的基本的文化修养,那就是中华文明之文脉的延续问题和困境。我们有过“言必称希腊”的时候,难免有时候更多地把眼光投向了邻家的花园,欣赏着邻家的花园里美丽的夜来香,却没有去注意自家院子里的那朵漂亮的牡丹花。不说“崇洋”,但毋庸讳言,也实在有曾经轻视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在近代,中国人开始感觉到“技不如人”,甚至因为曾经挨打,连自己优秀的文化也不敢爱了,还伴随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或者竟至于因为贫穷落后而迁怒于自己的祖先留下的文化,而不是深自反省自己的努力不够,“学艺不精”,结果是:优秀的中国文化被放逐了,精致的文化珍宝被弃如敝履,自己却坠入野蛮的深潭不能自拔……今天看起来,那时候那些事有多么幼稚、多么荒唐、多么可耻!好在后来的很多人都已经幡然醒悟。古人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今天的我们庶几近之。
目下的我们,人人争说“中国梦”,这可能有很多的诠释,有很多的方面,但归根结底,终将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生命力的固化与延续。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和风细雨,不能不让人想起诗圣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啊,在这样春风化雨的时节,就让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学滋润一下自己的心田吧。
面对璀璨而浩瀚的国学经典,吾辈将如之何?那就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孔子一生,孜孜矻矻,他曾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认为“忠恕而已矣!”但孔子最为人称道者,正如夫子自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终生学习,好学不倦,是孔子一生未尝止息的志业。孔子强调“有教无类”,自己的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的学生子贡说他“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孔子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十五而至于学”(《为政》),“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入太庙,每事问。”(《乡党》)可见孔子之问学,不止于书本,还更重视实践层面。孔子的学习态度也是值得尊敬的,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人非生而知之,惟学而知之也”,这是很可取的,应该说是基于唯物的认识论的观点。《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嘉肴,弗食,不如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儒家文化起源于孔子的学说,由孔子而曾子而孟子而程朱而王阳明而曾国藩……生生不息,枝繁叶茂,冠盖九霄,笼罩八荒。所有这些,就是今天,对于我们的社会和人生,也还是有很好指导意义的。
宋人朱熹有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厚博大的中国文化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学们相聚在国学社中,正可以做一番功夫,彼此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增长见识,增长智慧,提升自我,提高修养,砥砺德行,整顿乾坤,从浩瀚的国学中汲取营养,不向人间问是非,但从花径识精微。
李白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我没有美酒诗篇可以奉献给大家,那就真诚地敦请各位,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尽情地享用这次国学周推出的文化大餐吧。
最后,在这里要衷心感谢普贤国学社的同志们的不辞辛劳,大家辛苦了!大家在繁重的课业之余不忘弘扬我中华优秀文化,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个学习欣赏的平台而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足吾人感佩良多!由此,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热爱中华经典文化,诵读中华经典,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国学社中来。
责任编辑:李泗榕
【上一篇】【姚中秋】福建应复兴朱子理学
【下一篇】【张杰】中国可考虑调整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