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从颠沛中走来 ——全球读经私塾联谊会开幕致辞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05-27 13:07:14
标签:
王财贵

作者简介:王财贵,男,民国三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九年)生,台湾省台南县山上乡人。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师事掌牧民先生、王恺和先生、牟宗三先生。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教授、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著有《读经二十年》(中华书局2014年版)。

 

从颠沛中走来

——全球读经私塾联谊会开幕致辞

主讲:王财贵

时间:2015年5月7日

地点:北京泰华龙旗酒店

录入:怀仁

修订:王财贵(2015/5/17)

来源:海外读经 微信公众号


 

 

依照大会的安排,我在这里宣布全球读经私塾联谊会正式成立!(鼓掌)

 

全球读经私塾联谊会成立后,依照一般的惯例,我们计划每年办一次,现在这一次是首届。我早上来,看到大屏幕上的字是“全球私塾联谊会”,礼堂上红布横条题的是“全球读经私塾联谊会”,其实这两个称呼意思是应该一样的吧。我在想是不是还可以多加几个字:“全球王财贵读经私塾联谊会”。(鼓掌)这三个名称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吧。(鼓掌)如果这三个词意思差不多,我看我们这个私塾联谊会就是成功的。如果把它们理解为不一样,我觉得反而是有问题的。

 

儒家理想的国家教育——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所谓私塾,这个名称不是本来就有的,它是有所对照的。就好像我们说阳明良知教,它不必说成“四有”,本来就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这四句是彻上彻下语,上下根无不接着的。钱绪山说,这四句是师门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改易。但是后来王龙溪提出:若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是无善无恶之意,知也是无善无恶之知,意也是无善无恶之意。那因为四句都讲“无”,号称“四无句”,有了这“四无句”之后,为了分别这两种说法,就把原先阳明的四句教叫做“四有句”。

 

那么“私塾”这个称谓呢,也是因为有所对照而来,它是对照“官学”而说。“学”和“校”是从古以来教育场所的称呼,尤其儒者的理想是国家应该注重教育。当然在古代贵族社会,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朱熹认为古时候不仅贵族可以入学受教育,凡民之俊秀也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或许是后人的理想,儒者常常把自己的理想寄托给渺渺茫茫的古代。像孔子孟子常常称叹尧舜,孔子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到底有没有尧舜这样高明的人,这样清明的德性,这样垂拱而平治天下,这在历史的考证中是有争论的,只是对于那么渺茫的年代,可能再也没有办法恢复历史的真相了。但这不妨碍后世儒者祖述尧舜,言必称尧舜。尧舜作为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的理想人物,是最早的圣王。我的老师牟宗三先生称这种推尊叫“立像作用”,立一个象征,立一个标准,所以我们不管世界上有没有真的尧舜,而像尧舜那样的德业,是人间永恒的理想所在。孟子的“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的话,也是一种理想的向往。

 

在德性的修养以及实践中,尧舜就是王龙溪所说的,从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一体可发,所以他们的意也是无善无恶的,知也是无善无恶的,而万事万物也都至善了。他们是生而知之者,是从天性而直发,一发到底。而汤武呢,是反之也,他们的生命没有那么清纯,要有一曲折,要从现实中奋斗一下才能返回去。可以说尧舜是四无的生命,汤武以下是四有的生命,但在四有中,如果能不已地前进,所谓“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到最后也可以回归到“性者也”的生命,回归于天德天理。我们每个人都要想一想,自己是尧舜的生命呢,还是汤武以下的生命?如果是汤武以下的生命,也能够返回去,返回去了,也等同于尧舜的生命。所谓“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所以不管世间有没有文武乃至有没有尧舜,一个儒者,他内心深沉的愿望依然还是不仅效法文武,而且希望祖述尧舜。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办教育?依照儒者的理想,无非是要人人都能够从“文王我师也”,再往上溯,祖述尧舜,让人德合于天德,让天下长治久安。儒家原来理想的国家教育是为这个目的而设的。虽然现实上或许不能达到这个理想,但是这是永恒的向往,永恒的奋斗,这是一代传一代,永不可止息的人心之大愿。(鼓掌)

 

私塾的设立——儒者永远不死的文化心灵

 

