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华夏与印第安:惊人的语言巧合?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05-03 20:40:57
标签:
陈勇

作者简介:陈勇,男,西元一九七一年生,中国四川眉山人。199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宗教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任教于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终身教授。著有英文专著Confucianism as Religion: Controversies and Consequences,西语专著 Es el confucianismo una religión,和中文专著《印尼孔教28天行记》,并在中外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与人合著西语《儒教简史》即将出版,是西班牙语世界的第一部类似著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大陆儒学儒教的复兴、民间儒教在大陆及台湾的宗教化建制、印尼孔教的现当代发展,以及儒教人类学。

  

 

 

华夏与印第安:惊人的语言巧合?

作者:陈勇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三月十五日己卯

           耶稣2015年5月3日

 

 

 

有一件趣闻,多少可以说明华夏文明与印第安文明特别是玛雅文明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或者是人们想象中存在的某种神秘关联。几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教授家里宴客,来宾中有中国访问学者和该教授的几个学生,其中有的会说玛雅语。这位教授福至心灵,特意安排中国客人和玛雅学生坐在一起。这下一发不可收拾,两方相见,分外亲切,一时间促膝长谈,竟然发现汉语与玛雅语中不少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这个趣闻是那位教授亲自告诉我太太的。当时究竟发现了多少相通的词汇,已不可考,那位教授只记住了一个例子,即汉语的“晚安”和玛雅语祖图支尔方言(Tzutujil)的Na’an,意思是“再见”,两者似乎能搭上关系。其实,近年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汉语和玛雅语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如几年前去世的北师大教授胡春洞,就考察了两种语言中的105个基本词汇,发现有二十多个词汇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通。[1]还有一位叫Bede Fahey的美国学者,考察了古玛雅语和古汉藏语二百多个基本词汇的意义和发音演变规律,宣称两者是同源关系。[2]但两人的研究都属于曲高和寡,中外学术圈至今无人回应。

 

其实,除了玛雅语,墨西哥还有不少土著语言,似乎也能找到与汉语相关的蛛丝马迹。前不久, 我应邀参加学生的期末晚会,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堂妹,她的纳瓦特儿(Nahuatl)名字居然拼作Sunyuan,与汉语拼音一模一样(孙、元),但意思是“神的馈赠”。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例貌似汉语的纳瓦特儿词汇。纳瓦特儿语是阿兹特克帝国曾经的普通话,现在是墨西哥的第一大本土语言,仍有将近两百万人在使用。墨西哥共有56个土著民族,官方承认的本土语言有68种,方言364种。我的同事告诉我,与汉语最相似的其实不是玛雅语,而是萨波特克语(Zapotec)。曾经有一位在墨西哥高校教中文的老师,与一个会讲萨波特克语的学生,列过一份两种语言相似词汇的清单,可惜这份清单没传到我的手上。

 

2012年12月底,我和家人到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州旅游,这是一个颇似中国云南省的地方,聚居着为数众多的土著民族,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民族风情。在一个号称“世界美斯卡尔酒(与龙舌兰酒近似)之都”的村庄马塔兰,我们邂逅了一位萨波特克族姑娘,她是一家美斯卡尔酒商店的销售员。当时我正拿手机跟一位朋友用中文通话,引起了这位姑娘的好奇,因为在她听来,我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就像是在讲萨波特克语一样。惊喜之下,我们立即开始了攀谈,竟然发现了好几个发音和意义相近的词汇或短语。第二天,我们到达一个叫胡吉拉的宗教朝圣地,吃饭的间隙,特意与一位服务员交谈,以期有前一天的神奇发现,遗憾的是只找到一个似乎相通的词汇,中文的“去哪儿”,他们有一个相似的发音,意思是“等一下”。后来查资料才发现,住在胡吉拉这个地方的人属于查地诺族,他们虽与萨波特克族有亲缘关系,却说不同的语言。更遗憾的是,在马塔兰发现的与汉语疑似的萨波特克语词汇,当时存在手机里没有及时提取,后来竟不小心丢失了。

 

再次对萨波特克语感兴趣,是两年以后的事情了。闲来无事,决心重新找回当年的神奇发现,因为两种语言之间的惊人巧合,无法让我的好奇心安顿下来。在互联网上的一番短暂搜索,居然大有斩获,疑似词汇可谓俯拾皆是。以下列表是一些顺手拈来的例子。

