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儒家微博每日推荐(2015-05-04)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05-04 23:15:53
标签:
微言

作者简介:“微言”是儒家网特设的一个栏目,主要搜集整理发布儒家学者和儒门同仁发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儒家微博每日推荐(2015-05-04)

整理:冷长安  梁金瑞  李泗榕

来源:儒家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三月十六日庚辰

耶稣2015年5月4日

 


【五四之日话“五四”】




陈明(@陈明原道) : 【反思五四】五四无声,说明在反思中。一般来说,左派看重游行的后半截,右派推崇办刊的前半截。反思也要分头做。


白彤东(@白彤东) : 【北大校庆】今天号称是本人母校北大的校庆。五四不是北大创校的日子,不是北大重大变革的日子。虽然北大内部一直有激进思潮,但是它有左翼和右翼,为什么只拿出左翼的?更何况北大也有保守主义传统。如果是因为学生运动,那为什么另外一个月的四号不是呢?其实谁都知道,这是让北大为一场激进运动和它的最终产品背书。如果这样,不如光明正大地,把七一改成北大校庆日就是了。


 白彤东(@白彤东 ): 【反传统的恶果】秦晖认为,不像五四,没了皇帝,是真的反孔子,八十年代反传统是荆柯刺孔子。不敢刺新秦王,就拿老孔子说事。但我觉得,有些刺孔的,不只是指桑骂槐,更是犬儒,就敢跑到自己人扎堆的地方骂骂儒家,最多是秦舞阳刺孔子。并且,有些人非如秦晖所说,假戏真做,而是真分不清楚,批评传统,以浇现实之块垒。但现实之块垒,可能恰恰是百多年反传统的恶果。这些人是喝着五四以来反传统的狼奶长大的五四之孽种。今天五四,是为纪念。


李竞恒(@李竞恒-花雕酒):【五四激进】五四作为一场外交,乃是无底线的民粹运动裹挟政治精英,破坏国际通例的绅士外交,为日后外交不断的激进化、民粹化、无底线铺路,一步步走向深渊。五四作为一场文化运动,代表了晚清以来日趋激进的思潮,终成蔚为大观,在狂飙的风浪中摧毁一切自发秩序,为通往奴役之路铺道。


@青年国学 : 【青年节晨读论语】今天是星期一,也是五四青年节。清晨,没有伴奏,国旗在我们洪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升完国旗后我们开始诵读《论语》。五月红旗、蓝天、绿树、还有多彩的我们!

 

邸继文(@国学邸继文):【习主席五四讲话一周年】今天是习主席北大国德培育讲话发表一周年,当代儒家群体理应配合主席的文化战略,培育国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调响应习主席。下午我就要到朔城区二中宣讲习主席五四讲话,启动“我爱我家,我爱中华,培育国德,传承国学”主题系列活动。

 

@儒生知一:【五四毒性】五四毒性太大,必得经此煎炸熬煮方能缓其毒性,或许在某种特定情形下还是可以入药的。

 

@L数往知来者:【所谓五四传统】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风声大作,自戕民族血脉,被人们誉为五四青年的光荣传统。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五四真相】以民主为名行民粹之实,以爱国为名行祸国之实,这是五四真相。从此师不师生不生工不工农不农官不官民不民。所谓的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革命运动,实为野心家恶势力和愚民暴民勾结作乱。故爱国民主口号越响亮,民风越恶劣国格越低劣,邪言邪语暴力暴行越来越泛滥成灾。

 



【侯小兵(@柳夫人门下走狗 ) :李克强为何礼遇饶宗颐?】



 

评论之一:

侯小兵(@柳夫人门下走狗 ):【重塑新经学】饶宗颐先生在十多年前提出“重塑新经学”,固然是他思想的敏锐,也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感召。可喜的是,时至今日,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大众,对此均逐渐有越来越强的自觉。饶老彼时充满自信的预期21世纪中国“将踏上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他的预言或许不会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梦想。

 

评论之二: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经学】儒经是载道之文,儒学之根,经史子集,经学是头脑。中国人都应该读经,儒者必须通经,四书五经至少通一经。能通一经,亦不难贯通诸经。儒家的复兴和中华的重建,都有赖于经学的重塑,并且成为第一学科。

 


【即时讨论:康晓光:我为什么提倡儒家宪政】



 

康晓光: (一)【儒家为体,宪政为用】要深切理解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制度后果及对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宪政的一些制度要素是今日中国必须吸纳的。我反对全面接受自由民主那一套政治哲学和政治制度,同样也反对全面拒绝西方的政治资源。我的主张是返本开新,儒家为体,宪政为用。

(二)【儒家的超越价值】我从未放弃儒家的超越价值,只是不主张纳入政治哲学之中,而是置于儒教之中。政治哲学应该是理性的,不同于政治神学。“在野的”儒教与“在朝的”儒家宪政,通过“朝野合作”,实现实质性的“政教合一”。这样一来,无需建立神权政治,同样可以确立儒家的超越地位。

 

评论之一:

慕朵生(@慕朵生):【康老师宪政论之不足】康晓光老师的方案,肯定也是儒家的。我说蒋庆的是唯一一整套方案,是指他在理论的自恰性和制度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相比之下,康老师宪政论在这些方面有些不足。此外,还有两点恐怕是更致命的。一是缺乏神圣超越纬度,二象自由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的中国版。