古代官学是不是真的能够如此地办教育?我们要知道,人间是现实的,现实总是复杂的,同时又是艰难的,复杂与艰难是不合理想的,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假如官学一来不能教尽所有百姓,二来并没有达成培养圣贤的目的,那么一个读书人,尤其是一个读儒家的书、读孔孟之书的人,他永不止息的愿望,还是认为这个世界是需要圣贤而且是可以有圣贤的,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出圣贤。而且自从孔子开设民间教育以来,更落实了儒者的教育理想──就是人人皆可受教育,人人皆可成圣贤。当官学不能符合儒者的理想时,后代的儒者纷纷以孔子为表率,也自己出来办教育。这种自己所办的教育,如果是基础教育,那就是私人的小学校。私人的小学校,比照官学,就是私校,都是条件非常艰困,设备很是简陋的,它只是代表读书人一颗不死的心。这种地方往往都是在正规的厅堂居室之外,再设一个附带的场所,这种附属的场所,叫做“塾”。所以“塾”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啊,人生除了生活必须之外,也要追求精神的生活。我常说一句话:“一个人,一息尚存,三餐温饱之余,就应该以最大量的精神力气去提升他的文化教养,去追求他的人生价值。”我们虽然不好叫所有的人都去学颜渊,吃不饱了还这么地好学,乐在其中,但是至少在可以温饱以后,我们希望天下人都能够受教育,尽量地提升他精神的质量,进入到文化的世界。这样我们就需要办私人的小学校,不管它条件是简陋的,我们还是要办。所以我们要给与私塾有相当的同情、支持,同情支持私塾,就是同情支持儒家之徒那颗永远不死的文化心灵。(鼓掌)

 

教育:是权利?是义务?

 

近代以来,就是这一百年来,中华民族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方向,国家的大政,无不以西方马首是瞻,中国两岸的教育也受了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其至几乎是西方的翻版。于是,教育全由国家一手包办──尤其是基础教育,规制严密,而且把基础教育号称为“义务教育”,人人必须接受。

 

然而,教育本来是一种权利,对于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他除了现实的生理上的需求,需要我们照顾喂养之外,他还有另外一种生存的权利,就是他的精神生命也要成长。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说,父母也需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成才,所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孩子的权利。在正常的情况上,父母都爱孩子,基于爱,给予孩子教育,是父母的权利。当然一个人可以放弃他的权利,我们发现尤其在古时候民智不开经济条件恶劣的条件下,有许多父母几乎放弃了他们的权利。所以如果有国家的政策,利用行政的力量召集全国六、七岁以上的孩子,给他一些基本的教育,而且以行政命令,规定孩子非受教育不可。那么这种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家长给孩子教育的权利,就变成一种对国家行政命令的义务──你非做不可。如果教育是人生一种非做不可的事,那么与其让它是一种权利不如让它是一种义务。所以“义务教育”法规的创设,是国家的德政,它让百姓普遍受益。孔孟以来,中国儒者希望全民都能够受教育的理想,一直到近代一百年来,真的实现了,这是很值得我们庆幸的。

 

但是教育必有教育的本色,教育的理想,教育的道理。刚才说,古代的官学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儒者奋力地办了许多私人的、小小的、简陋的学校,为文化的传承默默地尽心尽力,可谓呕心沥血。而现在以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办教育,这不是普天同庆的事吗?不过,教育虽然是一种义务了,我们不要忘了,教育永远是一种权利。当这个义务跟我们的权利相合的时候,是人间无限的幸福,就等于我们内在的志愿跟外在的规律相符合,或者说外在的规律本来就是我们的意愿之所在。也就是说,外在世界对我们有所要求,给我们一些义务,而这些义务正好又是我内心自由意志的决断,外在的法规原来就是我自由意志决断的客观化,把它建立起来用明文写出来,构成一个我必须遵守的规范。请问,你是遵守外在的规范呢?还是遵守自己自由的意愿?两者同时都是!当这两者同时都是的时候,就是人间太平的时候。康德称之为“目的王国”──人人都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人人都是为自己的意愿而活,而不是为一些外在的规定所限制所胁迫。但是当外在的规定和我们内在的期待不符合的时候,人生就产生痛苦。因为人类的内在愿望与外在世界的规范撕裂了,不能相合。当这个时候,人类就要警觉,就需要有一点聪明,有一点智慧了,才不会让那不幸继续扩大。

 

始制有名,夫亦将知止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始制有名”,本来人间没有什么制度的,没有什么规范的,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不能没有制度,没有规范。周公知道制礼作乐,孔子一生用很大的力气来维护周礼。“礼”,是大家共同生活的轨道,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轨道,那社会是容易混乱的。所以始制,就有了各种名号,所谓“循名责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哪种名号就有哪种职责,如果名实不符,那真是“觚不觚,觚哉觚哉”了。

 

所以始制有名,一开始有制度,就有各种的名号,其实就是各种的规矩。但规矩已经有了,制度已经非常完备了,“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老子告诉我们,这时你要知道在哪一个时刻必须停下来。为什么?因为始制有名,请问你用什么来制,什么来名?制与名都来自于人心的愿望,人心的愿望来自于哪里呢?人心的最高的愿望是道,因为要行道于世间,而世间是复杂的,所以才要制礼,制礼而后以礼行道。制礼就要有明确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越规定越细的时候,难免有人为的私心俗见的参杂,可能离道越来越远。所以随时始制,随时有名,随时要知止,才能永保不殆。知止,就是停一下,停一下,是为了回归于道,重新出发。周公的制礼作乐本来是为了要行道于人间,孔子的维护周礼,就是要通过周公的礼乐,让人间回归于人生的道上。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的时候,是在始制有名之后说的,点出了始制有名的根源在于“仁”道。但礼乐流传既久,那礼乐是否还代表天道?而行礼者是否依然有回归天道之意?如果没有,难免令孔子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的感叹,也难怪老子要“絶圣弃智,絶仁弃义”了。

