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作者简介:薛超,男,西历一九八四年生于重庆,陕西韩城人,法学学士。现居重庆。 |
对习近平主席9月24日孔子诞辰暨国际儒联大会讲话的简评
作者:薛超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甲午年九月初一
西历2014年9月24日
习近平主席9月24日上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讲话,在当天下午便经新华社授权全文播发。虽然此前已经有官方通稿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但在没有见到讲话全文前,还是不敢妄自评论。如今讲稿既出,大可收拾好各自情绪,心平气和将关注焦点回归到文辞本身上。
首先要说,本次讲话选择的场合和主题很妙。国家儒学联合会的会议,已经属于外事活动,以国家主席身份出席,完全匹配《宪法》赋予的职责要求。既然是国际会议,那么选择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主题,不仅切合时代普世诉求,多少还应了当下国际格局又一次动荡不安的景象。而讲话的第一部分也是如是处理的——通过儒家思想中的仁和观阐述中国的外事理念,并以中国近现代的挨打解放史点一下“中国梦”的题,有利于接下来深入阐述一番对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
第二部分前半部分对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的梳理,早已不见过去机械唯物论的定式束缚,在主流认知范式下对儒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色做出了解析。值得注意的是,讲话也没有疏漏其他思想学说,但儒家思想的长期主导是无法被忽略的。同时,强调顺应时代发展更新,以及经世致用原则,更是寄予了儒家思想在当今应该在国家治理和社会个人教化上发挥有效作用的期望。后半部分虽然是希望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世界难题做出贡献,然而先后列举的十四个“关于”,还是着重于国家政治、社会风俗和个人道德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的落实。说到底“打铁还要自身硬”,若是中国人自己都弄不明白清楚这一切,又怎么能给外人解释清楚甚至做出努力?
第三部分谈到了处理对待不同文明,以及在传统与现实文化之间应具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既是语于“外”,也是言于“内”——前者是要对自身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坚守与对他国他民族文明的包容理解,后者则是要解决如何正确看待和维系自身文化观和价值观。讲话中强调,丢掉了自身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就会失魂落魄无法站立。辨别姹紫嫣红不是分出高低优劣,对一边倒和原教旨两种极端都不靠拢,那就要在以我为主的同时,“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传统文化要在现实中起到服务效果,则需要国人在知行体用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以古鉴今”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转造型发展”。其实,上述概念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并不陌生:去年11月26日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以及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都已经先后进行了详尽阐述。
第四部分是对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定位,与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的讲话互为呼应,“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应起到的作用,讲话否决了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干扰,而立足于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道路上“忠实”地“继承”和“弘扬”。要忠实继承和弘扬,就必须通过实干,在各项领域贯彻到位、落实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需要各个行业和各条战线的有识之士,在细致入微中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面貌,在脚踏实地中践行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作为纪念孔子诞辰和祝贺国际儒联会员大会的欢迎辞,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既始终牢牢贯穿大会活动主题,也融汇贯通了此前阐述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理念,是在传统文化认识和运用问题上又一重要表述。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吴贤若】谈谈王凤仪医学方面的见解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