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健】“幼苗”尤须细关切——为儒学的民间发展进言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05-10 18:55:47
标签:

 

“幼苗”尤须细关切——为儒学的民间发展进言

作者:许健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三月廿二日丙戌

           耶稣2015年5月10日



近年来,儒学好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民间开展的祭孔活动数不胜数,一些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跪拜先师,集体读经等活动也屡见不鲜,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连我们这中原腹地一个闭塞的小县城,也积极呼应潮流,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中小学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甚至打开地方台的电视往往也会不时地出现一些“地方专家”讲解儒家的节目。

 

现在儒学在民间的传播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让经典走进学生,特别是幼儿和小学生;二是开展一些有关儒家的讲座。那些凭一腔热血积极推动儒学在民间和学校发展的人,是让人由衷的敬佩。因为儒学既不是学生考试的内容,也不是人们生活必需的内容,其推广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以学校为例,在沉重的作业之外,孩子们被要求背诵他们自己并不理解的《弟子规》等,这让他们叫苦不迭。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根本没有老师讲解,让孩子们去“硬背”。更好一些的是有的学校会请来一些老师来讲上一两节,可是听一下他们讲解的内容就更让人惊悚了。如讲“孝”,这是民间儒学传播者最感兴趣的话题,有些人会搬来“二十四孝”, 甚至不加选择地连“埋儿奉母”“ 卖身葬父”“ 恣蚊饱血”等故事也大肆渲染。看看孩子们那充满惊恐的的眼神,很难说儒学会让他们感受多少“正能量”。如果弘扬儒学是这种结果,那就是害了儒学。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喜欢或以后继续主动地接触学习儒家经典,恐怕只能是适得其反!造成这些结果一方面是因为过于强调让孩子们单纯的记忆,另一方面是一些在基层讲解儒家的人经验学养有缺憾。

 

特别是对那些到民间讲解儒家经典的人,需要了解把握授课的对象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在这方面,杜维明先生是一个很成功的传播儒学的例子,最有借鉴意义。杜先生讲座很能“移人性情”,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他对儒学有精深研究外,恐怕还与他能针对不同的听众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内容又能不脱离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他曾在美国小学讲孔子,看看杜先生在女儿班里讲儒学的照片,那些美国小学生听得很是入迷,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先生能让存在很大文化差异的美国孩子对儒学产生兴趣呢?这恐怕是民间儒学传播者需要认真考量的一个问题。

 

弘扬儒学不能太急功近利。培养孩子们对儒学感兴趣,绝不仅仅只是背诵一些蒙学书籍或儒家典籍。其实,儒家培养人才没有这么简单生硬。孔子不仅整理“六经”教授弟子,其中就有“诗”“乐”“春秋”,而且他也强调学习“六艺”啊。后来的朱熹不仅仅有《四书集注》等一些纯哲学的著作,他还有《诗集传》《楚辞集注》和《通鉴纲目》等书,而且也写诗歌填词。特别是王阳明《传习录》中收录的《训蒙大意示教读》《教约》等对当代的儒学传播很有意义。他写到,“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这里的“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绝不是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能不能避免一些缺什么补什么的做法,而是从传统的“国学”入手让孩童诵一些诗歌,讲一些历史故事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当然对诗歌和历史典故的选择本身就可以融入儒家思想的。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兴趣,他才会主动或愿意接触更多的东西。

 

其次,当学生有了兴趣后,还要把握讲解的难易程度以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阳明先生特地在《教约》里写道:“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朱熹《<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说为学要讲究“次第节目”, “人生八岁,……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我们有很多人却不问对象上来就直奔主题,对孩童也是“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是不是过于心急了呢?所以,传播儒学一方面应该了解受众心理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需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短时间内背诵一些东西,远没有慢慢地培养起他们好学乐于接近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更有意义。

 

当然,传承儒学,弘扬儒学,还要了解儒学在当代的发展。陈来先生《从儒家的角度看 普世价值问题》指出,儒家的概念和儒家的内涵以及它的主张是与时俱进的。其实,儒学能有今天,离不开从五四时期已经开始一直到现在还蓬勃发展的几代“新儒家”的坚守和呼告,是他们用生命与智慧铺就了一条至今虽依然曲折坎坷但却清晰的道路。当今的儒学传播者完全可以从这个“小传统”里去切入,一点点地汇入到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去。然而,有些基层儒学传播者,对当代儒学的发展知之甚少,更别说海外“新儒家”的思想观点了。这种情况下,一些儒学传播者还依然只是在做“章句之学”。基层儒学传播者素养的欠缺是儒学在当下蓬勃发展的一个瓶颈。

 

儒学在民间的发展,不能再仅仅是“训诂学”,儒学更应该是能与我们的时代、生活及精神有良好的互动,在良性的对话中让人思考进而去践行的思想。在民间弘扬儒学的学者似乎更应该记住杜维明先生所说的“儒学的发展是一阳复来”,而不是如日中天, 这样我们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儒学的成长。因为每一次儒学有大的动静时,总还会有大量的人在吐槽,而且他们的影响真实而具体。尝想,民间的儒学传播者若能谨记熊十力先生的《戒诸生书》,以一种“孤往的精神”来投入的话,经过不久的努力,儒学定会“灵根再植”活泼泼地生长在华夏大地上。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