 

“觚不觚,觚哉觚哉”,假如教育不像教育,那还叫做教育吗?义务如果是“不义”的,还需要“义务”吗?所以我们要“知止”一下,清醒一下啊!义务教育是从西方发起的。1712年,德国开始推行义务的基础教育,后来传遍整个世界。当中国现代化的时候——就是中国的政治改为共和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制度也跟着西方要求基础教育是全民的义务的。如果这个教育能够依照古来儒者对人类深层的愿望,那真是泽及苍生啊,那真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现在“始制有名”了,“名亦既有”了,如果能够“夫亦将知止”,我们也可以检讨这个制度本身是不是离道越远,这样随时“知止”一下,才能永远保持心灵的清明性,随时有机会返归于道,而可以“不殆”。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知止,还可以留下一些窗口,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譬如造一个房间,房间是要遮风雨避日月的,当然要严密,下面有地板,上面有屋顶,四边有墙壁,这不是房间吗?但如果一味地以这些观念来造房间,下面有地板,上面有屋顶,四面是墙壁,严严实实的,那就不是真正的房间了。所以还要做一种相反的工作:“凿户牖”——单扇门叫做“户”,双扇门叫做“门”,门就是两户相对的大门,户是单扇的小门——凿户就是开个门,凿牖就是开个窗。固然房间要有墙壁,但全部都是墙壁也不行,所以一定要凿户牖,才“有室之用”——这个房间才可以用。“有之以为利”,是上下四方的构造;但是“无之以为用”,有了户牖才成为可用的房子。“始制有名,名亦既有”把天道表现在人间,类似建构起严密的房子,让人可以安居其中,而能够“凿户牖以为室”,有“无之以为用”的智慧,那么,原初的愿望就可以达成,礼乐回归仁德,就可以随机表现礼节乐和,而非“礼教吃人”。这种放开一步,不可执着的心量,是人间的救命之方。在体制严密的监控之下,我们当然不必先怀疑西方以及东方所有国家的政府办教育,是不是故意要把教育办坏。但是纵使他们希望把教育办好,在始制有名之后,名亦既有了,它是不是能一一都合于道?当然这不容易,既然不容易,就需要留下一些窗口,这些窗口代表了道的玄妙性,道的无所不在,道的永远运转,让这个“有之以为利”的世界随时回归“无之以为用”的智慧。各位,在体制规定义务教育之余,如果能够留下一些窗口,或许就可以使教育永远不会离道太远,随时人间都还有希望。这就是不论在古代官学还是在现代义务教育体制之下,私塾一定要永远存在的道理所在。(鼓掌)

 

所以不管是号称先进的西方,还是跟随了百年的东方,任何一个教育制度体系之下,都不能以始制有名的态度把整个社会完全管控、封死,这就是开放的心灵所应展现的开放的社会和开放的制度。我们各位办的所谓私塾,这种很简陋的,自艰困中、在夹缝中生存的现代私塾——我一想到“私塾”这两个字,一想到“现代私塾”这四个字,我就非常感动,非常敬佩,非常同情(鼓掌)——我们是在制度中,我们不是反制度,我们是使这个制度更合乎所谓真正的制度。真正的制度是留下窗口的制度,真正的制度是要永远以道为尊,以道为依归的制度,而我们私塾的开设,正是使我们的制度永远保持与道同行的重要指标。(鼓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但是,每个人也都要自己扪着良知,想一想我们圣贤的愿望。这个愿望启发我们,让我们也兴起这种愿望,兴起一种我们要教导我们的下一代,让他成人成才的愿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问是艰难的,至少是高远的。其实,真的艰难吗?真的高远吗?“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足以为道”,“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那不是很平易吗?你为什么说它深远呢?但是有些时候最平易的就是最深远的。因为它深远所以你觉得它艰难,其实哪有艰难呢?大道本来就是易知易行的,易经文言说“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可大就是圣贤的事业。我们本来不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吗?你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你就要为往圣的学问奋斗,而往圣的学问本来是平易的可亲的,却被一般人认为高远而艰难,因此往圣的学问往往容易断绝,才叫做“绝学”,我们私塾就是要为往圣继绝学。(鼓掌)

 

把任何一个小生命都看成圣贤的种子,千万不要在一个孩子刚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给他一个限制。虽然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圣贤——这是不能保证的——因为教育不是逻辑,不是数学,乃至于它不是物理,不是知识。生命就是生命,我们不能保证生命的成就,但是我们总该有一个方向,我们总该有一个期待。如果我们都能够依照这个方向努力地辅佐他,提携他,期待他,纵使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成圣贤,但是每一个生命都已经蒸蒸日上,每个人都依照他的本分,尽到他最大量的开发。让每个人在他天生的秉赋上有最高的提升,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向上的,向于光明,向于道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不辜负天地生生之德,而为万世开太平了。(鼓掌)

