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作者简介:罗辉,男,西历一九六八年生,江西吉安人,现供职于吉安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批判
作者:罗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二月十一日乙巳
耶稣2015年3月30日
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们一般都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两千多年的哲学发展史积累的人类智慧的批判和继承,是具有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其完备而严密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果真是如此吗?笔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过程当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实漏洞百出的,离历史上宣称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简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首先笔者就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和意识即思维的关系问题的论述就犯了相当的幼稚性错误,是一个地地道道充满荒谬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世界各哲学派别的标准,而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科学、最圆满而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这样表述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属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反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原理。”①
以下就是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所作的剖析和批判:
第一:关于什么是物质这个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语)②“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属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③虽然这个物质概念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与世界各类万象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但我们就作为自然人的人体肉身这个物质和意识上,也是可以来讨论人本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上来说,人是物质的,也即人的肉身是物质的,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那么,这个肉身可以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吗?没有人的意识、失去了“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的肉身还能叫做人吗?也可以进一步说,死掉了的人即尸体还是人吗?如果不是,那么“(物质)它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这一哲学概念就不能成立。由此,通过以上简单分析可知,人的意识和人的肉身应该是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个物质可以不是完全指人的肉体本身,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宇宙的真理怎么能够逃过这个问题呢?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物质)它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这一哲学概念是一个伪命题,是不能成立的。说到这里,请读者们不要以为我是在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子,因为作为哲学理论,其正确度和真理性应该贯通其概念范围内的所有对象,只要找到一点漏洞和破绽就意谓着这个理论可以打破。就象我们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一样,只要我们发现世界上有一只是白鸦,则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释意识时是这样认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④从这段话我们可知,意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而当意识处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时,物质也是有意识的即有“反映特性”,那么这个时候的物质能够不依赖于这种反映特性而存在吗?如果能,则说明一切物质不具有的反映特性。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物质)它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这一哲学概念又是一个伪命题。同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能够不依赖于低等生物而存在吗?如果不能,“(物质)它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这一哲学概念又是错误的。再同理,“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同样也不能够不依赖于高等动物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语)⑤这个概念“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⑥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概念却是仅指“我们的主观意识”,指“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指“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指“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的人的“意识”,显然这是不符合哲学概念上的“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在用人类的“个性”的意识与物的共性的“物质”来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在哲学意义上来讲是严重的不对等,这样显然是没办法讨论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各种“物的总和抽象出来的物质概念”,那么它的意识概念也应当要求是各种等次生物或生命的“意识”反映的总和抽象出来的意识概念,这样才符合哲学意义上讨论问题的原则。讨论到这里,笔者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更准确的说,讲的是人和物质的关系。并且,如将意识仅限于人的意识的话,而物质方面马克思主义又将人体这个物质抛开,那么马克思主义讲的物质和意识实际上是讲的人和物质的关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问题就变得简单明晰了,可以就干脆讲人和物质的关系了,那还用得着谈什么哲学上的物质和意识命题!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和意思概念的混乱。
由上可知,我们将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与哲学意义上的意识对等来讨论,并且通过笔者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它们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既然“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的“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也是错误的。因为如果“物质能够决定意识”的话,那么从人类的角度上来说,人的肉身就可以决定人的思想,肉身也就可以操纵思想,可以决定人的思想的去留,也就是说“尸体”也可以操纵思想,这不是很荒谬吗?世界上哪个人能做到呢?此外,相对于其他不同等次生命或物质也同理可以证明这个命题的错误性。反过来讲,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意义上也可以是一对矛盾关系的存在,如果说“物质可以决定意识”,是不是意谓着“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呢?否则的话也不符合哲学意义上的矛盾论。由此也可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的“物质决定意识”也是个悖论。
下面再来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诚然,从“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命题上来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可以成立的,也是可以这么认为。问题是从人的角度上来说,人当然有意识,能够对包括人本身的世界有所反映、有感知或认知,因此也就存在所谓“能动的反作用”,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并且对之加以“灵活”运用的事情。但是马克思主义把这个如此简单而无价值的问题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提出有什么意义呢?人对事物以至世界包括人类的认识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甚至还有人指鹿为马,造谣说谎,胡言乱语,为了一已之私,什么“能动的反映和反作用”他都可以编造出来!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识的理解是这样认为的:“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⑦但问题是,人有贤愚不肖之分,善恶忠奸之别,观念的东西移入到人的头脑后自然会因为相对于不同的人就存在不同的改造。退一万步来说,就算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意识的内容上是客观的”,但这个客观性又是如何来界定和判断的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那就只能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等权威和领袖来判断了,也就是说,谁获得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权,谁就是真理了?!我想请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去找,有谁能找到一个评判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哪里能够帮助我们将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明确来回答吗?因为这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相当含糊和迷糊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为人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吗?通过我们以上的分析显然是不能而且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这样说吗?首先,什么是真理,即“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否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给出答案。再说,谁的实践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我们知道,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党派组织,抱着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对同一个的理论或问题所进行的实践,得出的实践结果往往也是不同的,甚至所进行的实践方式方法也是不同的,而得出的实践结果则更是不相同,因此,也必然是对同一个事物都有着很不相同的认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苍白地叫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枉然的。
并且,由于马克思主义对“物质和意识”哲学概念上的不对等(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不一致),导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论述也只是停留在人类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层面上,而“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等感应、反映或意识对物质所具有的能动的反作用却罔然不顾。因此,在这样的理论原则下开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就必然会对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漠不关心,对自然界以及宇宙时空罔然无视。
那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说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和意识的概念一是不从哲学意义上对等地理解,二是在阐述其关系问题时也是简单化、肤浅化。关于从哲学意义上无论是物质和意识的共性和个性上,我以为余东海先生在《仁本主义世界观》已经作了启发式的阐释。先生认为“乾元是本源,物质和意识是派生”,“物质意识,皆属儿女,乾元才是家长。”“意识可以包括精神、意志、情感、感觉、知识、思想、理念等等概念。意识也是一种现象。不可否认物质对意识当然有重大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真正决定意识的是仁性。人是仁的产物,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尺度。仁者就是建立起仁之主体性的人,真而正的人。”⑧的确实如此,人生于天地万物之间,如果没有仁本或良知主义作人生指导,人是很容易物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世界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时代,其所阐述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可以说是一种比较能够说明“人性物化”的理论,即如余东海先生在《仁本主义世界观》中所讲的物本主义世界观,这个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人类堕落的现象。另外,笔者在《阅读〈仁本主义世界观〉也谈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一文中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作了一定的概述:“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而存在;物质先来、意识后到,意识先走、物质后亡,物质和意识分离后,参与另一茬有机或无机生命序列,反复无穷。”⑨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这个根本理论的完全不可靠为其后面的各种“似是而非、对错混杂”,以至“错误”或“荒谬”的各种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践的权威性,给世界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革命和治国的国家带来的混乱和灾难无法估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初到今天的各国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和掩盖的。
注释:
①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陶德麟、石云霞主编,武汉大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②⑤转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④⑥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⑧《仁本主义世界观》,余东海著,见儒家网思想学术栏目,网址为: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4698/
⑨《阅读〈仁本主义世界观〉也谈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罗辉著,见儒家网评论杂谈栏目,网址为: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4704/
罗 辉
时间:乙未年二月初四六
西历2015年3月25日
责任编辑:葛灿灿
【上一篇】【范必萱】读蒋庆先生《心学散论》
【下一篇】 【新书】何怀宏:谈成功的书多,谈生命的书少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