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复兴薪火谁传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5-04-13 18:01:02
标签:


书院复兴薪火谁传

来源:《北京晨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正月廿九日甲午

      耶稣2015年3月19日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先圣孔子像

 

近日,一则探访深圳梧桐山私塾、书院群落的报道引起了许多关注和争议。十年中,梧桐山从只有一所公立小学、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书院、私塾集中地,也引来许多关于传统民间教育形式的争议。 

 

实际上,在北京,进行古代经典、传统礼仪教育的书院同样极多,从小学生到成年人,都在书院招生的行列之中。 

 

从唐朝发轫,到清朝结束,再到今天的重新兴起,书院,这个那么旧、又那么新的地方,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生存于现代化的生活中?当今,全民阅读正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而书院,这个从来和读书直接相关的地方,又对于人们的阅读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当代书院的分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实关心”,这副对联所代表的东林书院,早在几百年前就消失在政治斗争的血腥里。不过它却给人们留下了关于书院最美的剪影。 

 

到清末,传统教育逐渐被现代教育体系代替,书院也渐渐没落,变成古迹。直到本世纪初,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院这个消失百年的名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却已大有不同了。 

 

在众多书院中,最让人信任,但实际上也最不像书院的,是大学里的书院,典型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伴随它辉煌的历史,也传承千古。不过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多是大学的一个学院,遵循的是现代教育规则,以国家统招招生,设学科、授学位。抛开书院二字,它和任何一所大学学院没有区别。这些年来,大学开办书院已成风气,复旦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 

 

反倒是,学者办书院,书香气显得更浓厚,比如著名儒家学者蒋庆办的“阳明精舍”,这所被称为最复古的现代书院,就建在儒家圣人王阳明悟道的贵州龙场,依山傍水,数个院落比邻而建,蒋庆自任山长。秋风的弘道书院则显得更现代一些,举办了许多和儒学相关的论坛、会议。 

 

商业书院的异化

 

和大学书院、学者书院不同的,一些民间小书院则是另一种形态,他们规模可能不大,名声可能不远,但数量却最多,而且良莠不齐。这些发自民间的教育机构,或以书院为名,或以私塾为名,接收学生,教授传统文化,诵读传统经典,诸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乃至四书五经等典籍,不尽相同。而他们的生存方式,主要以经营性质的教学为主,靠收学费获取利润,聘任教师、租用场地等。 

 

另外一种商业性书院,和高校办MBA班一脉相承,其目标是“高端人群”,招收企业高管,征收高额学费,教授诸如“老子与企业管理”、“《论语》中的管理智慧”之类课程,基本上,凡是传统典籍、古代圣贤,都会变成管理、经营之类的另类学问。 

 

近年来,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也开始涉足传统文化,自办书院,或面向企业内部,将企业文化结合传统文化;或向外举办活动,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 

 

随着十多年的发展,书院的兴盛不仅仅停留在个体的书院上,甚至也逐渐开始形成规模化的民间教育集团,虽然尚未有诸如“新东方”之类的商业教育机构,但也逐渐有了集团化、连锁化的趋势。 

 

晨报记者 周怀宗

 

■记者观察

 

传承不了的书院精神

 

朱熹把《中庸》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900年前,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以《中庸》中的这段话做治学的根本。 

 

传统的书院兴起于唐,盛于宋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算做是古代高等教育,也可以算作是传统教化系统的典型代表。 

 

而现代社会中的书院,尽管以书院为名,但实际上不可能传承书院传统,原因很多,第一,传统时代的书院声誉卓著,聚集最好的学者,而现代最好的学者都在大学和研究所里,即便为书院讲学,也多是偶尔为之。其二,在知识尚是特权,被高度推崇的古代,书院即是书籍汇聚地,也是知识汇聚地,声望卓著,捐献者众多,生存并不发愁。但现代书院基本上不可能再达到同样的声望,即便是把最好的学者都集中在一个书院也不行。其三,治学精神难成。传统时代,书院是民间教育的最高成就,也是学者集中之地,书院的学术,总是和一个时代最高学术水准相匹配,而现代民间教育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更大的问题是,许多小书院,教点死书背点经典,显然和真正的书院相差太远,至于以书院来牟利,变成小学生业余兴趣班,变成董事长传统文化MBA速成班之类,则更不用说了。周怀宗 

 

■中国著名四大书院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