 

夫亦将知止而回归于道

 

所以那些有心于教育的人,而且他们居然胆敢去面对整个世界的潮流,整个国家的体制,而内心里面好像有这样的叛逆之意,说:“你看,你的教育没办法,所以我要自己来办。“一般人看这些私塾的堂主老师,这些把自己孩子带回家,另外选择教育的家长,更是会责备:你是不是看不起体制。而且有些学校的领导,当你跟他说你要做这种教育的时候,他甚至当面发火生气,认为你是看不起他,你在颠覆体制,在违逆潮流。各位,我们随时要回归于道,如果别人有这种看法,我们一定要给与同情,因为在始制有名的社会之下,人们容易产生执着。现在的世界义务教育推行了两三百年之后,也有许多国家真正地以法规来调整法规。法规不是规定要义务教育吗?现在,怎么调整呢?就是开放窗口,可以让有教育理念的人自己办教育。个人办教育,叫作在家学习,homeschooling,甚至允许这些个人合成团体去办学,乃至对这些办学者给与相当大的支持,相当大的鼓励。像这样,我们就看到教育的希望,看到近两三百年来义务教育的希望。

 

这一百年来我们国家学习西方文化,学习他们的教育制度,西方人怎么做,我们就跟着怎么做,叫做“亦步亦趋”。当现在西方这种在家自学的制度兴起之后,渐渐形成风气,我相信我们国家不管在台湾还是大陆,都会渐渐地开放。回想当初我们国家雷厉风行体制教育,也是有道理的。当时一般的民众还不能了解教育的重要,所以国家一定要把孩子收到学校里去,在国家教育体制中最少教他几年基本的学问以及为人之道。但是这一百多年来,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也可以说所有人都受体制的教育,这种教育也是有相当的成就,也让我们眼界更加开阔,心思更加灵活。体制教育把百姓培养得能够自我思考,当百姓能够自我思考的时候,就是体制“夫亦将知止”而回归于道的时候。他所培养出来的国民,能够自我思考了,教育体制应该把教育的权力还给国民,所以现在是私塾兴起的恰当时机。(鼓掌)

 

国家是很用心的,有许多的学者都在替国家献谋定计,所以国家的体制有相当的丰富性,完满性。如果再加上这种开放的心态,制度更会日渐地自我改善。那我们私人办学呢?往往只凭一股文化的热忱,也就是一股对于圣贤之道的向往,说深刻一点就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的似乎有一种深度的体会,凭着这样的理想出来自己办这种简陋而别有情怀的私塾。我希望,这不应该只是一时的感悟。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件对人生影响重大的事务,你教导一个孩子,可能影响他一生;不仅影响他一生,可能影响他周围的世界;不止是这一生一世,或许将是子子孙孙,生生世世都受你的影响?你安-敢-大-意!(鼓掌)

 

所以在国家体制外办私塾教育,你一定要有相当的把握啊。你敢说你的教育就是更能够合乎人类理想吗?我们要知道所谓理想,固然最高的理想是定于“一”,是“那一点”,但是理想要在现实中展现,那是无穷的复杂,好像刚才温金海先生、徐勇教授一再苦口婆心地呼吁,我们办学的人,你不止是要有一个理想,你既然在现实中办教育,你不是有了文化的关切就够了,你还要有办事的能力。这个办事的能力首先就是有爱心,再来你要认真教学啊,你要善巧管理啊,千万不可大意。我最初推广读经不是推广办私塾的,我是提倡读一句就好,是尽其可能就好──我常说“尽其可能”这四个字。不管我讲到任何观念,都是尽其可能,说老实,是尽其可能地老实;说大量,是尽其可能地大量。我并没有说一定怎样叫老实,一定多少叫大量。当一个家长老师尽其可能地教导读经的时候,他越发现教得越多,好像效果越大。于是就有人说,我们可不可以全天来做读经教育……是读经界推着我走的。但是这种推动也是我原初的愿望所在(鼓掌),外在世界的要求正好合乎我内在自由意志的决定,所以面对读经界,我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鼓掌)。

 

不过那时候真的条件艰难,不要说体制严格管控下的艰难,更不要说设备上因陋就简的艰难。告诉各位,这个办学者呐,这些堂主们啊,这些老师们啊,他们“本身”也条件艰难啊──尽是阿猫阿狗啊!(众笑)为什么呢?我们失学已久。现在我们所做的这种读经教育,几乎相反于西方三百年来的教育的方向。我们个人以前所受的教育跟读经教育毫无关系,甚至是一个反方向的教育。你从这种基底居然奋然兴起,你能够有什么样的能力啊?你敢替你的学生负责啊?如果你敢替一个生命负责任,你敢替天下兴亡负责任,你敢替民族的子子孙孙负责吗?想到这里,每一个人肩膀上都有千斤重担啊!(鼓掌)

 

