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锟】《大学》与教堂的无名墓碑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4-09-23 15:45:27
标签:
王琨

作者简介:王锟,男,西历一九七三年生,甘肃天水人。西北大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大学》与教堂的无名墓碑

作者:王琨(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光明日报》2014年7月1日

时间:甲午年八月三十

           西历2014年9月23日




在国学经典中,《大学》是一本奇特又有争议的书。其实说它是一本书,似乎不太确切。《大学》原不是一本书,只是《礼记》四十九篇文章中的一篇,短短一千七百余字。相传《大学》是孔子的遗书,是曾子独得师传并加以己意阐发而成,即《大学》之文成于被认为得孔子衣钵的曾子之手。然而,在宋代以前,《大学》淹没于《礼记》诸文之中,并没有被人们特别看重,读书不仔细者甚至忽视它的存在,只是唐宋以后其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唐代大文豪韩愈倡导人们读《大学》,后经北宋二程兄弟对之进行整理注释,其思想及文句条理清晰起来,文章也变得易读。南宋朱熹对《大学》情有独钟,他著有《大学或问》,《大学章句集注》,并给“格外致知”章补传,去世前几天还在修改《大学》注释,以致他说自己这辈子只读懂了一本书,那就是《大学》。而且,朱子把《大学章句》以单行本印行,《大学》才由文变为书。尤其是至正年间(1313年)元政府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官方标准的教科书,《大学章句集注》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直到1905年科举制废除,笼罩中国读书人近七百年之久,其影响至今仍余波荡漾。

 

那么《大学》到底是本啥样的书,其中蕴含着何种道理呢?大学,大人之学。大人,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管理精英和骨干。《大学》之书,蕴含着培养精英骨干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古代,子弟八岁入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和洒扫、应对、进退等基本生活规范。十五岁从小学升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方法。《大学》把教育大人的原则和方法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培养大人的三大原则。意思是大人砥砺自己的品德,并推己及人,通过感染和影响使天下之人得以改变。“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简称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是大学教育的具体步骤和顺序。“三纲领”、“八条目”互为表里,并以“修身”为中心,修身以前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讲大人通过学习来砥砺自己品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明明德”。修身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讲大人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改变他人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新民”。《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大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有本末、先后的次序,其中“明明德”是本,是起点,新民(改变天下之人)是末,是终点。就是说,大人只有通过探明事理、诚实不欺、端正心术来改变自己,才可能改变家人使家庭和睦有序;如果能使一个家庭和睦有序,才可能改变国人使国家治理井井有条;如果能把一个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才可能改变天下之人使天下(即世界)太平。此即《大学》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进入现代,《大学》的精神常常被概括为“修己治人”或“内圣外王”。由于它以修身明德为中心,主张德治及圣君贤相的贤人政治;由于它重视家庭,视家庭为政治管理的基础。因此,现代中国人以西方政治文明为参照,批评《大学》的政治哲学为德治主义,道德与政治不分,家与国不分,搞圣贤崇拜。说穿了,内圣开不出外王,《大学》已失去了效力及在现代社会存在的价值,这些似乎很有说服力。可恰恰伟大人物孙中山却说《大学》是人类最优秀的政治哲学。这给我以很大的疑问和困惑:为何走现代政治文明的孙中山那么推崇它?为何几千年的中国读书人那么信服它?

 

这个问题曾折磨我许多年,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有关无名墓碑文的故事,许多年对《大学》的疑问与困惑才涣然冰释。

 

故事是说,在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其实这只是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岩质地,外形呆板而缺乏美感。它与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外表优美的二十多位英国国王的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相比,显得无不足道,不值一提。而且,这块墓碑没有墓主人的名字,没有生卒年月,更没有一丁点儿介绍墓主生平的文字。然而就是这座无名氏的墓碑,却成为名扬世界的墓碑。凡是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人,可以不去参观那些曾经显赫一时、叱诧风云的国王的墓碑,可以不去参观牛顿、达尔文、狄更斯那些世界名人的墓碑,但没有不去参观无名氏墓碑的,而且没有不被这块无名氏墓碑所折服和震撼的,确切地说,没有不被无名氏墓碑上的碑文所折服和震撼的。这块墓碑上所刻的文字是这样的: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当我年轻时,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 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很显然,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无名氏是位心志高远之人,这篇碑文是他心灵的自省,充满着哲理和教益。据说,许多著名的政要和名人看了曾感慨不已。当年轻的曼德拉读了这段碑文后如醍醐灌顶一般,认为他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世界的金钥匙。回到南非后,他放弃了以暴力抗争来打破种族歧视的观念,改变自己的处事风格和思想,进而改变自己的家庭、亲人和朋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改变了南非这个国家。

 

当我读到这篇碑文时,心中豁然开朗,原先对《大学》的疑问和困惑顿然消失于无形。心想:碑文不就是《大学》精义的最好注解吗!“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这不就是《大学》的“欲明明德于天下”吗?不就是“新民”吗?“改变我的国家”,这不就是《大学》的“治国”吗?“改变我的家庭”,这不就是《大学》的“齐家”吗?而在弥留之际省悟到只有改变我自己才是最根本的,这不就是《大学》倡导的以“修身”、“明明德”为本、为起点吗?而“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不就是《大学》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吗?

 

更让我怦然心动的是:《大学》与墓碑文都告诉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们:要想改变世界,必须从改变你自身开始;要想撬动世界,支点却在你的内心。若曾子、朱熹复生,读到这篇碑文,定会心头一动,惊讶于碑文与《大学》若合符节,不免发出“东海西海,心同此心,理同此理”之叹!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