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作者简介:王正,男,西元1983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文学与哲学双学士,山东大学哲学硕士(师从颜炳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师从李存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合作导师杜维明教授)。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儒家道德哲学、儒家工夫论,著有《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先秦儒家道德哲学十论》等。 |
一个儒生婚礼引发的争议
作者:王正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甲午年八月廿三
西历2014年9月16日
去年十月初,我与爱人在北京丰台举办了我们的汉式周制婚礼,这场婚礼得到了众多亲朋好友的赞许,大都认为是这些年来所见婚礼中最完满庄重却也是最热烈喜庆的。然而,当我把婚礼照片传到微博上想与更多人分享时,却惹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争论。为此,我作为当事人,想谈一点自己事前、事后的感受与认识。
首先,我想阐明我们夫妇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中式婚礼的原因:其一,我们二人的专业都是中国哲学、儒家哲学,所以经由学习我们对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有了真挚的热爱和自觉的认可,为此,我们希望我们的婚礼能将传统的儒家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给我们的亲朋好友,至少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些年学的是什么。其二,不久前我们的一位信仰基督教的朋友,在教堂举办了一场婚礼,虽然也受到商业化的侵蚀,但却能展现她的信仰。因而我们夫妇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我们的信念也呈现出来呢?其三,作为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婚礼与众不同,而现在主流的婚礼模式是西方式的混搭,进而或者是一种机械化、流水线的,或者是任由主持人无聊无趣插科打诨的。因此我们希望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方式,将婚礼的庄严性、重要性体现出来,而中式婚礼,在我们看来能更好的体现之。
其次,我想说明我们夫妇对婚礼一些细节的考虑,因为古今之别显然存在,所以如何取得一个较好而又适宜的效果,我们曾考虑再三:其一,是衣服的颜色问题。周制的礼服当是黑色的,但是现在用这个颜色已经很难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我们选择了以红色为主而间用黑色的服装。其二,是对父母的礼节问题。我们曾想过对父母行当行的大礼,但父母认为时代已经变化、尽可能的表达孝敬之意便足够了,所以我们最后只对父母行了一个跪拜礼。但同时,也将现在婚礼中常见的父母给10001元加9999元的庸俗礼节予以取消。其三,是我们夫妻尤其是我的装束问题。我戴眼睛、没胡子、头发短,很多方面都不能合乎古制,但既然时移世易,且“礼云礼云”,只要我们夫妇能体会到婚礼之庄重、并将之展现给亲友,也就不必拘泥于此,否则便是胶柱鼓瑟了,因此一切仍以我之本来面目示人。
再次,我想就我之所以将婚礼照片发到网上做两点说明:其一,我是想与广大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因为有一批朋友无法参加我们的婚礼,所以只好借助网络的形式。其二,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想将这样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展示给更广大的大家,纯是好意,没有任何挑衅的心态。因此,因为我的婚礼照片竟然在微博引起争论,实在是我始料不及的。
关于微博的反应,正面支持我的、点赞的很多,也有朋友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比如能否增加家庙宗庙的设计等,对此我表示非常感谢,心中并深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逐渐深入民间。然而,一些反面意见的出现,却十分出乎我的意料,但细细思索却也十分有趣:一方面几乎可以将当今反儒、反传统的声音完全展现,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将思想界的混乱状况乃至人的混乱状况呈现出来。具体来说,批评的声音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最大的批评声音来自西风的拜服者,他们以为办汉式婚礼便是复古、便是不开放的封闭的表现,这一批人尤其在秋风先生的一句反讽后反应更加激烈。
其二,是有几个从根本上取消婚礼的声音,认为现代婚姻有法律保护即可,婚礼完全是多余的。
其三,是一批看起来博闻多识,对古代礼制很有知识者,他们对我们的婚礼一味的挑刺、甚至挑衅,乃至出言不逊。
对于第一批人,在我的理解中,他们显然是在用两套话语体系说话,或者说他们的思想根本就是分裂的。当他们批评我们的汉式婚礼乃至儒家思想时,便说是落后的、封闭的、不开放的、文化专制的;但当他们面对对西方、基督教的批评时,他们又大谈多元文化观。这样一种完全无法逻辑贯通的思维,实在令人替他们着急、担忧。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思维,目前仍在中国大行其道,这实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失败。
对于第二批人以法律包办一切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自以为是后现代的实际上灵魂空虚的人。法律无法包办一切,不然法律之前人们如何生活?更何况,生活远远大于法律,如果反过来用法律包办生活,那么生活只会陷入暴秦时的凄惨。现代的工具理性、后现代的虚无主义,其实都是对生活世界缺乏真实体贴的表现。而生活本身,需要礼节,礼节并不是虚伪,而恰恰是将生活的深刻意义予以彰显而进一步扎根入每个人的灵魂。
对于第三批人,我其实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表面看起来,他们是对传统有认知、有了解,甚至也有认同的人。但是凭着这个了解与认同,他们却走向了民粹主义或者说是胶柱鼓瑟。尤其可怕的是,他们的用语表达十分刻薄,令人完全无法接受。对于弘扬传统、复兴儒家,这样的想法和这样的素质,某种程度上是更大的威胁。
如今距离我们婚礼结束也有半个月了,这些微博上的争论也大约尘埃落定。平静之后,我想以一个儒生的身份,最平和的谈我的三个认识:
第一,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婚礼模式的自由;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仅有选择传统婚礼的自由,也更应因着我们的国族性、归属性,而选择传统婚礼。这不正是走向多元文化的应当路径么?否则全都西式,何来多元?
第二,对于传统婚礼,不仅应因中华民族的民族不同而有不同,也应因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如汉式婚礼,在历史上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在当今时代只有对之进行因革损益,才能让之持久并具有活力。
第三,人之间的相处无论在现实还是在网络,不以恕道相处,必将陷于侮人而自侮。比如我们的这件喜事,我们既然将之发布于微博,自然是欢迎建议意见的,但同时,我们也坚决拒绝嘲讽、谩骂乃至诅咒,我拉黑了一批人的原因就在于此。
最后,我想把婚礼上我的两位导师李存山先生、颜炳罡先生的三点训诫引述如下:一,夫妻间要相敬,《左传》言郤缺夫妻“敬,相待如宾”;二、夫妻间要平等,咸卦所谓“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即是;三、夫妻间要行恕,唐甄言“不恕于妻而能恕人,吾不信也”,夫妻双方要多想着对方的好。这三点,全来自传统的儒家思想,但却对夫妻关系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普遍性的智慧。儒家的意义,由此可以证成;而我们的生活,也终究离不开儒家的矩范。
责任编辑:姚远
【下一篇】【侯小兵】不应整体否定民间国学教育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