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明作者简介:唐文明,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山西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著有《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近忧:文化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极高明与道中庸:补正沃格林对中国文明的秩序哲学分析》《隐逸之间:陶渊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历史与社会》等,主编《公共儒学》。 |
古今之变正在关头
作者 受访者 唐文明
采访者 周怀宗
来源:《北京晨报》2014年10月15日
时间:甲午年九月三十
西历2014年10月23日
唐文明说:“从一百多年前到现在,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在寻找着古今之变的道路,但是至今尚未变成普遍的社会价值,传统文化想要重新成为国人基本价值的一部分,成为‘百姓日用’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道德,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而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个转化的特殊时刻”。
中国文化是包容的
北京晨报:一说“国学”,很多人往往想到儒学,问题在于,国学本身也是一个受争议的定义,究竟应该怎么看待这个名词呢?
唐文明:其实说传统文化更加合适。对于传统文化,如果说到先秦时代,人们可能想到诸子百家,但是秦汉以后,儒家确实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但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事实上,秦汉以来,儒学有一个对其他各家的综合过程,不论是道家、法家,还是名家、墨家,儒学都曾经吸收过其中的价值。所以,在秦汉以后,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和政治制度连接起来,占据了传统文化的主导性,而其他各家在儒家的主导性之下,也能够找到恰当的位置。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唐文明:是的。可能有人觉得文化是非此即彼的,但其实不是,以儒家而言,在历史上,固然有过多次排斥佛老的经历,甚至西方的基督教进入之后,也曾受过排斥,但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演变成现实中的争斗乃至杀戮,我们反观人类历史上的宗教战争、文化交锋,就会发现,中国文化,儒家文化其实是非常包容的,而且本身也在不断地适应着社会的变化。
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转化
北京晨报:复兴传统文化,到底复兴什么?它的根本在哪里?
唐文明:就儒学而言,它是一整套的理论,包括对宇宙乾坤的认识,对世界、对国家,乃至对人本身的认识等,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很难简单地说清楚。不过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就是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可以说,家庭伦理是儒家伦理一个基本的核心,国是放大的家,宇宙乾坤也是放大的家。
北京晨报:儒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都建立在等级制度上,这是否也是当前重新学习传统文化应该注意的问题呢?
唐文明:确实如此,传统的价值体系和君主制、等级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平等社会,君主制、等级制度已经不存在,因此,传统文化就需要一个现代化转化的问题。其实这种转化的努力早已开始,在民国时代,就有知识分子提出把君变成国,“天地君亲师”变成“天地国亲师”。不过,在当时,现代化国家尚未建立成功,经济发展也还过于落后,教化的问题自然也就很难得到解决。实际上,这样的思路,放在今天,也是可行的。
文化的个性和共性
北京晨报:为什么传统文化需要更新和转化呢?
唐文明:文化一定要有个性,同时也不能太过特立独行,要关照到人的共性。就传统文化而言,一方面它本身要适应现代化,不能总是停留在古代的状态,同时它也不能一味适应,它对现代性也要进行一定的校正和调整。这是文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一种文化必然有它的倾向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说注重家庭伦理,这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有比较稳定的家庭关系,对于社会稳定、个人的情感、教育等都有帮助,坏处是出现拼爹、富二代、乃至啃老等现象。而对我们来说,尽可能地发挥它的好处,并且要想办法避免坏处。
北京晨报:实际上,今天的家庭和传统的家庭并不一样,传统的家庭伦理是否适合现代家庭呢?
唐文明:确实,古代的大家庭正在消解,代之以小家庭。家庭的关系也有了变化,比如父母和子女之间更注重相互尊重,夫妻之间更讲求平等。但是古代的大家庭本身还是以小家庭为核心的,事实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家庭中更加重要,夫妻是组成家庭的前提,但是一旦有了孩子,可能父母的注意力会更多倾向于孩子,这样的现象,不论古今,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传统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其实是可以保留的,并且在今天成为人们普遍奉行的价值标准。
传统要向现代学习
北京晨报:家庭伦理之外,其实一直也有不少学者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特别是政治伦理中的一些普遍价值,比如民主,这也是学者一直争论的焦点,在您看来,能否找到?
唐文明:从传统中生发出现代性,有的是可以的,有的确实没有。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传统向现代学习,同时传统又在补充着现代文化的缺陷。以儒家文化来说,它应该向每个时代学习,同时每个时代也在向它学习,既要适应现代化,也要校正和补益现代化。并不一定非要在传统中找到现代性,才能说明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
北京晨报:有人担心,强调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可能会导致文化本身的倒退?
唐文明:比如说政治上的民主,我们在传统典籍中确实可能找到一些民主的内容,但是确实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民本与民主本身是两回事,这是很多学者论证过的。但是也不必太过担忧,没有可以学习,而且也不会发生倒退到传统时代的问题,事实上,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民主权的概念已经建立起来,不会因为古代有民本,就回到那样的时代,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在试验中寻找复兴之路
北京晨报:文化只有真正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才是有活力和生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书页之中,但是怎么样才能让传统文化重新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呢?
唐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古今之变,其实是所有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康梁到冯友兰、牟宗三,都在做这个事情,学术工作做了一百年,成果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学术成果在今天尚未变成真正影响普通人生活的东西,没有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潮流。实际上,今天是一个独特的时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正说明这样的潮流正在慢慢出现,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
北京晨报:具体有没有什么思路呢?
唐文明:传统文化的复兴,难题在于如何制度化,有人认为应该进入公共教育体系,也有人认为仅仅教育体系不够,因为还有成人的教化问题,所以需要开拓宗教式的教化方式。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议的地方,也有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尚未解决。当然,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思路。我想,对于各种方式,都不要轻易地否定,应该有一个开放的环境,各种方式都可以试一试,在不断的试验中寻找合适的方法。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悖于普遍观念
北京晨报:当前民间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越来越兴盛,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过分低功利化、以国学做谋利工具等,怎么应对这样的问题呢?
唐文明:功利化、市场化,把国学当生意做等问题,其实根本还在于传统教化制度化的瓶颈。而且,任何东西一开始,都必然是泥沙俱下的,比如说最近讨论得很多的“女德班”的问题,出现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好,应该批评和取缔,但也不必看得太严重。不能因为有一些负面的现象,就全部否定,还是应该具体的界定。
北京晨报:如何界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
唐文明:什么样的是不好的,其实有很多方式可以鉴别。比如说看效果,如果没有任何提升个人修养的作用,这就需要审慎思考。再如,看是否符合大众的普遍观念,如果和人们普遍的观念相违背,显然就是不好的。如“女德班”的问题,再如“体罚”的问题,现代人普遍认为不应该体罚,应该尊重,而不是无视这种观念。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乐爱国】中国古代科技与儒学的同步发展
【下一篇】【如平】如是夫妻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