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灾难发生时,我在贵州乡间,也感觉到了震动,我是过后通过网络了解到地震灾情的。
确实,我看到政府的救援行动非常及时并且非常有效,各种志愿团体的救援行动也非常感人,这表现了在大难当头时中国人同心同德共赴时艰的优秀民族精神,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大书特书的。现在,救援已进入到一个安顿生者生活与慰抚生者心灵的阶段,我觉得这时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这次地震及救灾行动进行一下反省,我所说的反省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说的,因为这次救灾行动中突出地反映出了宗教缺位的问题。我们知道,政府是世俗的权力组织,自愿团体是世俗的社团组织,这两类组织在救灾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及时救治伤者,防止灾情扩大,安顿生者的物质生活。当然,要做到这些非常不易,这两类组织已尽到了最大的努力。然而,地震灾难对人的伤害不只表现在生存的物质层面,也表现在心灵的精神层面。这次地震灾难在人的心灵精神层面的伤害主要表现在瞬间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与生命无常的恐惧或者说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这种巨大的悲痛和死亡恐惧,世俗组织的救援力量往往是非常微弱的,因为这属于宗教层面的问题,需要通过宗教来解决,只有宗教所具有的超越的神圣性与灵魂的永恒性才能解决人在面对死亡时产生的巨大悲痛与恐惧。就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种具有超越神圣性与灵魂永恒性的宗教就是儒教。然而,这次地震灾难中儒教却没有出场。我们从网上图片中看到,救援者将遇难者尸体用塑料布包裹一排排停放在路边,待确认身份后即时处理,这时没有宗教组织在场举行宗教仪式超度亡灵,安魂送生,死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而这种情形反过来又加重了生者丧亲的巨大悲痛与对死亡的恐惧。
然而,在传统中国,虽然没有西方组织化的教会,儒教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通过礼乐制度来实现神圣性与永恒性的宗教功能。具体来说,当人死亡时,通过《丧礼》中的“复礼”呼唤死者之魂归来,并通过“慰灵礼”安抚死者的灵魂,又通过《祭礼》祭奠死者在天之灵。这样,不仅死者在儒教仪式中获得了死者的尊严,相信灵魂升天“在帝左右”的儒教信仰也会缓解生者丧亲的巨大痛苦与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拥有这种儒教信仰就不会认为亲人从此永隔不再存在,不会认为生命像物质一样彻底消亡而世界是一大黑暗大虚无,而是认为人死后只是改换了一种存在形态,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通过宗教的仪式保持着各种联系。这些宗教性的礼乐仪式在中国古代是通过乡绅阶层的儒教教化来完成的,古代中国的乡绅承担了西方宗教教士安魂慰生的功能。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次汶川地震灾难的现场,如果有儒教来组织宗教性的仪式活动慰藉死者之魂,安抚生者之情,一定会使死者得到尊严,同时也会减轻生者的痛苦与恐惧。可惜,在这次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儒教缺位,而在地震灾难中最需要宗教的时候没有宗教的参与。
因此,这次汶川地震灾难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中国需要儒教,需要重建儒教来解决中国人的生命神圣性与灵魂永恒性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经常都会发生各种灾难,只有重建儒教才能减轻生命无常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缓解灾难所引起的心灵层面的问题。由于今天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乡绅教化制度已不复存在,今天需要因应中国的现实建立宗教社团形式的儒教组织,通过这一儒教组织来慰藉安抚灾难中的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地震后产生的心灵痛苦,现在社会上强调“心理救助”,这固然是一个及时的救济方法,但是“死亡”问题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奥的问题,它带给人的痛苦实在太深太大,这样的痛苦不是现代医生们建立在科学上的“心理援助”所能完全解决的。而对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的切肤之痛也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生命说教来解除的。这时候,就需要由宗教组织举行相应的宗教仪式,通过宗教仪式为中介来联接生与死、幽与明、神与人,从而起到尊重死者安慰生者的作用,激发出每个人对生命的敬畏之感与永恒之情。这些庄重神圣的宗教仪式不可能由政府或自愿者组织这样的世俗机构来完成,只能由宗教机构来完成,在中国应由本土的宗教机构即儒教机构来完成。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近年来,我一直倡导重建儒教。儒教掌握的是各种冠、婚、丧、葬、祭等人从出生至死亡的一整套礼制安排,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生老病死,终其一生,全在儒教礼制的安顿中渡过,通过儒教礼制化解中国人生老病死的生命焦虑与痛苦,使中国人获得生命的神圣意义与永恒价值。如果古代碰到这样的灾难,会通过儒教的慰灵仪式来安慰死者的灵魂,让生者感到死者的灵魂仍然存在,并被仪式安顿好了,去到了该去的地方,还会与我们联系,所以生者就会心安,会减轻面对死亡的巨大痛苦与恐惧。所以,我一直强调儒教不是一个学派,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只是提供了生命学理的思考,更提供了对人生命深处的情志的慰籍。而这种情志慰籍的作用在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中能体现得尤其明显。
现在人们只从《论语》来理解儒教,导致对儒教存在很深的误解,认为孔子只讲生不讲死,只讲祭神(灵魂)如神在不讲神在,所以认为孔子在灵魂问题上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或怀疑主义者,近而认为儒教是一个无神的即不讲灵魂的宗教。这是对儒教的最大误解!我们要理解儒教,不能只从《论语》来理解儒教,必须从《六经》来理解儒教,《六经》中明确存在着关于“灵魂不灭”的信仰,如从《诗经》《雅》《颂》的宗庙祭祀乐歌中,从《礼经》复礼、丧礼、祭礼的宗教仪式仪节中,从《书经》注家对舜“陟方乃死”解为死而升天的解释中,以及《孝经》宗庙致敬鬼神著通神明的描述中,在在都证明儒教信仰“灵魂不灭”。所以,我们今天要解构“五四”以来中国所谓启蒙了的一代知识分子对儒教的世俗化理性化人文化现世化的理解,还儒教宗教化的本来面目。我们从今天的汶川大地震中已经看出,儒教的宗教性、神圣性以及灵魂永存的信仰才是儒教最大的价值。
灾后重建,对生者来说从灾难中可以汲取的启示是:生命无常,精神永恒。在灾难面前,我们会发现一切世俗的追求都只有短暂的意义,物质世界可能瞬间消亡,而人的永恒性在于精神灵魂的不灭。当然,这种深奥的生命学理并不指望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只要士大夫阶层明白就行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儒教只要发挥出情志慰籍的作用减轻人生命无常的痛苦与死亡的恐惧就可以了。
写于西元2008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