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何怀宏:谈成功的书多,谈生命的书少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5-03-30 21:55:31
标签:
何怀宏

作者简介:何怀宏,男,西历一九五四年生,江西樟树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底线伦理》,《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道德·上帝与人》,《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等。


 

 

何怀宏:谈成功的书多,谈生命的书少

记者:高远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已末年二月初十日甲辰

           耶稣2015年3月29日

 

 

 


 

书名:心怀生命——和孩子共读的生命启蒙书

作者:何怀宏

ISBN:978-7-5495-5445-4

类别:教育 畅销

页数:236

定价:32.0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南都讯 记者高远 实习生余梦妮 “在我这里,生命始终是居于第一位考虑的,哪怕它初看起来是一种并不需要多少艰深学术研究的常识。但这种珍重生命的常识最好从小就融到孩子的生命中去,作为一生的根本。”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的书本《心怀生命》经第三次修订后,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相较前两个版本,新版增补了8篇文章,除了《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和《生命的自我珍视》这两篇,还有现在的第四辑“非常时刻”中的6篇。

 

常识需要理论捍卫

 

“我愿意写哲学中关怀生命这样一个主题,这和我的研究本行和亲身体验有关,但的确也提供了一个我希望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对其他的孩子想说的一些"最重要的话"的机会。”何怀宏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在他看来,这“最重要的话”也就是生命第一,首先要关注自己的生命和比较健康的成长,成功和幸福都是随后的事情。何况对何谓“成功”和“幸福”还有多种多样的理解,而生命是唯一的,是所有成功和幸福的前提。

 

在何怀宏看来,现在的问题是“谈成功的书够多的了,而谈生命的书还很少”。这也是为什么书中所有文章和话题都是围绕生命展开的一个原因。“珍重生命的常识最好从小就融到孩子的生命中去,作为一生的根本。”他说,鉴于种种社会与个人的教训,对这种常识也还是需要理论上的论证和捍卫的,如果说大家都很明白这道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不至于出现那么多伤害生命的事情。

 

“我希望我的这本书也像活的生命一样,是一本不断生长的书。”据何怀宏介绍,相较最初的两个版本,新书增补了“非常时刻”这一章节,而其中主要是对战争进行讨论。在他看来,新增的这一章节中,更多的是和男孩子谈的一个话题,而他也并不担心这样一些话题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严肃、沉重或者负面的情绪。

 

“许多男孩天生对战争、武器感兴趣,但战争来了的确是和所有人都有关,尤其是今天的战争。这也关系到社会内部的暴力,甚至是语言暴力的问题。”何怀宏说,希望这个社会有一种野性、豪迈和男子气概,但不希望社会有一种戾气,尤其是对已经是弱者的人们的戾气。

 

语文教学让人失望

 

“最好的父母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其实应该是最后能够成功放飞的教育,即能够成功地转变成自我教育的教育。”何怀宏说,现在各种各样的技艺都有课程,甚至是很小的技艺都有大量的课程,花去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对生命这样的大事反而没有什么课程或讨论,这很奇怪。

 

何怀宏说,其实生命这样的课程并不需要很多时间,它更重要的也不是课堂讲述,而是大人和孩子一起体验和交流,但一定要引起关注,要用心,有意识地探讨生命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级以后的语文教学是相当让人失望的,首先教材是相当让人失望的。愈是许多人编、愈是多重审查、可能愈是编不出好教材。而一个学期就围绕着这样一本教材反复地“抠”,真是让人沮丧。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我有时也会觉得孩子没有很多好书可读。”何怀宏说,现在每次一览童书榜,经常是那几个老面孔。但他觉得可以开阔思路的就是,有时不必到童书那一部分找,有些其他领域的好书孩子也完全可以读。而且,如果注意比较早的经典的话,选择就更多了。

 

附录:


【作者介绍】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重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生命与自由》、《公平的正义》、《生生大德》、《新纲常》等。另有哲学随笔、文集《若有所思》、《珍重生命》、《心灵瞬间》、《比天空更广阔的》、《中国的忧伤》、《渐行渐远渐无书》、《独立知识分子》等。译著主要有罗尔斯《正义论》(合译)、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及《道德箴言录》、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伦理学导论》、《伦理学体系》(合译)等。

 

【内容简介】

 

生命是否源于一个偶然?生命中是否自然而然地包含着痛苦?……诸如此类种种问题,不是一句“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就能搪塞得过去的。

 

何怀宏,这位被季羡林先生称作“精彩”的作家,这位知名的哲学教授,这位在南极历经生死的旅者,这位现实中生动的丈夫和父亲,通过47篇短文,由小事兴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生命的哲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对我们在成长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作出回应。他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生与死、输与赢等严肃话题,以及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挫折和危机,从而排遣孩子内心地焦虑和不安,增添与贮存孩子承担的勇气,以及快乐的能量。《心怀生命》,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辑 生死之间

