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破妄显真记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08 22:46:58
标签:

  

 

 

破妄显真记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发表

时间:甲午年八月十五

            西历2014年9月8日

 

 

 

儒佛都是道学,于道各有所得。对这个道,儒家称之为天道、天命、天性、仁性、良知、性与天道等等,佛教称之为佛性、真如、法性、实相等等,异名同指,指的都是“同一个东西”。

 

两家对道的证悟同中有异,在根源处大同大异,两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功夫论、方法论无不因之而异。同处不可不求,异处不可不辨。不辨两家立场和三观之异而一味求同,只能是苟同,混扯横通,其实不通。儒家以佛教为辅统,为了更好地求同,更有责任认真辨异。

 

近在微博对两家同异简单论说,有佞佛狂徒逞词批驳,浮言妄语,似儒非儒,似佛非佛,即违儒理,又悖佛义,两边踏空。若仅是狂徒个人问题,不足挂齿。然察其错谬颇有普遍性,儒佛门中同病者不少,而两家大德无人出燃智炬,东海乃勉为其难,发仁狮之吼,作木棒之喝。

 

另外回答和批评了一些网友有关儒佛的错误知见,附录于后,总题为《破妄显真记》,所破者虚言妄语,所显者真理实义也。

 

 

东海曰:寂灭是不生不灭。不生,不再现起任何生命之象,再没有肉体意识精神诸现象,但又不灭,不同于世俗所理解的死亡。这是超越一切现象的形而上,非意识所可思议,非知识所行境界。所谓心行路绝,言语道断,指的就是这个境界。说超越说境界,也是方便语,于形而上,语言只是月指河筏。

 

狂徒言:如把寂灭解为涅槃,分有余依和无余依。佛悟道证有余依涅槃,“再没有肉体意识精神诸现象”了?佛入灭证无余依涅槃,“不再现起任何生命之象”了?法华经言佛复于他方世界现种种不思议身,又是何意?寂灭是无所谓生灭,明了生死涅槃等空花而得其实相,并非离了生灭别有一个寂灭在。余东海乃断见。

 

东海驳正:

 

狂言既不识涅槃之真实大义,又有悖佛教根本宗旨。在第一义上,佛教不许说生灭,不许将生灭和寂灭相提并论。另外,在第一义上也不许说生生,不许说流行,不许说无不为,只能说不生不灭、无为和如如不动。大乘空有两宗,于此不约而同。

 

寂灭,又译为灭度、无为、解脱、不生不灭等,即涅槃也。涅槃可分为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依可以解释为身,有余依,意谓还余有漏的依身在,藕断丝连,非究竟涅槃,严格讲只能称为准涅槃。

 

“寂灭是无所谓生灭”之类无根游谈,毫无意义,徒显轻浮而已。无余依涅槃,五蕴和合已尽,无生身依,无烦恼依,不复再受后有,就是绝对的出世解脱,永远离了生灭法,无生灭,原则上就不再现生命之相。无余依涅槃通于大小乘。小乘如是我闻,归于得无余涅槃;大乘千经万论,也必须归结于无余涅槃,不再流转生死轮回,然后才谈得上大乘空宗倡说的无住涅槃。简言之,只有绝对无余,方能真正无住。

 

涅槃为佛果之大者,为佛教最高追求和绝对实相。《大智度论》说:“一切佛法皆为涅盘故说。譬如众流,皆入于海。”

 

“佛复于他方世界现种种不思议身”即无住涅槃,为了利乐有情、广度众生而重入世间。这是为了让越来越多的生命度脱烦恼,度出生死轮回,得证涅槃,并非就此归宿于世间。

 

《大智度论》说:“佛初得是诸法实相时,心但趣向涅盘寂灭。是时,十方诸佛、诸天请佛莫入涅盘,一切众生苦恼,当度脱之!佛即受请,佛但为度众生故住。”这里说的非常明确,佛为度众生,才不入涅盘而住世。对于佛菩萨来说。无论住世多久,重来多少回,都不会将世界视为终极归宿。

 

