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评论:借人大舞台 习总开启中国新一轮政改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4-09-10 23:33:29
标签:
姜志勇

作者简介:姜志勇,江西南昌人,1980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政治学硕士。曾在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发改委工作,现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处副处长,多年从事内部材料写作,长于政治分析。学术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和当代中国政治。

  

 

 

借人大舞台 习总开启中国新一轮政改

作者:姜志勇

来源:大公网

时间:甲午年八月十六

            西历2014年9月9日

 

 

 


9月5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大公网特约评论员姜志勇

 

今年是全面改革的元年,在经济、社会等改革方案逐渐出台的同时,作为各界最为关注的政治改革,近日也露出端倪。在8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党建改革的决议,这是政治改革的初声。而在人大60周年的庆典上,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因、路径和原则都进行了详尽、权威的论述,标志着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新一轮政改正式开启。习近平人大60周年的讲话可以被看成是中国政治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政改的开启

 

新一轮政治改革的开启方式是独特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改革的大戏,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则从两个角度开启,一个是中央深改组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另一个则是国企改革的探索,尤其是对混合制的探索,可以说,经济改革其实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相关方面就已经开始按照新的改革方案进行探索了,而中央深改组推动的财税体制改革只不过是在中央的层面上为经济改革注入一个强动力而已。社会改革的开启也一样,户籍制度改革为社会改革注入了动力,也打下了基础,随着户籍的变化,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和户籍有关的领域改革也将陆续开展。但政治改革开启的方式则不一样,它直接由政治局主导,依法治国、党建改革等都是直接由政治局会议通过或发布的。更为独特的是,关于政治改革的成因、路径和原则等涉及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则是由习近平在人大60周年会议的讲话中阐述的。

 

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改革是全面改革,自然包括政治改革,不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决议没有对政治改革进行详尽的论述,使得一些外界的媒体和学者认为,中国这一轮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政治方面的变化不会很大,中国新一代领导的主要施政策略还是沿袭之前的策略,把深化经济改革作为主要的工作,而对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则兴趣不大。这种观点有局限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是文本分析的,看待一个问题喜欢从研究文本开始,并以文本为解释的基础和范畴,文本中没有说的,则认为没有,这种思维方式严谨、推理严密,在科学研究中是值得提倡的,但在中国政治领域则显不足,中国人讲究微言大义,讲究春秋笔法,中国人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往往并不会一开始就把牌全部亮开,而是先亮一张甚至一角,这样有利于把牌局牢牢的控制在手中。而且,实事求是的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虽然没有详尽的政治改革论述,但对于其核心则有明确指出,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

 

中国政改的主要问题

 

作为最为敏感、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改革,政治改革涉及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为什么要改革、如何开展改革、如何看待民主、中西政治比较、未来主要改革方向等。关于这些问题,习近平在人大60周年的讲话中都有详细的阐述。

 

第一,中国政治制度为什么要改革?关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些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国外的声音,叫做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这是相对于华盛顿共识来说的,主要意思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更易于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另一种声音是中国道路,这主要是国内官方的声音,按照官方的说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找到了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也正是因为官方宣传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使得部分学者产生了中国不会进行政治改革的判断。不过,在习近平的讲话中,他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存在不足,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保障人民权利方面,而政治改革就是问题倒逼的,要坚持问题导向。

 

第二,如何开展改革?对于中国政治改革,国内存在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是左派、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方案,左派是党内的,要求重新回到解放前的老路上去,他们非常怀念解放前没有腐败、上学不要钱、看病便宜、不用买房的年代,在他们的观念中那个年代的人精神很充实,和现代人心空虚的现实存在明显不同。自由派的改革方案则是西式民主的老调重弹,在他们的观念中,英美的政治制度永远是中国政治未来的改革方向,中国要进行政治改革唯一科学的方法就是实行三权分立、竞争性政党政治、意识形态多样化等。保守派是民族主义的,他们认为西方制度也不完善,英美也存在不少问题,而回到解放前的制度则已经被那段历史证明不合适,最适合中国的制度是超越民主,回到儒家王道政治,儒家政治是中国未来的出路。以上三种方案的优劣不好比较,但有一点毋庸疑问,那就是不管实行那一派的方案,现实的政治制度都必须动大手术,而且不能保证这种手术就一定能成功。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如果实施一个不能保证成功的方案,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政治家过于浪漫。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政治的改革方案不可能是三家中的任何一家,中国承担不起任何政治风险。中国只有从国情出发,立足自身土壤,尊重已经形成的传统,在推进问题的解决中一步一步完善自身的政治制度,这是理性的,也是负责的,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冷静和智慧。政治改革不是算术题,算错了还能再算一遍。就像习总说的那样,中国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第三,如何看待民主的问题?在现代政治中,民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因为现代政治就是民主政治,任何反民主的政治都不是现代政治。中国要建立现代治理体系也需要考虑如何解决民主的问题。然而,现实中民主解释的话语权在西方,在一些学者的眼中,真正的民主就是西方那样的。习近平在讲话中对如何评价民主提出了更为实在的标准,他认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这是中国式的民主解释,民主当然有很多标准,但有些标准太过于高了,现阶段还不能作为我们政治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标准只能是立足于现实国内政治条件的有限调整,过高的目标只能导致浪漫政治。未来中国的民主发展方向就是从习总提出的这几个标准出发,切切实实做好。政治学者俞可平认为民主有两个方面:增量民主和存量民主,我们现阶段就是要不断保护好我们的存量,不断扩大我们的增量,通过扩大增量,不断提升我们政治制度的民主化。

 

第四,中西政治比较问题。在现实政治中,除了民主话题绕不过去,中西政治比较也绕不过去。如何看待西方制度在反腐上面的效力问题?如何看待西方治理比中国更加现代这个问题?中西政治比较问题也是一些人要求中国实行西方制度的主要原因,因为比较中能发现优劣。但政治领域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因为政治领域是复杂的,就像生活领域一样,不能根据财富的多寡来评价哪个家庭更加幸福、不能根据职位的高低来评价哪个人更加成功一样。如果进行简单比较,必然得出需要照搬西方模式的结论。比较本身也是需要进行反思的,简单的比较于事无补。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简单的政治比较也很难得出有价值的判断。习近平在讲话中用了三句非常有力的话来对这种简单比较进行反思,一个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二是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三是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三句话说的非常实在,确实没有能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现成例子或方案。

 

第五,未来政治改革的主要方向。根据习总讲话,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主要方面是三个:一是依法治国,包括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二是约束权力,通过实行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监督,形成反腐的有效机制。三是基层民主建设,包括基层群众自治、保证老百姓的民主权力,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无权的现象。而这三个方面,又可以统合入一个目标,即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国政治是三种权威之间互相制约又互相平衡的制度,党的权力、人民的权力和法律的权威,党领导人民可以修改法律,但这种法律需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通过才具有效力,党的执政也要考虑人民满意度,而法律则是党和人民都需要尊重的规范,这三种权力之间的平衡是未来中国领导人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第六,政治改革的主要方法。有了改革目标之后,如何进行?中国的政改不可能一蹴而就。习总认为,改革也即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要把握现实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从完善法律、规范程序和约束权力入手,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中国未来的政改依然如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都是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下逐步推进。

 

责任编辑: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