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剑作者简介:任重,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儒家网创办人暨主编。 |
中式学位服和毕业典礼,合情合理值得肯定
作者:杜吹剑(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载:新京报
时间:西历2014年6月26日
近些年,很多高校探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位服,不断引发社会关注。
今年,江苏师范大学连续第三年举行研究生汉服毕业典礼,因有教育部的官员应邀出席,所以格外引人注意,也激起了热议。
当下社会广为熟悉的学位服包括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 199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下发《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称这种学位服“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将之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同时要求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
可是,引发质疑和诟病的是,这种学位服中国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欧美学位服。
欧美学位服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大学,本是基督教的教士袍。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对中国教育制度带来巨大影响同时,西式学位服也由此传入国内。
近代以来,伴随国势衰微,国人一度唯西方文化马首是瞻,陷入了整体性反传统的文化迷局,在割裂和和否定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将传统服饰作为腐朽落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一起予以否定。
在经历了全民绿军装、“灰蚂蚁”的时代后,随着国力恢复,中华文化终于渐进复归,这同时催生了国服复兴,其中,“汉服运动”最为引人注目,传统中式学位服则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按理说,长期反传统文化的惨痛教训,应使得我们面对中国高校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位服时,不再将其当成一个问题,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仍然是一个引发巨大争议的文化问题。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过程中,遭受西方文化全面侵袭之后,留下的后遗症之一。
百年来,中国的知识精英受西方中心论和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仍然持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或偏见:
传统中国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文化很落后,历史很黑暗,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化转型的巨大障碍,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要继续启蒙、告别传统。
由此,导致当下很多知识精英心态自卑,主动抛弃自家衣冠,自贱却做自得状,可鄙复可怜。
文化是国家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复兴的标志,衣冠具有最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国语》云:“服者,心之文也。”穿着何种服装,就体现何种心境。因衣冠具有民族文化身份识别功能,可促进文化认同,所以唐代孔颖达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
兹事体大,故而,古今中外的重大国际外交场合,各国俱高度重视如何着装。
探索中国传统特色学位服和毕业典礼,江苏师大等高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称赞。
在穿越了百年历史文化迷雾之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斩断本国传统,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于国不利,亟需彻底反省、拨乱反正。
(发表于2014年6月26日新京报,标题被改为《传统中式学位服合情合理》有删节。)
文章背景
【上一篇】【秋风】我们血液里的儒家
【下一篇】【黑女】诗歌的通灵术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