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成立暨“重建礼乐生活方式”学术研讨会召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5-03-15 20:27:36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成立暨“重建礼乐生活方式”学术研讨会召开

 

儒家网讯 孔子2566年暨耶稣2015年3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成立暨‘重建礼乐生活方式’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学者,北京四海书院、上海孟母堂、苇航书院等有志于复兴儒学、弘扬礼乐文明的实践家,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所、北京市历代帝王庙等文化单位的工作者,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网、央视网等媒体的90余名代表参加,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礼学研究及重建礼乐生活方式。

 

  

 

汉服展示

 

研讨会以“重建礼乐生活方式”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应对现代的生活的礼乐重建方式。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先生发表以《礼乐文明与文化自信》为题的演讲,他以“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为主旨,分别从经国序民、教化正俗、培养人格、礼乐善心四个方面阐释了在现代生活中礼乐的重要性。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钱逊教授则指出儒家讲道德、伦理,最后都要落实到礼仪行为上,礼是调节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建适应我们需要的、完整的礼仪体系则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持续探讨的。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教授发言说,建立礼学中心是非常必要。五四时期讲礼教吃人,这一说法从此成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原本被誉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文明竟往往被人视为道德滑坡、不懂礼貌的国家,中国文化的复兴就必然涉及礼仪之邦的重建。原国家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老师说,我们一般看到的射箭都是源自西方的地中海式射箭,现在我们国家已在做弘扬传统的射箭,这是传统儒家六艺之一,非常重要。宋志明老师指出研究礼,必然离不开孔门的仁学,仁礼结合,文质彬彬,才能造就君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则期待礼学中心不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能有新的进展,以为社会造福。几位特邀嘉宾都对礼学中心的成立表示了热烈祝贺,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副会长、著名书法家高士涛先生还为礼学中心的成立挥毫题字。

 

 


大会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永捷教授主持此次会议,他在发言中强调礼学中心的成立宗旨是“弘扬礼乐传统,复我礼仪之邦”,希望今后各界同仁能够多多支持礼学中心的工作,群策群力,因为礼仪之邦的建设并非一人一时之事。礼学中心主任刘增光博士对礼学中心近期的研究工作设想做了介绍,中心将会在礼制史、礼学与儒家核心义理的关系、礼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如何在当代制礼作乐等方面多做努力。中心副主任吉恩煦则对礼学中心的实践工作做了介绍,包括祭孔、射礼、冠礼、乡饮酒礼的实施。总之,礼学中心的成立,除了要完成对礼学文献的整理工作外,还将着重进行礼仪的推广及评论工作,即同时在学术和实践两个层次完成。与会的各位来宾都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就礼学本身、重建礼乐生活方式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详实的讨论,并对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的工作寄寓厚望,并提出了极为宝贵的建议。

 

 


乡射礼 

 

礼学中心的成立是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而礼学中心成立的目的也恰恰在于通过对礼学的研究与创新,寻找到符合当代生活的礼仪规范,既保留传统礼学中的精神内涵,有进一步通过“因革损益”的方式开创出切实可行的礼仪制度。在研讨会过程中,穿插进行了传统茶艺和汉服展示,并于当天下下午在人民大学校内诸子百家园举行了时长两小时的“射礼”展示。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传统射礼即是在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时隔九年重回故地,有着很强的象征意味。

 

 

 

乡射礼

 

“中国有服章之美,故称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从某个程度上说,华夏文明即是礼乐文明,而完成礼乐复兴的第一步即是对服章、礼仪的复兴。而这样的复兴又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近年来,各地民间组织对于汉服的复兴进行了诸多实践;而各地、各高校也成立了国学班或国学院,将传统经典引入教育;学界也就礼学研究领域举行了多次学术会议。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礼学中心,希冀通过这一开放性的平台,凝聚与统合各个领域的资源,使礼学的研究和实践更上一个新层次,真正地让礼学走出书斋,将礼仪及其精神渗透到我们当下的、人伦日用的现实生活中,形成一套可推广于社会公众并可供公众选择的礼仪方案,重建现代礼乐生活方式。

 

 

 

乡射礼

 

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礼学中心将定位于“返本开新”,并不仅仅将自身的研究范围设定在对古代礼仪、服饰等的研究与整理,而是如彭永捷教授所言,“侧重继往开来”,把握礼仪精神之“常”与时代需求之“变”的辩证关系,“推出一个比较适合现代的,保留我们传统色彩的、有传统礼仪精神的,现代公民可以使用的礼仪手册”。礼仪的重要性想必无需多言,而自五四以来对传统礼教的质疑与批判使得我国礼乐传统几乎荡然无存,甚至严重到“礼仪之邦”在国际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具有传统特色的礼仪规范乃至礼服的境地。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并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的崛起与复兴,更应当包含文化的崛起与复兴,亦即张立文先生所言的“文化自信”。而如何确立这样的“自信”,则需要首先在国人内部完成对礼乐文明的再认同与重构,进而达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境地。(刘增光 供稿)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