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吉照作者简介:马吉照,西历1977年生,河北景县人。网名“读行客”,故写读书札记于心得文字前称“客按”。西历200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出版有《生只南瓜给人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河北唐诗地理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近年由读钱穆先生及业师邓小军先生等人著作而逐渐树立儒家信仰,参与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创办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学社。 |
荒漠绿洲——冯玉祥《我的生活》札记一则
作者:马吉照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首发
时间:甲午年闰九月初七
西历2014年10月30日
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以后前往包头,途中在辽阔荒凉的大西北见到外国传教士建设、管理的类似国中之国的村寨,他当时不免诧异而感慨,今天我们读来亦不免诧异而感慨:
“……路经一个名叫“皮斯堡陇”的地方,外国传教士在此有特殊的权势。其中有美、意、法各国人。他们为宣传基督教,冒险至此。百姓不识字,他们教之读书,又教以畜牧耕种等方法,使之样样都会。于是地方上举凡一切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宗教之权,都掌握到他们手中,有些甚至有很大的自卫力量,自据一寨,配备枪支弹药,以防御土匪的进攻,俨然自成一个小国家。地方官一则没闲心管这种事,二则对外人也有点害怕,故一直听之不问,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于此类情势,我以为一味蛮干固然不对,可是像这样的听其越出传教的范围,亦未免太可笑,我们当本着“以礼相待,据理力争”的一个原则与之周旋方好。”
“沿路所过的地方都是黄色的砂土,无论是山坡还是平地,看不见一块树木,看不见一块青色的草地,实在贫苦的很。途经三圣宫地方,看见那儿的情形也和皮斯堡陇相似,纯为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寨子的范围很大,寨门以内两行大树矗立,建筑都很坚固,墙外湖水,四周都是树木,青葱蓊郁,在此荒穷之境,益发显得如同另一个世界。寨中街道整齐清洁,房屋很为适用,约有百十户人家,并设有学校,沿途像这样的寨子,颇有几个。附近人民的一切事情,都操在外国之手,此间外人皆比、意国籍。”冯在此遇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外国女人,自称十八岁即来此,并向冯说了一通中国人如何不争气的“实在情形”,“使我感到刀子刺心一般的激动与难过……这些边疆地方,无论如何是我国本土,我们以其僻远荒穷而弃之,然而外国的女子却来了,开辟得如此整洁美丽。我是一个中国人,如何能不感觉惭愧呢?”
今天我读到这些章节,除了开阔了视野,了解到原来近代贫苦的西北还有这样的事情,更主要的一个感触是,在那么荒凉、贫苦的地方,西方传教士竟可以其资金、技术、制度,更重要的是精神、态度,建立起一个个独立的风景这边独好的小小绿洲——姑且不论其存在的整体非法性和私下可能掩藏的龌龊细节,至少表面上看上去生态较好、秩序井然。
传教士这种精神与我儒家修齐治平的路径和教民化俗的精神是一致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地方官和士绅是力所能及地这样去做的。即如冯玉祥的国民军,脱胎于腐败、颟顸的北洋军阀之中,而能出污泥而不染,成为民国重要的革命力量之一,宛如一支活动的军校,以最艰苦的条件,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将星,这番成绩也好比是荒凉土地上建立起了绿洲。
今天实在极有必要重温和厉行这种精神。特别是我们那些在大大小小的单位、组织担任一定之责的同胞,皆应学习传教士在西北、冯玉祥在国民军中所作出的榜样,在自己可以把握的小天地建设良好的小气候,在不尽理想的大社会中建设尽量理想的地方、团体、组织。如果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普遍社会凋敝、民智未开的时代,建设荒漠绿洲的事只能由外人和先知先觉的革命家来做,那么百年之后,国家安定,人民小康之时,社会的建设与进步,便绝不应只是少数人的责任。
责任编辑:危敏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