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林】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4-09-12 16:54:01
标签:
黄晓林

作者简介:黄晓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曾用名惠林、复斋、一复。出版有《日用常行》。

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黄晓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甲午年八月十八

             西历2014年9月11日

 

 

 

【作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一天,在北京师范大学大学说了一段话:“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好。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网上讨论了很多,主要是针对“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这个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习主席“很不希望”看到的。让习主席感到“很悲哀”的是“去中国化”,体现在全国统一的教材上就是“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这是习总书记内心最想表达的,也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也可以说是揭露了欺骗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大骗局——“所谓优越的西方文化”,从而回归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中来。对此我有同感,刚好前段时间写了篇于此相关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学校里,在大学里学得东西,基本上都是西方的。从教材到参考书,大都是从国外尤其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而且大家普遍谈论的、有兴趣的地方很多也是西方的思想、理论、生活方式。

 

我个人也不例外。像哈贝马斯、吉登斯、福柯、布丢、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等。还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啊、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女性主义等等。新词是一个接一个,但是和别人交流,就是让人听不懂,听的费劲,自然就很难有很好的交流。

 

最后想一想,其实自己也还没有搞明白,大家彼此都是一头雾水,还装的很有学问似的。而且最可怕的是知道一大堆新词,又消化不了,反而增加了求知欲,我叫贪欲,这个知就是我上面说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最低层次的。老是在这个层面上,整个一人都是浮躁浅薄的。

 

近六七年,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佛家、道家的经典,完全就是一种找到家的感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形成了一个观点,“点滴所得,皆在亲证”,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你的体会就不一定是真实的,也不可能的深刻的。

 

下面,就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体会和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西方有的中国早已有之

 

西方有的中国早已有之:比如像同性恋,好像是西方的东西,其实,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龙阳、断袖、分桃、安陵”的说法。而且对我们现在说的同性恋的理解已经到了很高的层次,既没有视为洪水猛兽,也不会大力提倡,而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

 

还有《逸周书》中的“美女破舌,美男破老。”

 

开个玩笑。09年六十年国庆大典,网上有一组图片,说的我们的胡主席看到女兵方阵过来了,就满脸笑容。我一看就说不对,胡主席是看到帅气十足的男兵方阵,脸上才露出笑容。“美女破舌,美男破老。”是啥意思呢?“舌”是舌头的舌,不是色相的色,“舌”指的的谏臣,就是那些爱提意见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是血气方刚,年轻力壮,但他们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见到美女就不灵了。“老”指皇帝身边德高望重、老成持重的重臣,这些人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年龄大、资历深、地位高,也有一个弱点,就是见到帅哥就笑逐颜开,就没有原则了,因为他看到帅哥就依稀看到自己年轻时生龙活虎的样子。

 

从这句话里,你就可以看到中国人、中国古人的智慧。对人心的琢磨很到位、很细腻、也很有人情味。

 

简单明了一步到位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给人一种“简单明了”一步到位的感觉,即使是佛家的经典,经过了二千年的中国化,也没有儒家经典那样简明。更不要说用那些不成熟、不一定适合中国人、更没有完成中国化的一些西方的思潮了。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大约在七八年前,也就是我刚刚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困惑和焦虑。那段时间我对《易》多有关注,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就是大约在子时时刻,天地万物归于寂静,人心也安详平和,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我在书桌前抬头随意看了一组数子,为自己起了一卦,上卦为兑,下卦为坎,是泽水困,困卦。对《易》有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困卦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有言不信”。

 

看到这句话,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每每体会这句话就会有所收获和不一样的感觉。那“有言不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意思就是,别人说话你不一定相信,关键是你说话别人不会相信,所以最好别说话,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手头上的事,不然,就会像下面一句说的“尚口乃穷也”,多说话就会走向困顿,就会穷途末路。为什么你说话别人不相信,这就要你好好思考了。

 

佛家有“直指人心”的说法,儒家经典中的“简单明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种亲切感

 

中国传统文化,更让我有一种亲切感,更契我心。

 

以前看西方的书,说人的少,说事的多,说他人的事多,说自己的事少。有一种把要研究的对象与研究者隔离开来的感觉,而且还有一个漂亮的说话叫“价值中立”,我以前就评判过这种提法。它最大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把研究的问题或要说明的人和事进行分门别类,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一种整体观,尤其是往往把研究者本身排除在外了。二是把人和事都看成一成不变的,死的东西,又缺少了一种生命观。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吾同袍,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何况我们每一个研究者哪一个不是活生生的人呢?

 

例子我就不在举了,这种亲切感和说到了你的心坎上的感觉,就是因为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都是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人和事。每次讲到这个问题,我就会想到大学者,被称为“现代玄奘”徐梵澄晚年常常说得一句话“中国文化真好,儒家真好!”

 

 

 

比西方的先哲高明

 

中国的往圣要比西方的先哲高明的多。

 

大家都爱说什么“普世价值”,我是最不爱用这个词,如果说真的有“普世价值”的话,儒家的传统思想倒有那么点意思。但我还是认为儒家传统思想还是最适合中国人,对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只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我就先从刚刚发生的301昆明暴力恐怖案说起。昆明暴力恐怖案已发生,我想了很多,什么国家的民族政策啊、新疆的历史文化问题啊、大伊斯兰世界啊。但是我想的最多的还是宗教信仰问题。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批评说什么中国人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信仰,他们所说的信仰指的的宗教信仰。

 

我不是这样认为的,中国人有信仰,但不需要宗教信仰,不走宗教的路。中国人走得是人文的路线,是以道德为立足点的。所以,历史上中国社会从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没有发生过宗族灭绝的事情,因为他有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人文精神。

 

“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中庸的思想。需要多么厚德文化底蕴和多么广大的胸怀才能做到啊!这样的智慧可以说是超越历史和地域、时间和空间的,也是任何一个其他的民族和国家难以企及的。

 

佛教也是这样,当然我说的佛教值得是中国佛家。人们都说佛教是宗教,太虚法师就曾经说过: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你要把佛教看成宗教,你就把佛教看小了。宗教有排他性,而佛教是众生平等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都不走宗教的路,而走人文、道德的路子、走生活的路子。我们可要注意了,不要小看这一点,这可是一个绝大的智慧,也是为全人类留下的一笔巨大财富。

 

我在这里敢断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势,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