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情怀·教育信仰——访《论语心读》作者柳恩铭博士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04-20 12:20:55
标签:



儒者情怀·教育信仰

——访《论语心读》作者柳恩铭博士


来源:南方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五年岁次甲午年八月廿四日辛卯

            耶稣2014年9月17日


 

海内外学者有一个共识:就是《论语》精华与糟粕并存,柳恩铭博士却读出了一个唯美主义的儒家。在《论语心读》中,没有消极,没有颓废,没有丑陋,没有糟粕,只有精华,只有乐观,只有美丽,只有期待。



 


 

《论语心读》作者柳恩铭博士

 

记者:重注《论语》,这对于一般高校学者来说,也不是很多人敢轻易触碰的难题,是什么促使您下决心重注《论语》呢?

答:我重注《论语》的冲动源于对教育的思考,源于寻找教育迷失的本真,目的在于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于培育养护中国人的心灵的沃土。教育的本真是精神活动,而非物质,因为物质形态原本存在于宇宙。而现实的中国教育却迷失了本真,中小学沦为知识和智力的堆积场所,大学沦为职业训练场,教育没有真正关注人的精神,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的态度,关注人的价值观,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有人说:西方人重视个性,我们重视共性。这的确是中国教育的误区,但不是最大的误区,最大的误区是迷失了本真:学生心无信仰,心无价值,心无所依。为了考察西方教育养护学生心灵的做法,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考察了117所国外中小学,西方学校教育普遍做法:通过宗教活动,让学生学会包容、宽容、博爱;通过历史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国家和民族;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尊重;通过通识教育,让学生认同民主、自由、法治等核心价值观。而中国教育至今没有解决灵魂养护问题,没有解决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问题,没有解决人生观的建立问题,没有解决伦理规范的养成问题,没有解决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问题等等。而中国道教沦为扶乩算卦的工具,佛教沦为求财求官求色的工具,西方宗教在中国青少年心目中也没有沉淀宗教的情怀,养护中国人灵魂,让教育回归精神生活本真的唯一可能,是回归传统精神家园?

 

记者:您说道教异化为扶乩算卦的工具,有足够的证据吗?

答:有根据。2002年5月,我曾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住下,访问我能见到的所有上山朝圣的信众,受访者1378人,其中129人来武当山的目的是看风景,占9.36%;107人是随着大流,没有任何目的,占7.76%;1142人是来祈求升官、发财等,带着期望而来,占82.87%;愿意接受采访捐献“善款”者共计373人,303人为自己祈福,占81.23%,70人为亲属祈福,占18.77%。这就是中国本土道教在国人心中的真正地位和作用。道教完全异化为扶乩算卦祈福工具,全然没有东方文化的神韵,全然没有道法自然的追求,全然没有天人合一的境界,全然没有东方哲学的智慧。

 

记者:您认为佛教异化为求官求色求财的工具,有根据吗?

答:有根据。2002年8月,我独自前往佛教圣地普陀山“修行”,为了体悟佛的精神,我计划吃全斋修行10日,每天三点半起来与众僧和信众一起做早课、念佛经,坚持了5天,实在坚持不下去,因为普陀山的僧人做早课精神不集中,哈欠连天,僧人尚且没有对佛的虔诚与敬畏,如何能教化信众。五天共计采访前来礼佛的信众396人。其中来此求官、求财、求子、求学、求爱者共计304人,占76.76%;随团旅游没有特别目的的55人,占13.89%;33明确有目的人笑而不答,占8.33%;8人为父母、长辈祈福,占2.02%。此次修行结论:佛教已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如果说这些还不够,我想提醒新闻界的朋友和教育界的朋友,到陕西法门寺去看看,白纸黑字写上墙的善款与福报之间的“买卖关系”:50万多少福报,100万多少福报,500万多少福报,500万多少福报。如果福报直接以善款多少为依据,穷人岂不是永无翻身之日。悲哉!

 

记者:是不是佛教都异化为求财求色求官求平安的工具呢?

答:也不是。在台湾,佛教养护灵魂的功能发挥得比较充分,尤其是以星云大师为代表的佛教改革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2年10月,我用12天时间遍访台湾佛教圣地,深深震撼星云大师佛教改革的巨大成功,在台湾佛教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守护者台湾人的心灵。此后的岁月,我也多次拜访我同一条小镇出生的广州光孝寺主持本焕大法师——大师显然因为我来自于他的家乡,所以愿意一而再,再而三见我,遗憾的是我在访问本焕大法师过程中,曾经多次亲眼目睹大师以“摸顶”等方式,满足信众极端功利化的需求:多数是求官,或求平安;佛学造化,佛学教化,佛学旨趣,与星云大师不一样。星云大师以教化普度众生,本焕大师以指点为民祈福,两位大师路径完全不同。

 

记者:您认为西方宗教对养护中国人的灵魂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吗?

