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应不断与现代语境相联系
来源:深圳商报
时间:甲午年腊月初七
西历2015年1月26日
▲“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昨日在深闭幕。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百位知名学者围绕儒学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儒学的现代诠释、经典教育等问题展开探讨。
昨日下午,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协办的“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闭幕。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百位知名学者主要围绕儒学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儒学的现代诠释、经典教育等问题展开探讨,关注当代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使本次大会成为一次名副其实的儒学盛宴。
儒学对人际交往有着积极意义
与会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充满智慧,对于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认为,儒学对社会文化建设有着根本的意义。即使我们不经常引经据典,但哪怕在今天汉语的常用词汇中,也能感受到它促进健康人性与合乎理性的积极力量。儒家伦理的价值,很多情况下被现代学者限定在家庭伦理的范围,陈少明认为,“让儒学如其所是地表现其对现代文化的积极作用,就是我们时代的福音。”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郭齐勇指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关系方面,儒家有极其重要的资源,尤其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恕道”、“推爱”、“推恩”的方式,值得珍视。“爱有差等”是具体理性、实践理性,恰可证成普爱。儒家强调主体性,特别是道德的主体性,但儒家人己、人物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成己、成人、成物等是仁心推扩的过程。这对今天的人际交往与文明对话有其积极意义。
经典必须不断诠释和理解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会的另一关注重点是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北京社会科学院教授洪汉鼎在其演讲中表示,诠释学告诉我们,任何经典都应当是当代的经典,任何真理都应当是当代的真理,经典只有不断与现代视域融合,它才能开出新的意义和真理。“如果我们记住这一诠释学真理,我想中国经典诠释哲学就有了新生。西方诠释学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即经典的普遍性并不在于它的永恒不变,而在于它不断翻新,永远是活生生的新的东西。文本作为一种经典,不论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文学的,还是历史的,它都必须不断与现代的语境相联系,必须不断诠释和理解。”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教授蔡方鹿则指出,由于儒学定于一尊,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尽管经学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对形成和体现民族精神及优秀文化传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其负面作用和消极因素长期以来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热衷于读经、解经,不注重创新和发挥,一度形成只能信仰,不容怀疑的思想格局,这对社会及文化的正常发展不利。
重点关注经典教育
此外,经典教育也是与会学者在本次大会中所关注的一大重要内容。台湾的王财贵先生推广“儿童读经’,教小孩子背诵经典,台湾佛光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大宁认为,王财贵的读经模式,对于协助下一代重新熟习经典的语言是有重要帮助的。“经典语言对一个文化体承继其传统而言,都是重要的。但是语言是个很奇特的东西,它总不断在更新,我们今天已经不可能再用经典的语言来说话,这时我们该如何看待经典语言,就变成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表示,王财贵这样的读经模式叫不叫做不离开经典语言,这是我们不能不反省的问题。“总之一句话,如果不能有一套让经典的意义被重新开放出来的具体作法,任何读经的模式都会是一个不完整的模式。王财贵先生说童蒙时期只要背就好,也许有点道理,但我们不能让一个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的小孩,在他逐渐长大之后,还是只停留在对经典语言的滚瓜烂熟上,若是如此的话,恐怕就有点不负责任了。”
谢大宁强调,“经典不是玩物,经典是有其自己的生命的,只有让这生命持续地被开放出来,才是读经的目的,而背得经典的语言,只是通往这个目的的某一个手段而已,我们千万别颠倒了它们的关系,这样才能让经典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复苏,走得更为稳健。”
在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看来,透过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将自己的生命情志融贯到圣贤义理的陈述之中,并且把经典的意义和自身的悟解结合起来,拉近经典叙述与解经者之间时空距离,在普遍意义的获得和拥有上能够与历史的传统保持一致。“从儒家经典解释的根本意义来讲,只有义理是可以绵延永久、伸达无限的,在解义的过程之中,每个生命个体都可以思接千古,与圣人展开直接的‘交谈’与‘对话’,融化经典的神圣性于凡俗的日常生活之中,来体证生命的独特意义,从而与经典所凝聚的共识和普遍性同在。”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