 

评论之二:

彭永捷:【儒家传统和宪政相关性之论证】蒋庆儒家宪政说只可当政治哲学层面立论看,其制度设计只是多了几件令人诟病的"盲肠"。晓光兄的设计理念在于宪政体制如何为儒家留出地盘,但操作起来更加实际。儒家宪政说最主要的不是发明什么新制度,而是完成儒家传统和宪政相关性的论证。就后者而言,儒家需要做更多理论建设。

 

评论之三:

彭永捷:【春秋今古文之学】 我不否认春秋微言大义值得研究,但春秋作为思想创新的经典及公羊学的理路很不好用。淸代学人为对抗满清统治不愿从事理学,不得已转向春秋今古文之学。康有为开始是以春秋立论,但一遇西方哲学,马上就着迷了,皆因清代学人排斥理学,致使理论粗疏,思维浅陋。

 

评论之四:

慕朵生(@慕朵生):【儒家宪政方案 】现在,从进路看,儒家内部有三种方案:一种是蒋庆的政教一体的儒教宪政之路(国家宗教),一种是康晓光的政教分离(国民宗教)的儒家宪政之路,一种是陈明的将儒教作为宪政支援意识(公民宗教)的类儒家宪政进路。

 

评论之五:

慕朵生(@慕朵生):【三种儒家进路 】从儒家性,蒋庆康晓光陈明三种进路是依次递减的。从操作性角度看,蒋康陈三种进入是依次增强的。所以,最先实现的,恐怕还是陈明老师的方案。但康陈二人,如何将自己的方案具体化,恐怕还需要下很多的功夫

 

评论之六:

@侯梅新:【工商业不可或缺】康晓光对市场化有偏见,工商业从来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论之七:

@侯梅新:【中国不是宗教社会】中国传统上就不是一个宗教社会,佛道等传统宗教的社会地位很低,而且这个中国传统成功改造了欧美社会,现在再把儒家当成宗教,实在是矮化儒家。只有在东南亚那些宗教氛围极其浓厚的社会里,儒家才适合以儒教的形态固守,而且这个可能做得不够,所以华人大量皈依天主教。

 

评论之八:

@儒生知一:【蒋庆先生的通儒院和太学监国制设计】蒋庆先生的通儒院和太学监国制的设计,对自霍布斯以降的政治哲学根源之弊有了一个转换。

 

评论之九:

@遇花名:【儒家话语体系与儒家宪政】不用儒家话语体系,不是儒家宪政,是打着儒家幌子的宪政。关键不是产品的功能,而是产品的生产标准。自以为儒家为体宪政为用,实际上还是会回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怪圈。

 

 

【评论儒家网】

 

评论之一: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儒网】二十多年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网站浮沉起落,儒网坚持至今,可谓有恒。万事贵有恒,恒是儒家精神和易经要旨。顾炎武说:“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有没有恒心也是士君子和庶民的一大区别。孟子指出:“民无恒产,因无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评论之二:

@苏乐吉徳-賾昸: 【儒家网】感谢儒家网对拙论的重视,儒家网致力于弘扬儒家思想和探求中国转型的路径,所做的工作是启发性的和不可替代的,尤其对于政治哲学意义重大。

 

 

【东海每日微言】余东海(@余东海化身):




儒眼】或说陶行知糊涂,那是当然。民国大师小师启蒙派,包括马列派和自由派,不无知不糊涂者,几希。偶尔浏览他们的文章著作,常常忍不住鼻孔冒冷气,或者把书往地上狠狠的扔。甚至一些所谓的儒学大师,也常常蠢话连篇,像章太炎,虽然著作等身,其实没几句正常话。

 

击蒙】中国人丧失文化自信之后,就陷入了对西方的迷信之中,信仰马列和信仰耶教,都是迷信。物本主义洗劫之后,神本主义又成了时髦。或说:“今天的中国,没有比三百年殖民地更好的政治选择,沒有比基督教更好的文化选择。”这种把民主的希望寄托于西方殖民和耶教传播的自由派不少。

 

【中道】中国,中道之国也。尧舜禹夏商周都是中道独尊。暴秦代之以法家,汉初儒道并尊,汉武帝时又重新恢复中道独尊地位直到清末,期间常常受到各种异端以及邪教(如拜上帝会及各种附佛附道外道)的挑衅,但道统一直没有被逐出政治舞台。民国代之以三民主义,共和国代之以马列主义。

 

中道】凡是外乎孔孟之道、异于仁本主义的学说,都是异端,然有正与邪、良性与恶性之别。如佛道三民主义不乏正义,为良性异端;法家马列主义纯属邪说,为恶性异端。良性异端如果盛于或取代儒家,亦流弊无穷;如果恶性异端成为指导思想,必不可收拾。从来异端之祸远远烈于异族之灾。

 


【其他微博言论】

@老金曰:【孔夫子与哈耶克】我受两个思想者影响巨深一一孔夫子与哈耶克。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他们不同思想的内在统一性。譬如,鄙弃无道政治、鼓吹有道文明;以教化而非统治手段,在有道文明系统推演理性而非激情世界;洞察人性弱点,但相信民间社会可以经由自发秩序无为而治。诸如此类,都是理解人间世界,历史与当下的大辂椎轮。




责任编辑:李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