答:准确的说,西方宗教对于青少年来说,没有发挥养护灵魂的作用。青少年没有领会西方宗教的精神,更没有在宗教活动中精华灵魂。我也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不止一次调查。2002年的圣诞节,我曾经打车、步行,一个人“流连”于广州各大圣诞狂欢之地,遗憾的是狂欢中的少男少女,访问过139人,但是,只有7人愿意对我说为何出来过圣诞节——也许他们内心深处十分鄙视我这位不知趣的大叔,何以问这样可笑的问题。西方宗教,给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留下的除了圣诞的狂欢之外,还有什么呢?我真的不清楚,也感觉不到;当然,我并不否认,基督教、天主教的真诚信众,他们领会了宗教的精神,养成了宗教情怀,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却没有发生这样的作用。

 

记者:读《论语心读》前言才知道您读了30个版本的《论语》?这是真的吗?读了多少年?

答:在数据和事实面前,我对中国宗教养护心灵功能彻底失望,既然东西方宗教都不能产生灵魂养护功能,艺术教育又长期被边缘化,政治教育的效果显然不理想,我认为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养护青少年灵魂的养料。2003年元旦,一头扎进传统文化的海洋,这一头扎进去就是十年,直到2012年1月,我除了继续研究东西方教育之外,工作之余,尤其是节假日集中精力研究传统文化,曾经研究过《论语》《孟子》《荀子》《诗经》《尚书》《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最让我眷恋,最让我流连,最让我执着的是《论语》;想不到十年之中,我居然读了30个版本的《论语》。我读书的习惯:一是做记号,别人精彩而我认同的做上标记,一遍读完后再回味;二是做旁批眉批,随手、随心写下自己的意见和感想;三是读完之后再回头至少看三遍,并且写下对一本书的整体评价和思考。当我读完第一本《论语》(巴蜀书社《四书五经》),我萌发了重注《论语》的冲动,就开始把我读《论语》的思想、思考、情感、体悟等一一写下,不求别人认同,但求真心所得——儒家所谓求仁得仁,我自信心灵的泉水最能感人,最能动人。十年的研读,我读出了真实的儒家,我读出了唯美的儒家,我读出了永恒的儒家,我读到了养护学生心灵的精神家园,我发宏愿重注《论语》,建构养护中国人心灵的精神家园。十年过去,重注《论语》的愿望也实现了,幸赖中华书局祝安顺先生的信任和支持,拙著《论语心读》已经付梓,即将与读者见面。


记者:有人质疑《论语》成书于两千多年以前,是否能成为当代人的《圣经》,能够成为养护国人灵魂的资源吗?

答:我毫不怀疑。孔子处于人类文化的原点时期和轴心时代,人类几乎所有的人文大家都出自这个时代:孔子、老子、孟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奠定人类思想基础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等都出自这个时代。他们同处于人类物欲尚未横流的时代,几乎同时对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最根本的问题做了思考和回答,其思想和著作具有永恒的价值。同样是对人伦问题的思考,为什么现代学者的思考没有超越孔子,假如学者越来越像商人,假如自称为思想家的人自己心无所信、心无所属、心无归依,他有能力有资格思考人类的根本问题吗?他思考的结论能相信吗?

 

记者:您常常说“教育改变人心”,读您的《论语心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生命激情,也感受到一种改变人心的力量,是这样的吗?

 答:教育的目的不是改变世界,教育不能改变世界的结构,教育不能改变世界的贪婪、腐败、暴力;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让自己的灵魂净化,让自己心中充满爱,让自己人格独立,永远不被社会所同化。那么通过教育就可以给未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一种健康、向善、向上的文化。社会因之而改变,儒家主张用教育改变人心,通过改变人心来改变人的命运,竟至于最终改变社会。现实的教育不重视灵魂的提升,不重视灵魂的养护,不重视灵魂的归依,缺失了精神,缺失了价值,却是了信仰,缺失了爱,这样的教育异化为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很快被社会文化同化,是失败的教育,是无用的教育。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叔本华说:“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现。”我深以为然,教育改变人心。心中有爱,就会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活,就会有爱的能量场,就能融化周遭的人心,形成爱的场域并改变社会的心理结构;心中有善,就会善待自己,也会善待别人,就会形成善的能量场,就在融合和改变周遭的场域。心中有爱,心中有善,心中有慈悲,心中有期待,自己在变,周遭在变,世界也在变。《论语心读》目的在于让教育找回精神情感活动的本真,目的在于找回丢失的价值、迷失的精神、缺失的信仰,目的在与建构一个心灵家园,营造一个精神家园,让心有所依,心有所属,心有所归。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无力直接改变世界,但是能改变自己,能改变人心,并因之而逐步改变社会。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信仰。

 

记者:您作为教育局长,应该非常忙,为何还能挑战这种学术的极限?