所以我一直两个心情同时存在:非常地敬佩,非常地同情。套一句张在东先生的话:我代表天下所有的对文化关怀的家长感谢各位堂主、老师(鼓掌)。在艰困中,或许能够自觉地担起艰困,或是不自觉地天天在挑着重担,这不是很值得敬佩吗?这是一种心情。但是另外一种心情呢,我很着急。如果说近代的中国的私塾,是由我发起。或者说,至少是由我带动的,许多人因为我的倡导而开设私塾,万一有了差错——万一的意思就是一万里面有一个差错,罪过都归于我啊。所以我日夜忧惧。(鼓掌)但是我们要责备这些堂主老师吗?我们感恩他都来不及啊,各位啊!我们还忍心责备这些堂主老师吗?(先生哽咽,众长时间鼓掌)

 

温金海先生说他的协会是无中生有,我们的读经、我们的私塾也本来一无所有啊。所以除了同情还是同情,不只是我同情各位,希望各位也互相同情。不简单啊,不容易啊,常常会出差错的啦,常常要受责备的啦,常常在颠沛流离当中啦。但是,我们这一颗心永远不改。错误,是要承认的;责备,是要领受的。不是勇敢的人才承认错误。人间艰难啊!差错是随时会有的啊。我们知道体谅别人的时候,我们也要稍微体谅自己一下。有错误,我们承认它,千万不要逃避。有责备,如果是善意的,当然要领受,即使是误会,即使是恶意的攻击,我告诉你,你也要领受。但是我们也还要承认人性本善,我们也还要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学堂的老师、堂主以及家长是一颗心,而我们的孩子虽然还不能表达他们深心的愿望是什么,但是,“天命之谓性”,人都从道而来,只要我们所做的是“道”,我相信孩子的内心深处,一定是感恩我们的,一定是愿意跟着我们走的,所以我们有永恒的希望。(鼓掌)

 

念兹在兹 勿忘初心

 

这是在千难万难之中的一个永恒的希望,这里是一个紧张的拉锯。这两方面同时存在,每一个人都要同时两方面日夜地反复……念兹在兹……所以只要坚定你的理想,又扩充你的爱心,你的困难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古圣先贤的理想,它不是一个让人悠然神往永远追求而永远不可及的世界,它往往当下就可以实现。所以办学一方面是艰难的,辛苦的,一方面你和孩子一起,当下又是幸福的。(鼓掌)要随时记住你幸福的那一刻,你是以什么心来面对孩子,忽然感觉到一股幸福之感,忽然感觉到人生的希望,国家民族的希望,你记住那一刻,永远以这颗心办下去。这个心就是初发心。你原来不是为了这一种感触这一种向往来办学的吗?哪一个人是为了我要赚多少钱来办学的呢?哪一个人是为了将来学生回报而办学的呢?我相信,读经的私塾既然是从读经而发教育的志愿,他的初发心应该是合于道,至少是离道不远的。所以“不忘初心”就是了。(鼓掌)

 

有一定的困难,你一定要承受,不可以心浮气躁,一个生命是很难调理的。虽然从某方面说,因为孩子很纯真,所以是很容易教导的。但是从某方面说,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当你遇到可喜可乐可感的时候,一定要自我庆幸,要为孩子庆幸;当你遇到麻烦棘手左右为难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一定要记住你的初发心,回归你的道心。你是在做教育,你是要用鼓舞的方式,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走向人生的正途,让孩子得到最大量的开发。你千万不要大声以色,这个生命当下的表现让你不满意,你要知道,他下一刻或许就可以改善,尤其在你的教导之下,再过三个月半年一年,他不是就可以改善了吗?你为什么要这样疾言厉色。何况为什么要让他挨罚受苦呢?所以,不是不能处罚学生,处罚学生是不得已的,要出自满心的爱(鼓掌)。如果不是以爱,不是以文化的关怀,不是对人间幸福的期待,不是对古圣先贤绝学的继承的担当,你为什么要淌这趟浑水呢?难道办私塾是那么样好赚钱吗?难道办私塾是真的可以邀什么名声吗?你如果是真诚的教育者,那么请你学习领受人间万古如斯的复杂与艰难,请你用智慧去排除这些教育路程上一定会有的千变万化。假如教育没有这么多问题,实践没有这么多曲折,让孩子看起来这么难调教,也不需要你了!(鼓掌)

 

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本来这些话都不用说的了,大家反省一下自己就知道。今天说一说只不过是说出大家的愿望。你看,你的愿望跟我的心思完全相合,你不是幸福的吗?(鼓掌)这叫做心心相印啊!(鼓掌)我其实都可以感觉到大家和我的心是相联相系的,至少从初发心来说,都是为国为民,真的是为文化为历史的,真的是为圣贤为天地的,我们是不忍圣贤之学断绝,我们是不忍天地人生流落,所以大家跟我的心是相印的。不过我也希望大家,人人之间,这个学堂看那个学堂,这个老师看那个老师,希望大家也心心相印,(鼓掌)大家惺惺相惜。(鼓掌)诸位,人生有许多艰难啊,即使理想相合了,但气质个性艰难啊,已经养成了,要不然他怎么办?而且这个养成或许是前辈子、前前辈子就养成了,只好从现在悟后起修,悟个良知,赶快起修。但是起修的路很远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所以我们责备自己,在先!责备别人,在后!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要两个眼睛都看别人的错误,别人有一些艰难,应该同情、协助。(鼓掌)

