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兵】李克强为何礼遇饶宗颐?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05-04 10:58:13
标签:
侯小兵

作者简介:侯小兵,独立评论人,现居杭州。

李克强为何礼遇饶宗颐?

作者:侯小兵

来源:首发于新浪历史,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表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三月十三日丁丑

           耶稣2015年05月01日

 

  

 

4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饶宗颐先生,这或可视作继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儒学大家汤一介先生后,中国最高领导人力图推动传统文化复兴所释放的又一信号。

 

饶宗颐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史学、宗教学、敦煌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均成果斐然,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与季羡林先生一起享有“南饶北季”的美誉,更被学界推重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饶宗颐先生的学问出入古今中西,却并非泛滥无归,其博学背后乃是膺续、复兴民族文化生命的一以贯之之道,这于他在北大百年校庆纪念上所作的《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讲演中可见一斑。

 

在该文中,饶宗颐先生认为“经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也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提出“重塑新经学”以推动民族文化复兴。

 

经学传自孔子,自汉代以后贯穿了整部中国历史。传统中国政治、社会的构建、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无不渗透着经学的深刻影响。可以说,经学是民族文化生命的精魂,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发展史,就是经学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不断更新、重塑的历史。中国文化能够薪火相传而无断裂,实赖经学日新之功。

 

然而自清末以降,在西学的冲击下,传统的经学逐渐瓦解,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转型。经学的瓦解,使中国社会丧失了共同的价值认同而陷于分裂,至今日而未已;而经学自身也被碎片化为西式的不同学科而不复其本来面目。经学瓦解后的中国,在文化上既失去了魂魄,也就只能对西学亦步亦趋,丧失了解释自身的能力。

 

但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超大规模文明体,终究不能一直在蒙昧中前行。尤其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长,如何重新认识自身并在此基础上重塑自身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成为当下至为紧迫的课题。而要回应这一时代所提出的要求,完全求助于他种文化显然行不通(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也已经证明了这点),而只能回到自身文化传统,重新接续民族文化生命。《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的“新命”,实有赖于新经学的成立以重建之。

 

新经学的使命,依笔者的陋见,至少应包含几个方面。首先,为中国政治、社会的重构提供内生性的资源与解释。其次,提供新的价值认同,重塑国人的心灵。再次,为世界提供一种与自由民主不完全相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文明形态。至于新经学的面貌,则应是贞定自身文化传统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可以以中国解释中国,进而可以对世界给予新的解释的既一以贯之又规模广大、内容丰富的学术体系。

 

饶宗颐先生在十多年前提出“重塑新经学”,固然是他思想的敏锐,也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感召。可喜的是,时至今日,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大众,对此均逐渐有越来越强的自觉。饶老彼时充满自信的预期21世纪中国“将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他的预言或许不会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梦想。

 

(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