 


 

当然,以上例子,附会和猎奇的成分居多,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句法和读音上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拿萨波特克语跟古代汉语比较才更有意义。不过,像chi、ga、chii、beeu这些单音节词汇,无论如何值得注意。尤其是表示9和10的两个数字,令人立刻联想到汉语的相同数字。萨语的10发音为chii,各方言变体差别不大,与汉语10的发音shi非常接近。萨语的9发音为ga,与广东话的gau和闽南话的kau也非常接近,我们都知道粤、闽等南方方言其实更接近古汉语的发音。无独有偶,与萨波特克语属于同一个语族的墨西特克语(Mixtec),其中有几个数字的发音与汉语也相当接近。比如1,墨西特克语的发音为iin,有的方言甚至发音为i(yi,与汉语相同),5发音为u’un,10发音为uxi,都似乎与汉语的读音有某种关联。

 

此外,萨波特克语没有明显的单复数的区别,这点也跟汉语有些相似。但它有复杂的第三人称代词,如用第三人称指代动物、神灵、孩子以及一般物体的时候,都要使用不同的指示代词,让人联想到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牠。相比而言,墨西特克语的人称代词系统更复杂,分为敬称和一般称谓,两者都分别有全写和简写两种拼写,其中第二人称的敬称Ni’in(简写Ni),与汉语的“您”惊人地巧合,而第二人称一般称谓Ró’ó(简写Ró),又与古汉语的“若”(即“你”)神奇地巧合。此外,第三人称男性的Tee(简写De),也与汉语的“他”发音相当接近,指代动物的第三人称Kiti(简写Ti),也与“它”在发音上接近。墨西特克语第三人称女性的Ña’an(简写Ña),虽与汉语的“她”在发音上相去甚远,但却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江浙地区对女儿的称呼“囡”(nan)。

 


萨波特克语的声调

 

萨波特克语和墨西特克语在语言学上很接近,同属于欧托巴美语系(otopame)下的欧托曼格语族(otomangues),该语族据信形成于公元前4400年左右,主要是墨西哥中南部的一些土著居民在使用,其中说萨语的人口约80万,说墨语的人口约50万。欧托曼格语族属于带声调的语言,即相同发音的词汇,如果声调不同,意义也不同。这一点与汉语相同。不过,大部分东亚语言和非洲各主要语言都属于带声调的语言,只有欧洲和中西亚各语种不带声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萨波特克语、墨西特克语、古玛雅语跟古汉语一样,[3]主要的词汇都是单音节的。除此以外,全世界只有汉藏语系内的各语种具有这个特征。这一点足以让人猜测,古汉语和萨波特克语、墨西特克语、玛雅语等可能存在的历史渊源。有人认为古汉语和古藏语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发生分裂。如果这一点可信的话,6000年后的今天,这两种语言已经完全不能互相听懂。[4]不光如此,即便汉语内的粤、闽、赣、吴等南方方言,不仅只说普通话的人听不懂,这些方言相互之间也不通。要知道,大部分的南方方言缘于中古汉语,也就是南北朝、隋唐时期,距今不过1000到1500年左右的时间。从这一点讲,萨波特克语等印第安语言与汉语的惊人巧合,不由得让人作更多的遐想。

 

墨西哥民歌手利拉唐斯用墨西特克语演唱的歌曲《生命之树》,和丹增格桑演唱的藏语歌曲《想家》,当我把两首歌放在一起来倾听时,虽然一个词都听不懂,但感觉两者在声调和情感上如此相似,仿佛天籁,又像远古回音。萨波特克人自称是“云里来的人”,墨西特克人则称自己的语言是“雨的语言”,也许他们在眺望天际线的云朵时,或是迎接第一场春雨时,常常寻思自己祖先的远古足迹。

 

【注释】

 

[1] 胡春洞,《玛雅文化----论玛雅与中华文化同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Bede Fahey, “Mayan: A Sino-Tibetan Language? A Comparative Study”, Sino-Platonic Papers, number 130, February 2004.

 

[3] 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翻译佛经的需要,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新词;另一次是清末民初,随着全面引进西方的科技、文化、制度、器物等,更大规模地翻译和创制了双音节词汇,包括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

 

[4] 2014年9月我在四川康定的塔公草原与藏族小孩交谈,发现汉语和藏语的数字在发音上仍然比较接近。

 

 

责任编辑: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