 

每一个人的心胸眼界一时不能够达到圣贤的境界,所以都有所限制,只要他愿意努力,他留下窗口,他不执着于一己之见,就可以做朋友了。何况我们读的经典就是要教我们“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每一个人有他的个性,有他的见解,他开学堂有他的教法。我相信这些人不是故意要把教育办坏,不是要把孩子教坏。只要心中所存的是一念之善,大家都向上 方法是多样的。我们的理想可以是“一”,但实践的方法是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依照他的最高理想,尽他最大的努力而做出一种教学的模式,我们希望每个人都留下窗口,都可以自己进步,还可以与人相往来。当这样的时候,我们就真的是心心相印,惺惺相惜,而不会是己非人。当这样的时候,我们不仅是自己的私塾办好了,我们整个私塾界,读经界,就一片祥和了。(鼓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这一片祥和不是大家报喜不报忧,我们还是应该切磋琢磨,相观而善。但不是一种求全责备的心态,更不是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仇恨的心理。我们的仇恨心确实已经相当根深蒂固了,从清末民初以来尤其经过五四运动,数十年浩劫,就是一种仇恨心作祟。仇恨心来自于哪里呢?执着!执着于自己的“是”,于是就攻击别人的“非”。当他内心还没有什么能力,外在还没有什么学问地位的时候,还忍着忍着,但心里已经不愉快了。当他有了一点自信,也能够写几句文章,难免就以文章来攻击人。当他地位高起来权力大起来的时候,他就会裹胁群众把持天下;当他有军队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杀人而不眨眼了。所以从五四运动以来,从一个人心里的郁闷不乐,一直到写文章互相攻击,一直到结党结派,到最后戈兵相向人头落地。各位,这些变态的心理到现在还瀰漫着,影响着,国民的心中难免都还带有那种血腥、戾气,现在就要警醒,要从心地里清除干净(鼓掌)。要不然你枉费作读书人,枉费你开读经学堂,你枉费你当读经老师。

 

经典是来自于理想,理想则来自于道,我们读经,就是要追求那理想,合乎那个道。理想与道,原来就只有一个,但真正的理想,真正的道,是开放的,所以我们追求这个一,不是一般说的“定于一尊”。理想是每一个人因着自己所认定的道而立下自己最高的人生关怀,当然在你来讲是定于你这一尊。但是,这一尊是你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从其自主自定这一方面看,理想或许是主观的,但理想随时都要回归于道——因为道才是客观的,从它最终必归于道来看,其实它应是既主观又客观的。你自己的理想不一定是客观的,但当你的理想回归于道的时候,你会看到“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世界,道本来是一,但它的流行又可以是多,虽然是多,但并行而不相悖,诸多的流行表现联合成一个大丰富的大千世界。所以我有我的理想,你有你的理想,他有他的理想,只要因理而想,大家相去不远,同归大道,那么大家不是就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了吗?

 

现在大家都说在做读经教育。一种老实大量读经与各种不老实大量读经,各种实践方式千差万别,千万不要以你既定的老实大量来要求别人也跟你如此老实大量。因为我们提倡老实大量是尽量老实、尽量大量,就是老实大量了。如果他认为他这样是,你认为不是,你要尊重他的是。如果你认为你这样是,他认为这样不是,你也要尊重他的不是。你可以期待他以后会了解老实大量是最好的读经方式,是不可争议的读经教法。或许他正在读经典,他受圣贤之教,有一天他对于教育有更多认识的时候,他的观点会渐渐转变,那时,或许他会更坚持原初的认识,或许他会反覆打翻从前的知见。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你可以同情他,纵使他不同情你,你还是要同情他。(鼓掌)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要怎么同情呢?有一个门徒问耶稣,说有一个朋友,天天误会我,天天找我麻烦。我一再原谅,我原谅他七次了。我还要不要再原谅他?耶稣说,你应该原谅他七次的七十次。就是原谅他四百九十次。各位,你什么时候原谅一个人四百九十次了,你才可以说──他,无药可救。原谅人,这不是打迷糊仗啊?你的心中还是非常清清楚楚你要做什么,但是对于人间的复杂,要给与大量的同情。你先这样同情别人,别人才能这样同情你,这种祥和,是和而不同的祥和,不是定于一尊的一言堂。不是打迷糊仗。 所以,清楚中有糊涂,糊涂中有清楚,叫做“难得糊涂”。(鼓掌)你不要以为你对人两个眼睛瞪得大大的,你就是精明啊。两个眼睛只瞪着别人,这是最糊涂的,孟子叫做“舍其田而耘人之田”,你只有一头牛,放着自己的田不好好耕,倒去耕别人家的田,你不是傻得可笑吗?整个社会一百年来都养成这种习性,而且不只不管自己,专管别人,还要勉强别人服从自己,一有不从,就心疠并生,气息狒然,好像世界末日就要来了。其实,不是世界末日来了,是人间浩劫来了。