“涅槃生死等空花”是五代禅宗流行时一位秀才顿悟后写的一首七律的结尾。诗颔联是:“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诗句耳,方便之言耳。如果执实理解,视为真谛,真的认为烦恼不用破除,真如不必趣向,真的不相信涅槃境界的存在,那才真是病邪了。

 

佛家经论总是随说随扫,自立自破,大量方便善巧之言不可固执,否则法执难舍,甚至会犯谤佛大罪。释尊临终说自己一生不曾说法,就是以极端的方式破除佛徒对自己言论的执着。佛教空宗更是空尽一切相,禅宗则扫尽一切名相,甚至佛陀、佛经、佛性、真如、涅槃等名相也一扫而空。

 

《大智度论》说:“云何无上法?智缘尽。智缘尽是即涅盘,涅盘中亦无涅盘相,涅盘空是第一义空。”无涅盘相,意谓涅槃不现任何相,不能作任何现象理解,连意识精神现象都不是。涅盘空,意谓涅槃的特征是空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涅槃生死等空花”,涅槃的名相也是空的,可以抛弃之。

 

但是,佛徒必须明白,真如不空,涅槃不空。如果误以为没有涅槃,认为涅槃只是空花幻月、子虚乌有的虚假境界,那就沦为空见外道或“恶取空”了,诸佛说为不可救药者。

 

 

东海曰:儒家的极乐世界在地球上(大同理想实现之后,可以进一步向宇宙中开发新世界。)佛教的根本归宿在三界外。儒家立足于此岸,成德成圣,上达天道,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人生和世界;佛教立足于彼岸,明心见性,成佛作祖,是为了更快并且让更多人逃离。两家根本性区别在此。

 

狂徒言:六祖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犹如觅兔角。太虚大师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教何尝不是【立足于此岸】?心净国土净,当下即是莲邦,逃离个什么?维摩经云: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三界火宅不过黄叶止儿啼,@儒者余东海 先生误矣。

 

东海驳正:此段言论误解六祖,错害太虚。

 

首先要明确,以出世解脱为最高追求,以涅槃寂静为根本宗旨,这是佛教共识。六度波罗蜜,无非到彼岸;佛教任何一部经纶,主旨无非破除迷执相,厌离生死海。《成唯识论》强调真如出生死苦、烦恼障和所知障,归根结底,无非出离世间,脱离轮回。若不能出世间脱轮回,就不能登彼岸证涅槃。凡夫俗子,沉沦生死海中,哪有涅槃实相可得?

 

六祖之偈意谓佛法在世间,不必离世而觅,人道之中就有觉悟之路,不必向世外去修。这是教人在红尘中修炼,偈意无误,无违佛教宗旨。东海为六祖之偈下一转语曰:不离世间觉,觉必离世间,不发出离心,安得真佛果。

 

但是,狂徒以此偈批驳“佛教立足于彼岸”的观点,错解而大谬。儒家立足此岸而通达彼岸,佛教立足彼岸而度脱此岸,这是儒佛两家的关键区别,岂容抹杀。于佛教而言,三界终非安宅乐园,此岸只是驿站桥梁。一定要说佛教也是立足于此岸的,就大悖了佛教宗教立场和基本原则,不仅野狐禅而已。

 

太虚之言非究竟语。太虚倡导人间佛教,有其时代原因,“人成即佛成”亦方便示教、应机说法而已。若执其方便说为究竟,并以之批驳东海如实之论,则有大过。

 

儒学是人格主义学说,通过内圣外王两大法门两种功夫成就的圣贤人格,是人世间最高人格,如果太虚之言成立,人格完成即是佛果成就,那就意味着,一、历代圣人就是佛;二、儒家修身之学与佛教出世之法完全等同甚至更高明。这显然不为佛教所可。

 

其实,佛教并不以人格完成为最高追求。佛教分析五蕴,都无实人,何谈人格。佛教和儒学、佛果和仁境各有优美,可以互参,不宜混同。东海有偈曰:仁是高人格,佛是超人格,仁果与佛果,其树非一颗。

 

“心净国土净”确是佛理,然此心净二字,是涅槃境界,岂易言哉。以在世不染为心净,为出世,亦方便之谈,非了义也;一些佛徒将心净和出世说成一般道德修养,以为超越名缰利锁、不为物欲所役就是出世了,这是曲解大小乘出世之义,甚可悲悯。余东海2014-9-5

