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作者简介:慕朵生,男,独立学者,曾创办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并任总编。 |
国学教育,国家有责
作者:慕朵生
来源:中国儒教网
时间:甲午年八月初八
西历2014年9月1日
8月28日,《人民日报》推出重磅调查文章《国学班,别把国学当“羊头”》并配发评论,批评社会上“国学班热”乱象丛生、不当牟利甚至是误人子弟,可谓是切中了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时弊,值得进行深入的反思。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上学习国学、重温经典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因为,国学经典是往圣先贤千百年来生命、生存、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和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载体,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需要中国人世世代代弘扬和传承下去,并作为凝聚社会和国家的依据,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所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就此而言,我们说,当前社会上以方兴未艾的“国学班”为代表的“国学热”,首先是一个好事情,值得予以肯定和褒奖。因为它既是国学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国人弘扬和传承国学的不可或缺的方式。至于说其中出现的各种乱象,也有其客观的原因,需要认真厘清。
一方面,中国近百年来出现过一段“打倒孔家店”、“激烈反传统”的时期,致使国学游魂无归、严重断层。因此,当前很多国学班的从教者,其本身的国学素养就比较低,或者说缺乏很好的师资,以至于在国学教育中多推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或“郢书燕说”,误人子弟,甚至还出现了北京“女德国学班”老师殴打幼龄女童等与国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恶劣现象。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皆以国学作为精神信仰,且无论是官办学校还是民间私塾,莫不以国学经典作为基本教学内容。遗憾的是,民国肇建伊始,即明令废止小学读经,并波及到中学和大学,从此国学被赶出国民教育体系,一直延宕至今,以至于国学教育的使命只能由民间社会承担起来。而民间的国学教育,又是无组织、无规范、无权威的。特别是,不少商家利用“国学热”的商机,推出五花八门的国学培训,大发其财,违背了国学“重义轻利”的基本精神。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说社会上的“国学热”乱象从生,虽然让人痛心疾首,但亦有其不可避免之缘由,而最为关键的问题不是将社会上的“国学班”一棍子打死,而是如何根治其弊端,帮助其走上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政府不能缺位,而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国学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
首先,政府应该将民间国学教育纳入社会办学规范体系,提高社会力量办学准入门槛,在师资、课程、教材以及文化活动和学费收取等方面予以必要的规范,不能允许其各行其是、不守章法。同时,还要通过支持建立各级国学学会,促进民间国学机构交流与合作,帮助培训师资等各种方式,不断提升民间国学教育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国学是国家之精神和民族之魂魄,传承和弘扬国学每个人和全社会都义不容辞,而国家和政府更是责无旁贷。实际上,针治民间国学教育弊病的最好办法,是将国学教育统一纳入大中小学国民教育体系,为每个孩子都提供系统的、规范的国学教育,从而使社会上试图靠办国学班大发其财的人无机可乘。
我们注意到,教育部已于今年上半年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一个好的兆头。但是,国学仍未能作为一门“有之不必可、无之必不可”的必修课和考试课,也未能与学生升学、就业,乃至公务员等国家公职人员选拔考试挂起钩来。这意味着尚未建立健全激励学生乃至全民学习国学的正向引导机制。
从总体上看,在传承和弘扬国学成为社会各界基本共识的情况下,国家教育体系和民间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国学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而当务之急,既要规范民间社会办学力量,更要使国家更好地肩负起自己在国学教育方面的职能和使命。
责任编辑:葛灿灿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