 

在此浩劫之余,我们不是要回归经典吗?不是要回归圣贤吗?不是要回归于道吗?道是并行而不相悖的,只有道并行而不相悖了,万物才能并育而不相害。读经所学何事?不就在以道援天下么?读经界都龃龉相向哄然一市了,还能指望谁呢?我们如果把整个读经看成是一个道业,我们一定要在道中,“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我们如果有道,大家就可以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不会互相踫撞,不会互相指责。随时回归于良知,回归于道,这样我们的学堂就是一片净土,我们的读经界就是一片地大同世界的典范。当然,在这样的时风之下,要求诸位要做时代的典范,要能平和中正与人为善,或许高看诸位给诸位出难题了。但是,这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永恒的愿望,我对你外在的要求如果合乎你内在心灵的愿望,你就是幸福的。(鼓掌)

 

今天,在这个首届全球读经私塾联谊会上,我这样讲,我自己认为我是幸福的,我也感受到你是幸福的。希望我们把这种幸福之感,让它不只是存在我的心中,我们要把它化为力量,我们要推致出去,这也是致良知啊。推致出去,必定会遇到许多的事事物物,我们要推致良知到事事物物上,这是很长远而繁杂的工作。我们一定要耐烦!要走得长远,哪一个人觉得心中烦了,你一定要回归于道。我们以此自勉。以此共勉吧。(鼓掌)

 

今天是我们首届的盛会,在我的经验中,读经,读经界,读经人的聚会,以今天最为盛大了。(鼓掌)所以刚才张在东先生说,今天的盛会是一个里程碑。我也是这样看。其实也不一定要这样看,并不一定要有哪个形式作哪种阶段的划分。我们只是念兹在兹,随时每一步都踏实,都归向于道。我们今天的聚会也是大家以道共勉而已。既然以道共勉就不限于今天的聚会了,这是随时随时都在的。所以我们的心不是今天才相印,我们随时相印在人间。(鼓掌)希望大家把今天联谊会上的所思所想带回去,更加地深思熟虑,而且付诸实践。在这个苦难的时代,大家互相扶持,为我们苦难的人生,营造出一点光明,一片祥和。(鼓掌)

 

我希望我们这个私塾联谊会能够继续办下去,一开始我说依照一般的惯例,或许是一年一届,下一届在什么地方办呢?我这样想,如果文礼书院有个归属地了。或许大家到书院去,一面游书院,一面聚会,不止是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十天,你愿意留多久就留多久。(鼓掌)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这次的聚会确实不容易,已经构想两三年了。大家别看就这么一夜一天,自从开始策划,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就是北京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全体员工在主任领导下可谓费尽心血。大家要感谢中心工作人员,尤其感谢周语欣主任。(鼓掌)有人会这样讥讽嘲笑,说办这个会,大家来参加是来朝圣,是要造神。有人呼吁:“王财贵!你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了,你的光环已经消失了。”其实,我自己说实话,我确实没有这样想过要出什么名得什么利。对于他人对我的恭敬,我是不是真的平淡到完全没有起伏呢?人的习性难免啊,我是不是真的不起傲慢心呢?对于他人对我的讥讽,我是不是能够大方到丝毫不起嗔恨心呢?我不敢说完全,因为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圣人的境界。但是我愿意,我老早就愿意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推广读经原来就是面对普世的这种执着,这种是己非人、想要掌控天下的不良的人生态度,我们是从那里走出来的。我们才来推广读经,向往于经典向往于圣贤,向往于并行而不相悖的世间。我们要营造一个净土,我们怎可以忘记我们的初心,而还在那里争名夺利,还在忌讳别人怎么说呢?我不敢说完全没有,但是这是我一生念兹在兹的警惕。(鼓掌)

 

刚才我开玩笑地说“全球私塾联谊会”的全名应该是“全球读经私塾联谊会”,而或许它隐含的名称是“全球王财贵读经私塾联谊会”,我才讲这个笑话。因为我自己勉励我自己,希望我们不是定于一尊。没有一尊可定,如果一定要定于一尊,我们就定于“道”。大家都是从道而行,所谓志于道。我们能够“志于道”,把道从客观的高远的超越的世界引到我们内在来,其实是以我的内心印证它,证实它原来不只是高远的超越的,它同时是内在的,亲切于我的本心的,这叫“据于德”。由于这个体道之德,你真的落实于人间,这个人间就是你的道场。你就会以无穷的爱心,无穷的悲悯,来把你有得于道的内在意愿,从浅到深,从亲到疏,一五一十一步一步地推扩出去,你的推扩是有依据的,依据于道与德与人心,你的心与道与德是一体的,从你的心而发为道德之行,你的所作所为 一定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一定是“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的,一定是“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的,这叫做“依于仁”。面对世界,我们又需要有各种的才华,各种的学问来辅助仁德的实践,探求并应用各种才华学问乃至于各种知识技能,来经世济用滋润人生,叫做“游于艺”。所以,我们每个人有了理想,也有一番事业了,要把这个事业真正做成道业,这是要有无穷无尽的能力的。

