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对谈“今日如何研究儒学?”
作者:黄兆慧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时间:甲午年八月初二
西历2014年8月26日
8月24日下午,备受期待的“今日如何研究儒学?”青年学者对谈活动举行。此为华东师范大学“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暑期学校的青年学者专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陈赟主持,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同济大学柯小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贡华南教授应邀参与对谈。五位教授与全体学员面对面,就当下儒学研究诸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为何选择“今日如何研究儒学”这一主题,按陈赟教授的解释,今天我们是在大学之内研究儒学,有别于传统研究儒学的方式。传统儒学生产的是人,人是第一作品,而书信文本是第二作品。但是在今天,这一顺序貌似颠倒了。在大学体制内研究儒学,需要面对诸多问题,因此我们首要关注点就在于“如何研究儒学”。
郭晓东教授首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首先,作为儒学研究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读书。其次,是如何去读这些经典文本。他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得如何去读经典文本,一开始就直接读原文和白话文,忽视了历代注释家的注释,而这些注释绝大部分都是前人呕心沥血之作,很有参考价值,而忽视它,就容易使我们走上弯路。再次,是界定经学的领域。在他看来,文字训诂是经学研究的领域,文字训诂固然重要,但它不是我们的目标。更重要的是,透过文本了解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问题意识与关怀,进而慢慢进入经学的领域。
如果说郭晓东教授是从内部入手谈如何研究儒学的,那么在柯小刚教授那里,则是从外围进行补充。柯小刚教授介绍了现在流行的研究儒学的领域:一是心性儒学;一是政治儒学。他对两者进行了的辨析,但不论是偏重于哪个领域,最终都需要教育来实现,而教育的重点则在“学”上,儒家教化也主要是“学”。由此,也引出了他的第二点:明了儒家教化的特点。这其中包括“学”、“教”与“学”以及读书三个方面。最后,是阐明在体制内的教育与体制外的教育的区别。
方旭东教授认为,为学可分为两种:一是学术研究式的,一是身心修养式的。作为学院内的儒学研究者,是学术研究式的,一方面要读古书,另一方面也要以西学为参照。最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中立的原则,才能从理性的层面对儒学做客观的分析。而身心修养式的研究,则依个人气质不同有所差别。方旭东教授认为,研究儒学需要借鉴西方的方式,做纯粹的理智的思辨。
贡华南教授则从自己的切身经验出发,阐释了他如何研究儒学的。他一直以来的研究,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他从读牟宗三《智的直觉》开始,关注感觉的“感”,由“感”再到味道的“味”,再回来看中国和西方异同。经过二十年的思索、研究,他大致得出中国文化是味觉中心主义的文化,西方是视觉、听觉中心主义的文化。在他看来,西方的视觉、听觉是强调距离、客观,而中国的味觉则是强调距离的消除、主客的消融。贡华南教授认为,研究儒学就应该融入于儒学之中。
陈赟教授对四位教授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后,对谈也愈来愈热烈。郭晓东教授对儒家与儒学进行了区分,进而区分经学与儒学的不同,同时认为方旭东教授把儒家价值悬置起来研究儒学是不正确的。柯小刚教授则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谈起,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进行正名。方旭东教授认为,经学的关怀不同于哲学的关怀,并指出郭晓东教授混淆了内在性与正统性,并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哲学研究是价值中立与理智的研究。接着,陈赟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儒学在当下的语境中如何成为儒学?应当以儒学的立场为主还是价值中立为主?柯小刚教授回答这一问题,他认为如果价值先行太过,则容易导致偏失;经学里有经术,儒学里有儒术,应当区别对待。
最后,学员们针对整个对谈的主题以及四位教授的立场,提出了许多问题,在问与答的互动过程中,讨论一步步的深入。陈赟教授总结道,“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圣贤之血脉散殊于百家,学问之不同最见道体之无尽”,不同的进路体现着多元的方式,儒学的研究也应该有多元的方式,这才是儒学研究正道。
责任编辑:李泗榕
【上一篇】【慕朵生】国学教育,国家有责
【下一篇】【刘梦芙】唐玉虬先生《苦咏三十诀》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