 答:心读论语,历时十年。我生性喜欢安静,即便到了最热闹的地方,内心也守着宁静。这十年中,白天高效思考、研究、解决教育问题,晚上则静下心来研究《论语》等儒家经典,双休日足不出户,读书思考写作,除非出差少有间断。几乎每天八点半之后,静静地坐在书桌旁边,一边听着窗外内环路刷刷的车轮声,一边在电脑键盘发出哒哒哒哒的敲打声;如果是双休日,往往从华灯初上,到万家灯火,再到万籁俱静,心定心静心净之时,读书写作到凌晨一点、两点、三点、四点是常事。

 

2012年5月,《心读论语》第三稿完成,我已感受到了心力的极限,虽然自己觉得仍不满意,但是不知道下一步修改的方向和路径何在?迷茫的时候,我往往选择暂时放下,继续读书,一口气再读了奥维德、卢梭、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佛洛依德、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因缘际会而燃烧起生命激情,从2013年8月9日开始,用了半年的时间,对《心读论语》做了第四、第五、第六次修改。这半年的修改,是对我生命潜能的挑战,是对情感张力的挑战,是对心力极限的挑战。这半年的修改,使《心读论语》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激情!如果一定要说《心读论语》与社会上各种流传的版本有什么不同,我想最根本的是《心读论语》是我用生命触摸、体认、体悟儒家文化的心泉,是生命激扬的弦歌,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者长歌当哭的呐喊。读《论语心读》,能喝到心泉,能感到心跳,能感受生命的激情、生命的眷恋、生命的执着。——我不想在书店里,只是增加一本谁都可以翻一翻,甚至谁都可能买一本,但是谁也没法看完的《论语》;我渴望和期待,只要你拿起《论语心读》,此生就不愿再放下。

 

记者:为什么宣称从《论语》中读出了儒家的真诚!

 答:我很自豪地说,十年中我用自己的学养、智慧、才情,还原了真实的孔子和真实的儒家。儒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本、人道、人文,以人为本是儒家最本质、最核心、最真实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用于社会管理就是以民为本,用于教育教学就是以生为本,孔门课堂师生人格平等,关系和谐融洽,气氛自由热烈,民主表达思想,甚至连“子见南子”的绯闻,弟子都可以质问老师。《论语心读》中,孔子是仁者,是人本主义者,是人道主义者,是人文主义者,其开创的东方人文精神,不仅是中国人需要恢复的精神传统,也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海内外儒学研究者不少人认为,儒家起源于巫术,起源于丧事,其实大缪不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但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却在西周文化,儒家思想,尤其是民本思想是孔子在整理西周文化典籍过程中发现、发掘、提炼而逐步形成。儒家主张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孔子开民办教育先河,开贫民教育先河,将教育从宫廷转移到民间,通过教育改变贫民的命运,这绝不是保守主义者所能为。孔子开素质教育先河,实现了有教无类,孔门弟子无论是富甲一方的子贡,还是率性而为的子路,抑或“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都能得到尊重和关爱。孔子敬畏生命,尊重个性,三千徒弟七十二贤人,都有个性,有特长,并非现代教育的标准化生产。

 

记者:从来都说《论语》是精华糟粕并存,您为何宣称读出了一个唯美主义的《论语》?

