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作者简介:王财贵,男,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湾省台南县山上乡人。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师事掌牧民先生、王恺和先生、牟宗三先生。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教授、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著有《读经二十年》(中华书局2014年版)。 |
读经“重归体制”是我的最高理想
记者:罗坪
来源:《羊城晚报》
时间:甲午年闰九月初四
西历2014年10月27日
羊城晚报:作为全球读经运动的推广人,深圳读经村乃至全国很多私塾创办人都是你的追随者,“读经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理念是什么?
王财贵:读经教育,主要是指儿童读经。经,即经典之意,是那些经历了数千年文明仍然得以传承下来的经典文本。当然在中西文明史的进程中,传承下来的经典量大、范围广,我们还要精挑细选。就中国人来说,我们主要读中国的经典,搭配着西方的经典。中国的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扩大一点,则为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的重要典籍。再扩大一点,我们也会读读蒙学、古文、诗词歌赋、甚至中医的黄帝内经、伤寒论、药性赋、穴位歌、以及太极拳的拳经经论等等;西方的,我们也会诵读莎士比亚的诗集、剧本,圣经、柏拉图的哲学等经典。
说到理念,我们就是想给孩子提供一种合乎人性的教育,什么是合乎人性的?我认为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任何人可以规定的,是因为它蕴藏了天地之心、修齐之道、治平之方、文学之美,那是人性的结晶,所以虽然历经了数千年,仍有它的传承价值。我认为儿童读经是合乎人性、合乎教育理念的,我有《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和《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的两篇演讲,把读经教育的观念,从理论到实务,交待得很清楚。说明在儿童满十三岁以前是记忆最好的时候,能充分利用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期把经典背诵在心,当下即能增进他们的聪明,提升阅读和自学的能力,而将来定会开发他们的人性和智慧,成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灵魂有德有才的人。我要特别指出一点:读经固然不是“一切”,但读经在我看来可以作为一种基础的教育,一个孩子读几年经,背几本经,可以为一切学习打下基础。
羊城晚报:像深圳这样的读经私塾或书院,据统计内陆有近3000家。有舆论认为提倡读经是复古,根本没有必要,你怎么看?内陆的民间读经教育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
王财贵:读经私塾是不是有那么多家,我存疑。目前我所倡导的读经私塾,其教学内容与方法,虽然不纯然是复古,但确实有点像是古代的私塾。有些人总是喜欢贴标签,觉得一说到复古就是落伍、有害。其实对复古的嘲笑是从五四开始的,五四叫我们学习西方,尤其是近代的西方。他们不曾去想,西方近代化的转折点是十三到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复什么?就是复古,是复希腊古罗马的古。你既以西方人为师,为什么不学西方人复古呢?西方人复古你就称赞,中国人复古你就讥笑?现在,台湾和大陆的许多公共场所和学校,尤其是幼儿园每年到了十二月,就闹哄哄地准备过圣诞节,圣诞是西方宗教的节日,中国人学得煞有介事,纪念耶稣变成一种中国的时髦,请问耶稣不是古人吗?
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中国有人纪念孔子、提倡读经,就叫复古而可笑了呢?别人的都对,自己的都不对,这真的是在学习西方文化吗?我觉得莫名其妙。所以,不要去问复古对不对,而是要问复的是什么古?如果是千秋万世、历久弥新的古,像经典这种古书,像读经这种方法,现在失去了为什么不要复一复?不考虑经典是不是历久弥新的,不考虑诵读是不是合乎教育本质的,凡是古代的就反对,这样一竿子打翻,是不公平和是没有头脑的。现在的私塾,如果说它是复古,我要说复得好,就该复!至于将来的发展,一定是全民读经,包括体制内读经课程的恢复和体制外私塾的普及。让读经教育“重归体制”,让所有的孩子多多少少都能读到一些经典,是我的最高理想。在现代化的社会里,私塾,不管如何提倡,总是少数人的事,家长们是想好了,比较过了,才让孩子参加的,舆论不必太紧张。
羊城晚报:既然你认为读经这么好,它在历史上为什么没落呢?对此你很惋惜?
王财贵:近百年来读经的没落分好几波。第一波的没落,是因为清末废科举,本来废科举并不一定废读经,但有的人读经是功利的,是为了科举,所以废科举以后,读经的劲道稍稍隐没了。
第二波的没落,是民国初建,蔡元培做第一任的教育总长,在民国元年的元月19日下令各级中小学校废止读经。满清末年虽然废止科举,成立新学堂,但是学堂里面还是有读经科,尤其在小学时期,读经课程几乎占一半,另外一半时间用来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我认为这是相当公允的安排。但这种古今中西兼顾的设计,被一手推翻了,一面倒向现代倒向西方。
第三波的破坏更严重,1919年由爱国的五四运动扩大到文化运动,以打倒中国文化为号召;而真正把中国文化彻底打倒的做法,是1920年国民政府采用胡适的建议,把小学的语文课全部改成白话文。本来民国初年以来,虽不读经也还读读古文,一直到白话文进入小学,把所有的文言文教育改掉了,中国人渐渐连读中国书(代表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史子集)的能力都没有,这才真正断绝了读经的传统。从此以后,中华传统文化被连根拔起。不过,虽然官方废止了读经读古文,民间还有少数的私塾,一息尚存,还是在教(读经)。到了民国20年代,国民政府又多次下令取缔私塾,这更是莫名其妙的举动。
羊城晚报:在台湾,你曾是一名大学从教人员。是什么因缘让你从大学的教学、科研中走出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推动台湾地区乃至全球的读经教育?
