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照作者简介:马吉照,西历1977年生,河北景县人。网名“读行客”,故写读书札记于心得文字前称“客按”。西历200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出版有《生只南瓜给人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河北唐诗地理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近年由读钱穆先生及业师邓小军先生等人著作而逐渐树立儒家信仰,参与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创办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学社。 |
君子之德风——《蒋廷黻回忆录》札记(二)
作者:马吉照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甲午年闰九月初七
西历2014年10月30日
从美国学成归国的蒋廷黻任教南开六年半,他及许多年轻的洋博士先是觉得张伯苓本人和南开“太土、太保守”,后来却对张充满崇敬之情。蒋亲睹张伯苓一旦需要,就去找有钱的大亨或是天津、上海的大商人捐钱,他们都能慷慨解囊。而且“在这段动乱期间(指20世纪20—40年代),换过好多军事领袖。有些是胸无点墨的,有些是出身草莽的,但是不论他们的教育背景如何,政治哲学如何,几乎都是崇拜张伯苓的。”
蒋廷黻感叹“歹人特别尊敬正直人,这真是既滑稽又重要的事。”“在贫穷、残酷斗争的中国社会中,中国人还很讲面子,对正人君子大公无私的人还很尊重,对于慈善事业愿意伸出援手。这是中国历来的遗风,它使中国能在所有的灾难中屹立不摇。”
另按:后文又写到许多当时中国令人困惑的问题:“那个昏聩无知的山东省长(经查,系指张宗昌),拥有三十个姨太太还嫌不够,他居然也出钱印行一套精美的孔夫子经典,他为什么要如此?江苏省长遗嘱将他遗产大部捐给南开大学,借用当时一般人的口吻说:‘张伯苓是怎么使他着迷的?’吴佩孚将军要他的弟兄崇拜武圣关公,又是为了什么?”
余读至此节,感想有三:
一、歹人特别尊敬正直人,乱世中中国人仍普遍尊重大公无私的正人君子,蒋廷黻先生指出此点非常重要。此即孔夫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现实证明。故此,我们没有理由患得患失,甚至抱怨社会,只需问自己够不够正人君子,所做的是不是大公无私的事业。这个事实给人充分的自信去做理想的自己和理想的事业。
二、在中国最乱、最弱的年代,人们仍尊重君子,热心慈善,这是蒋廷黻等老一辈的亲历的史实,并且正因为他们经历过这样的事实,所以坚信“这是中国历来的遗风”。今人喜言美国人爱慈善,中国有钱人自私,没有公心,不爱慈善,这是扯淡。且不说从辛亥至新中国建国初,海内外华人为支持各派革命力量捐献过多少钱,乃至多少性命,前几日我翻阅乡土文献1932年《景县志》,见乜玉岭、程希贤、曹福林等旧军人均在家乡捐资兴学,钱款从几百到数千银元不等,一一赫然在案。一个人事业成功,无论从他内心的道德律还是从社会舆论,都要求他不忘公益,不忘桑梓。这就是传统,这就是“中国历来的遗风”。我们不好说中华民族最有公心和善心,但中华民族却绝非一个缺乏公心和善心的民族,当下的慈善事业有不足之处,必定有当下别的原因,而绝不应动辄批评国民性,绝不可无知地说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文化里没有这个。
三、对正人君子的信任和尊重,对公益事业的热心,这种遗风,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如蒋廷黻先生所说“它使中国能在所有灾难中屹立不摇”,另一方面中国过去与未来的强盛,也必离不开这种精神。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有汉唐之盛世,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这个世界上第一流的民族,实际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很早就有了天下为公的精神和民本意识(从《尚书》中的周公言论里可知,这种遗风可以远溯到商周),中国人很早就树立了做君子大人的追求和信念(孔孟以此教人)。未来,没有这些“遗风”的重新发扬,如何能谈得上真正的民族复兴?
责任编辑:危敏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