 

 

或说: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说:“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新发意菩萨指初学者,不生灭者即实相。可见实相不如化是为初学者而作的方便说。为久学者即通达佛法者,龙树菩萨说:“生灭如幻如化,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生灭不生灭,都是如幻如化,都是幻影空花,有什么涅槃可言,有什么实相可得。这才是最高境界,是大乘佛学的精华,这就是“生死涅槃等开花”的真实解释。

 

东海驳正:读经不可不认真。如不认真,不如不读。请注意这一段:“佛但为度众生故住。以是故,知有可利益众生,随事为说。观诸有为法虚诳故,涅槃为实,不变不异。有新发意菩萨,著是涅槃,因是著起诸烦恼,为断是著故,说涅槃如化。若无著心,是时,则说涅槃非如化。”(大智度论卷九十六释如化品)

 

这段话足以辟除你的谬论了。

 

佛说的非常清楚,有为法即生灭法都是虚诳的,空花幻月,唯涅槃才是实际的存在,“涅槃为实,不变不异。”但是,有新发意菩萨,因未能实证,听说涅槃为实,又容易错将涅槃想象成现象性存在,“著是涅槃”,为了破除这种执著,佛又说涅槃如化。这里的“涅槃如化”,不是说涅槃空无,乌有,而是形容涅槃至空至寂,不可作实物悬猜。她非现象,非物质现象,也非精神现象,而是超越一切现象的形而上。

 

“著是涅槃”之执著消失之后,佛还是要说“涅槃非如化”,她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无形无体的实体,无迹无相的实相。

 

佛法因人而说,随事为说。佛初说“不生灭者不如化”,是方便说;次说“不生不灭如幻如化”,还是方便说,最后对“无著心”者说“涅槃非如化”,这才是真实说和第一义。注意,没有证得涅槃的学佛者,无论初学久学,都可称为新发意菩萨,“当知是新发意菩萨,虽无量劫发意,未得诸法实相,皆名新学。”

 

涅槃为实,必须的,绝对的。佛教千经万论,归根结底,无非为了“证实”,亲证真如实相,证入涅槃真境。如果涅槃与生灭法无异,并非真实境界,佛教六度修行何为,佛经意义何在?2014-9-6

 

四、微博答客

 

【答客】或说:“以大圆镜智为本,一切万法皆可为用,外王学岂能外之?按先生的逻辑,则佛门断俗出家,求生净土,这也是儒家所不留心和不擅长的,则中道智慧于出世法有所遗,何来全体大用?”答:佛教自外于外王学,不足以制礼作乐和征伐革命;断俗出家,非人生正道,不为儒家所可。

 

【答客】或谓:“儒家只有世间法,无出世间法,何来全体?”答:儒家将形上、形下、出世入世打成一片,入世而不滞世间,超越而不离世间,何其圆满乃尔。朝闻夕死可,朝闻道夕出家则不可,儒家反对出家和出离社会,故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注意,儒家无道则隐,但儒隐与道家之隐不同,更非离俗出家。

 

【答客】或说:“在佛为圆智,在儒为睿圣。盖此智中无佛无儒,具佛具儒。即只是那个本体的智能。”此言似是而非。对于本体的认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三家更高明的。儒佛道认证各不相同,道家虚静,佛家空寂,儒家健动,虚静而生生不息,空寂而新新不已。儒家最得道体之全,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答客】或说:“转轮圣王不足以制礼作乐和征伐革命么?”答:儒家的制礼作乐,有周公,有孔子,有董仲舒,有历代大儒对礼乐制度的修订补充;儒家的征伐和革命,尧舜以来始终香火不绝。试问转轮圣王的制礼作乐和征伐革命有何历史依据?别告诉我儒家圣贤大儒就是转轮圣王。2014-8-23

 