王财贵:一个体制内的教育工作者,居然倡导与体制大为冲突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以为我受到什么刺激。其实不是这样,我是经过了长远的酝酿。四十多年前,我初中毕业后去读师专,看到古人的文章那么深刻、高超,而自己实在差太远,就想其中到底哪里出问题了?考察发现凡是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五六岁读书一开始接触的都是经典,我称之为“有用的书”,但自己读的是什么书呢,我称之为“无用之书”。总结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古人读有用之书,所以比较容易成为有用之人;我们读无用之书,所以往往成为无用之人。
我读的是师范学校,对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多少有一些了解,而对自己受教育的历程又有这样遗憾的反省。从那时候起我就常常思考,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读经教育传统为什么会没落?读经教育能不能在当今的教育理论中立足?渐渐地我愈发明白,不是读经要争取在当今的教育理论中立足,而是它应该永远立足在整个人类的教育史中。推广读经教育,我是经过长期研究和思考的,不是忽然突发奇想,不是为了独树一格,也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经,现在来分享我的家学渊源。而是因为我跟大家一样,小时候没有读过经,所以现在我很后悔,也替整个民族后悔,我才要这么认真来推广读经。
羊城晚报:深圳读经村已有十年发展,追溯内陆最早由社会开展的读经教育,也将近二十年。你如何评价内陆的读经教育,这会是一场读经运动吗?
王财贵:“读经运动”——运动两个字不能随便喊。当然,我也不是想做一个什么运动。我只是认为读经在教育的理论上是教育的本然,在民族的传统上是民族的责任。它是个理性的回归,不是个驱赶民众的运动。不过,读经教育,不是国家体制,不是世界潮流,所以选择读经,完全是很个别的,别看深圳读经村,似乎很兴盛,其实,以人口的比例,全国读经的孩子不到万分之一。现在倒有所谓“国学热”,似乎很火,其实都是新闻效应而已。实际上你去学校里看,有多少人在教国学?纵使有许多学校推展《弟子规》,它跟读经类似,对学生对社会已经有相当好的影响,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经。所以要让我给大陆的读经推广打一个分数,成绩为二十分吧。
羊城晚报:采访中看到目前确实有部分学生,选择离开私塾回归体制教育。回到体制他们面临着识字、其他常识教育等问题,也正在补课。有舆论认为这是读经造成的恶果,你怎么看?
王财贵:这种看法我觉得很不公平,也很短视。我们的主张是“老师不教认字”,而不是“学生不会认字”。应该普遍调查一下,大部份的家长还认为私塾的孩子识字量超过一般水平呢。况且,至于“常识”问题,更不能只用体制的标准,将读经的孩子和体制内的孩子放到一起比较。我们应该看得长远一点,在十年之后或者二十之后,人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谁走得更远?
我提倡读经教育,遵循的原则是“合乎人性,顺乎自然”,在儿童的懵懂时期和记忆最好的年龄段,他/她的主要任务是先把经典背诵下来记在心中,虽然不特别教认字,由于大量的文字接触,读经儿童自然会也能认字,并且由于语文程度的提高,渐渐喜欢阅读,默默中也渐渐理解那些经典的含义。所以,十三岁以前的读经阶段,识字并不是读经儿童的主要任务,认字是很自然,不需要太过费心的事。只要能自修,要学“常识”也不是难事。舆论拿“识字”和学校功课里的“常识”来比较,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我们要看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最终的结果。那些转身回归体制的读经儿童,刚开始换环境,肯定有一个过渡期和转换适应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他们要学习识字、功课,甚至数学、自然,总之,就是要应试,要考好成绩,是不困难的。他们已经拥有体制学生一生很难拥有的“满腹经纶”,而他们要追上几年落下的体制功课,会很快。这样公平地比较下来,高下立判,所以我们根本不担心像“识字”“常识”这种小问题。
羊城晚报:就目前内陆的读经私塾和学堂,例如深圳读经村,既没有等来教育部门的合法认可,也没有被强制取缔关闭,身份一直很尴尬。你认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出路吗?
王财贵:得承认,这不是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期待立法认可。法规总有法规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但我们希望法规尽量要与时俱进,国家能不能出台涉及民间教育的法规,让私塾教育有存在的空间?这是政府的事,相信我们开明的政府,会有开明的做法。事实上,我们并不反对义务教育,只是认为家长对于教育,有各自的追求,在多元的社会得承认有多元的价值观,我们不希望私塾(读经)教育一直在夹缝中生存。我们期待社会给予支持,让私塾发展得更安稳更健康。
责任编辑:危敏
【上一篇】【任锋】“与天下公共之”的故国传统
【下一篇】【胡治洪】孟子引《书》与德性政治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