 

生命的幸运

心存感激

心存敬畏

面对死亡

正视死亡

珍惜生命

处置自己生命的权利

化解对死亡的恐惧

 

第二辑 人与自然

 

生命相通

新的生态观

特殊景观的意义

生命的自我修复能力

生存训练

“雄性”的培养

人为什么要探险

小男孩独自远行

 

第三辑 日常生活

 

生命的自我珍视

承受困苦

永不放弃

平凡的日子

简单的生活

愿望井

心安草

突然的变故

理想主义者

 

第四辑 非常时刻

 

认识战争

远离战争

战争与少年

国境与和平

直面残忍

所有的生命,都是生命

 

第五辑 成长与发展

 

我是谁

相信你自己

把握你自己

全神贯注

慎求完美

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第六辑 道德与社会

 

身份与境遇

各人有各人的心愿

最重要的

何谓好坏

道德的主体

义务的分量

微笑

为自己和为别人

生命的原则

 

后记一

后记二

后记三

 

【书摘】

 

写在前面的话

 

我在这本书里所写的,首先是我想对自己的孩子说的一些话,其中的许多问题,正是她(他)向我提出来的。

 

但我推想,它们也可能是你们的问题,因为,不仅我的孩子心里有这些疑团,当我像你们现在这么大的时候,它们也曾经是我的疑问。

 

当我们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慢慢长大,心里开始出现有关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苦闷、惊慌甚至恐惧。

 

这些问题,由于它们太内在,太抽象,我们常常不知道怎样提出,或者提出了也不易得到回答。而坊间有些自诩为给出了解答、甚至最终解答的流行文字,只能说明作者自己并没有好好想过这些问题。

 

一个孩子也许会独自沉重地负担起这一切,但这有时可能是太沉重了,她(他)哪能知道另外有人也在想着同样一些问题呢?

 

这些根本性的类似问题一代代地发生——尤其在人们年轻的时候发生;也由一代代人尝试作出自己的回答——需要用他们毕生的努力。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的回答都需要有自己的特殊经验,包括独自亲领默会的体验,但是,我们也不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包括有一些在不同世代之间的文字沟通。

 

以下就是其中的一些问题:

 

它们有些是涉及生死与自然的,比如说:我们的生命来自何处,它又往哪里去?每个人的生命是否都是一个偶然的幸运?我们的生命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吗?是否真有生命的奥秘?如果有,我们又是否能够完全揭破这奥秘?我们如何面对必不可免的死亡?我们又如何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死亡和伤害,不轻掷我们的生命?但是,人是否又还需要一些冒险?生命是否有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人的生命与动物的、植物的生命是否有相通的地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究竟是怎样或应当怎样?能否确立一种新的生态观?

 

有些问题是涉及苦乐与目标的,比如说:人是否都追求快乐或幸福?生命中是否就自然而然地包含着痛苦?我们如何对待这些痛苦?我们渴望激动人心的快乐,但我们所过的生活却是平凡而又单调的,怎么办?人的生活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又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突然变故,尤其是家庭变故?我们又如何对待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还有些问题是关于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比如说:谁是“我”?或者“我”是谁?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自己的某种天才?如果命运看来对我特别不公怎么办?学校训练的主要意义是什么?人是否应当追求完美?一个人如何做到全面发展?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多少种身份?什么是最重要的身份?不同生活理想的人们如何在同一个屋顶、同一片天空下生存?什么是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事和最重要的时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是否能够代替别人做好事?人应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生活?

 

对这些问题,我只想说一些在我看来对你们重要、并且被我的经验和思考推测为合理的话,但这些话并不就是固定的答案,也许它们只能说明,我也和你们一样,为这些问题深深地焦虑过和苦苦地思索过。我们也许可以藉此深深地、倾心地交谈,哪怕隔着千山万水。而对话者有时候保持某种留有余地的距离,或许反而可以更从容和深入地做一种心灵的沟通。

 

我可能并不是在一个特别合适的时候写这本书的,我最初写这本书的中年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入世从而也最世俗的时候,但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写作使我的心灵又经历了一次童年。更让我欣慰的是,我也随着这本书一起不断有心智地成长。

 

在我第一次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冬去春来;而当我再一次补充修订它的时候,又是春光明媚的时候。春天是一个生长的季节。我希望这本小书里的思考和体验,也许能有助于正像我的孩子一样成长着的你们,以及和我一样关注着你们成长的父母们。

 

何怀宏

1995年春初稿

2009年春再笔

2014年春夏之交三笔

 

责任编辑: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