 答:海内外学者有一个共识:就是《论语》精华与糟粕并存,柳恩铭博士却读出了一个唯美主义的儒家。在《论语心读》中,没有消极,没有颓废,没有丑陋,没有糟粕,只有精华,只有乐观,只有美丽,只有期待:对学生有期待,对社会有期待,对国家有期待,对未来有期待。《论语·阳货》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一句,建国以来为几乎所有学者所诟病。看历史,用显微镜只能看到局部的细节,用放大镜有时候只能看到问题的表象,看历史研究文化要适当采用长焦镜。全面认识孔子,尤其需要使用历史长焦镜。有人说“唯女人与小人难养”是儒家文化的败笔,是妇女歧视文化的源头,其实正好相反;孔子崇尚真诚,赞美自由自主浪漫的爱情,说出真实感受,抽象出人性特点而已,根本不存在妇女歧视;恰恰相反,孔子是最早的男女平等主义者。根据在《诗经》爱情观。如果孔子不提倡男女平等,有《诗经》中那么多的纯美、至善、淳厚、热烈、真挚的爱情描写吗?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但是君子对于女子却是“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如果不是男女平等,怎会有《蒹葭》中君子对佳人“宛在水中央”的无限期待与惆怅呢?如果不是男女平等,怎么会有《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焦虑呢?古今中外,对美好爱情的描写,没有超过《诗经》的,《红楼梦》中的男女爱情简直俗不可耐。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历史人物某个时候的情感世界可以做一个假设式的心理分析。孔子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感叹,就一定曾经热恋过。因为深爱也同时被深爱,真爱也同时被真爱,珍爱同时也被珍爱,所以双方才能“折腾”对方,“折腾”出山盟海誓,“折腾”出缠绵悱恻,“折腾”出不离不弃,“折腾”出生死相依。如此,才会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感叹,这里绝对是以“小人”(思想道德尚未成熟者)衬托“女子”,因为孔子的教育事业就是不断地把“小人”塑造成“君子”,这一句的重心在于“女子”。拥有刻骨铭心的深爱,才能读懂孔子的情感世界,也能珍惜人间真情!——这样的解读,《论语心读》比比皆是。

 

记者:很多学者都认为传统文化不能救赎人类灵魂,而您坚持认为您十年读出了一个永恒的儒家,为什么?

 答:“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上天将以孔子为精神导师,引导中国人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先进,从黑暗走向光明。至今,很多学者认为,孔子开创的儒学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曾经发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儒家学说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此言差矣,成为社会桎梏的是伪儒学,但绝不是原生态的儒家思想。我从《论语》中,读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尚中贵和、勤劳简朴、博爱泛众、天人合一等民族精神和伦理情怀,这是养护中国人心灵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从《论语》中读出了儒家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取向,读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情怀,读出了以教为政的教育追求,读出了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读出了自由讨论的教育模式,读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读出了全面发展的课程建构,读出了慎独正己的修身方法,读出了积善成德的德育路径,这些恰恰是当今教育缺失、迷失、丢失的最宝贵的传统,也是永恒的教育智慧。

 

记者:博士对推行经典教育依然充满信心吗?

 答:我从来都没有动摇过。2012年2月,天河区在中国第一个把教育部的经典诵读上升为经典教育,第一个以行政的力量在全区推行经典教育,第一个实现区域性中小学经典教育全覆盖,第一个对校长进行经典教育全员培训,第一个对全区语文教师经典教育全员培训;那个时候尚有争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的最高决策文件中,第一次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主要载体;我觉得经典教育有了政治依据。前不久,教育部出台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指导意见,我觉得经典教育,有了政策依据。两年前尚且充满信心,现在当然更加自信,当务之急是如何把经典教育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做下去。

 

记者:博士花十年时间重新解读《论语》,为何有如此强烈如此执着的追求呢?

 答: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重注论语,的确想为社会恢复或建构核心价值观,为国人建立精神支柱,为曾经被曲解、误解、肢解的先秦原生态儒家思想接续生命,为后世人建构精神家园以期社会永远和谐和平。这是我的追求,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西方人有一部《圣经》,《圣经》之后再无《圣经》;中国有一部《论语》,《论语》之后再无《论语》。《论语》不可复制,可以解读。十年一剑天地心,我坚信《论语》对于守护精神家园、维护文化根基、养护国人灵魂、恢复教育本真,具有其他任何经典无可替代的作用。初读《论语》,觉得删减《论语》是我的使命;但是研读了23个版本《论语》之后(我重注《论语》从读23个版本开始系统写作,如今已经研读30个版本),才坚信《论语》如《圣经》一样,应成为国人案头、床头、心头的经典。让《论语》成为中国人的《圣经》,是重注论语的初衷,是我的梦想,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信仰!

 

记者:最后问一个您也许不愿意直言的问题,您在前言中说:“我不想在书店里,只是增加一本谁都可以翻一翻,甚至谁都可能买一本,但是谁也没法看完的《论语》;我渴望和期待,只要你拿起《论语心读》,此生就不愿再放下。”请问您对自己的著作真的如此自信吗?

 答:这本书有没有达到“只要你拿起《论语心读》,此生不愿再放下”的境界,已经读过的人,给出的都是肯定的答复;我还是坚持,对本书的评价权力,应该交给读者。建议媒体朋友可以采访本书第一批读者:祝安顺13811020017;陈爽13632103696;陈琴18814891083;顾建华13311596606;林美娟13710577718。他们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我能告诉媒体朋友的是:我的解读是最真诚的,我的解读是最富有情怀的,我的解读是最富有使命感的,我的解读是最能让读者拿起就不愿意放下的!

 


延伸阅读:伟大的传统必有深远的智慧——柳恩铭博士畅谈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