【答客】或说:“‘儒家将形上、形下、出世入世打成一片,入世而不滞世间,超越而不离世间。’将儒家二字换成菩萨,本句一样成立,而且深合大乘宗旨。’答:大不一样。佛教无论怎样入世,都以出离为根本追求。好有一比:贤者和菩萨同入地狱,菩萨是为了将地狱众生超生出去,儒者是为了改造地狱。2014-8-23

 

【答客】或说:“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最注重的是入世。所以金刚经再三提到转轮圣王功德即同如来,一是走出世路线证得菩提道,一是走入世路线证得菩提道。”这是肤见。佛教以三界为火宅,根本宗旨是出离;儒家则致力于王道政治和大同追求,将地球建为人间乐园只是第一期工程,之后瞩目宇宙开发。

 

【答客】或说:“修完小乘之后,自然会修大乘的。”此说不妥。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东海曰,人怕进错门。入了邪门固然完蛋,入了偏门也很可悲。大乘根器而修小乘,再想回小向大,殊为不易。《法华经》五千前辈,修完小乘就再也无缘得闻大道了。

 

【答客】或问:你说佛教是寂灭,请问到底说的是小乘佛教还是大乘佛教?答:异哉此问,身为佛徒,居然不明寂灭为佛教第一义谛。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无论小乘大乘有宗空宗或始顿终圆哪一教,皆归本于寂。小乘寂灭,黄鹤一去不复返;大乘寂灭,倒驾慈航再度生。无论再来多少回,不许离此根本宗旨也。

 

【击蒙】有狂徒倡“佛教宪政”说,不可为也。在政治层面,宗教可为辅助系统,不宜当家作主,若不守本分,试图指导政治,如果成功,就是政教合一,既是政治之难和社会之厄,也非宗教之福。耶教如此,佛教亦然。古来佛教盛于儒家的王朝,必然问题严重。而佛教辉煌一时之后,难免自招灾厄。

 

【答客】或谓:“寂是心不妄动,灭是灭生死人欲之流。即唯寂灭后见天理之流行。”这样的解释不为佛教所可。寂灭则无生,即使现种种不可思议身,也是倒驾慈航而来,为的是将三界众生度入寂灭境界,此与儒家天理流行性质大异。天理流行必有宇宙万象,生生不息新新不已,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岂有寂灭之时!

 

【又答】按佛教原义,寂是绝对的空寂不动,不仅不妄动而已;灭是灭生死,不仅灭人欲而已。在寂灭境界,佛教只能说无生,不许说流行和生生。“唯寂灭后见天理之流行”之说是混说,混杂儒理,大违佛旨。

 

【击蒙】儒佛各有高明,应该相互尊重,但不可互相替代,各有追求宗旨理想故。藕益使夫子而生竺国、使释迦而现鲁邦如何如何的假设之言,如果执实,便成妄言,既诬夫子亦诬释尊。夫子置身任何时代,都不会违反内圣外王原则而出家修道;释迦重来任何国度,也不会变更佛教基本立场而归宗儒经也。

 

【儒眼】孔子对老子极为尊重,高度称赞,但绝不会放弃仁本原则和中道立场,转而信奉道家。相反,《论语》中孔子对道学和道家人物时有批评。同样,假设孔子遇上释尊,也会尊重称赞,求同存异或辩异,然后各行其是,并行不悖。孔子绝不会角色转换,转而信奉佛教、演扬佛法---如藕益所言。

 

【击蒙】佛教立足彼岸追求涅槃,于齐家治国格物致知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等领域,于人伦纲常的维护和礼乐制度的建设用心有限,容易顾此失彼。佛教受儒家影响而重孝,却往往失常而不自知。想想郭巨(二十四孝充满佛化色彩)和黄檗所谓的孝行,背天逆理悖纲常,不如不孝!宗教而不守本分,后患无穷也。

 

【儒佛】佛教善辩,若无儒家,真可以无敌于天下,不仅擅于因明而已。佛教宗派特多,有大乘小乘,空宗有宗,顿教渐教,始教圆教;其义理特别丰富,有了义不了义,真谛俗谛,广义狭义;名相亦极其繁杂且多义。辩到高处,还可空尽一切名相,或以佛有密意之理由置答。这是佛教的特色,其实优势即弱点。2014-9-7余东海

 

责任编辑:葛灿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