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大“义学私塾”的生存发展之路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5-05-22 23:21:24
标签:

 

 

 

安徽最大“义学私塾”的生存发展之路

作者:潘利威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初三日丙申

           耶稣2015年5月20日

 

 

 

20日中午,安徽省合肥市“小筛子义学私塾”的孩子和老师们午餐时间到了。在吃饭之前,对孔夫子的供养仪式是每日不可少的。中新社记者看到堂内坐满了3岁到10岁不等的孩子,老师在孔夫子的牌位旁供上食物,上香,叩拜,鸣磬后,师生们一起朗诵关于供养的章句,最后大家才一起吃饭。

 

“小筛子义学私塾”虽然对学生免费,但一直都靠“供养”为生,上个月“小筛子义学私塾”接受了17万元人民币的捐款。“学生到我们这里学习都是免费的,而且老师也是义务教学,所以我们才叫义学私塾。”私塾的创始人王武东说,“无论是从办学场所,还是学生的数量,小筛子私塾都是安徽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国学教育私塾。”

 

一身唐装的王武东,原是安徽大学的一名教师,但创办了这家私塾后就放弃了大学教师的职业,私塾主要就是对孩子们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教育,包括四书五经。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各种国学班、国学讲座遍地开花,不少大学也相继建立国学院,国学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知名学者詹福瑞认为国学热兴起的原因是“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一些学者惊呼,我们已经失语了,因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危机感。”所以国学的发展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重新树立起国人的文化自信,而不应该只是一时的“热”。

 

小筛子私塾到现在已经存在11年了,共计培养学生约5000人。作为义学私塾,它接受社会的捐款。王武东说,“小筛子”经费全部来自社会和家长自愿捐助,捐款去向每月在教室墙上公布。

 

王武东称,自己没有住房,没有积蓄,虽然社会上有很多争议,但还会坚持用这种方式办学。

 

马韦女士把孩子送到私塾读书已经两年了。她说:“我家孩子今年六岁,因为是男孩子,好动,怕他静不下心来,所以到这来读书,把性情培养得更好一些。”

 

王武东告诉记者,他们的私塾就保持这种规模,不会发展分支机构去赚钱,如果真有人想创办国学教育,弘扬国学,他们会提供师资力量对他们进行培训,提供办学的经验,建议他们办好一个国学私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给与一些模式供大家参考。

 

国学与产业放到一起来谈,或多或少会让人们对国学产业化持怀疑态度。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虽然国学一词听上去与文化产业离得很远,但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符合当前学界研究和产业界发展的共同方向。”(完)

 

责任编辑:葛灿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