 

求学门径之六小篇,五大部,四入门

 

我提出一个简简单单的大家可以做的基本功课。曾经有人问我说,如何入进所谓学问之门?我都告诉他,入门谈何容易,入门之前还有准备工作,因为夫子之堂,其墙高数仞,所以你先要有台阶。入门前先有个台阶。这个最初的台阶,我建议他先去读六小篇,五大部,四入门。不好意思,是用我的几篇文章来做个最初阶,因为我不敢替别人负责,我敢替我自己负责,我这几篇文章至少不会害人,尤其要入读经之门,或是入文化之门,可以参考这几篇。我称为六小篇,这是最初的敲门砖:

 

第一篇: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第二篇: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

第三篇:读经教育百问千答

第四篇: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

第五篇:当代新儒家的志业

第六篇:文礼书院规划

 

如果一个读经的家长和老师能够看过这六篇,对于读经的观念就不只是有了读经的观念,而且对为什么要读经的理由,就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它原来是根源于文化的关怀,乃至于是根源于人性的。认识得越深,信心就越坚强,这种坚强就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从内心里面真的即知即行的坚强。所以读经人请先看六小篇。

 

再接着呢,要入文化之门,要窥见圣贤之道,请你读五大部。这五大部是五部经典:

 

第一部:学庸论语

第二部:孟子

第三部:易经

第四部:诗经

第五部:老子庄子选

 

这五部书各读一百遍。如果一个中国人能够把这五部书都读一百遍,他的自我长进便有一种不可测度的效果。所谓不可测,当然是我现在不能告诉你会得到多少效应,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所以我常说一个中国人最少要把《论语》读过一百遍,才可以算作读过书的中国人。纵使你只读到小学毕业,你都可以把《论语》读一百遍而有重大的收获。要做一个读经的老师,就至少要把这五大部都至少读一百遍。要做堂主,可能要教他读两百遍。

 

经过六小篇五大部,就可以讲入门了,入门者,入新儒家之门也。我介绍牟先生最容易读的四部书,叫四入门:

 

第一部:《生命的学问》

第二部:《中国哲学的特质》

第三部:《人文讲习录》

第四部:《中国哲学十九讲》

 

如何读牟先生著作:句句是要语!

 

牟先生的书不容易读,所以如果你初读牟先生的书,我还要交待一下读书的心态:这种书,你可以把它当经来读,或者说你以读经的方式去读。

 

我们说怎么读《论语》,论语哪一句最重要?陆象山曾经要求他的学生读《尚书》。《尚书》是政治历史的书啊,所以有人说宋明儒者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不是的。像陆象山这种先立乎其大,走孟子心学路线的人,他还非常重视《尚书》,一直叫弟子要读《尚书》,可见学问并不空疏。曾经有学生问陆象山:“先生一向教我们读《尚书》,请问《尚书》哪一句是要语?”陆象山一时没有回答,弟子一直等着,只好回答了一句:“句句是要语”。各位,所谓经典,就是“句句是要语”的书。我们读《论语》,也是句句是要语。

 

牟先生的书,牟先生是一个成熟的心灵,一个成熟的哲学思想者。所以虽然这四本只是入门,讲得相当的平易近人。但是,一个成熟的心灵就像地下水,从哪里冒出来都是涵摄整个水源而从这个地方涌出来,就好像任何一个海上的波浪都以全海作为它的基础。所以虽然这四入门,眼光锐利的人,他也可以从这里看到不止是入门,它同时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文化的感动,最重要的是它带动我们不容自已的精神,谁看过这四本书,几乎都停不下来,一定要再更深入地追求更大部头的书。而那些大部头的书,其实不止是中国哲学的著作,它在整个世界哲学著作之林当中,也是无限光辉的皇皇巨著。像这样属于世界性的高深的哲学著作,你怎么能读得懂呢?我们不是说,你已经入门了。所以从这里看起。即使这四本也看不懂,没关系,一时能懂它一句两句,也就够了,因为同样出于一个心灵,一个情怀,一个世界,继续看下去,自然会有融滙贯通的一天。

 

我并不是要以新儒家来定于一尊,其实道并行而不相悖。任何学问都值得我们追求。别人去追求哪一种学问,只要不是危害人生的,都值得赞叹。不过我们要想一想,人生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精力有限,所以先选最切中而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也是读经的观念。我们一般读经是读永恒的经典,而我们读一般学者的著作,也要读著作中的经典。我把牟宗三先生的著作,当做是哲学著作的经典之作。那么如果别人不承认,也可以,请他说出哪一种书是这一门的经典之作,请他就读那本书。如果真的是经典之作,我也希望去读他所推荐的书。所以我们现在可以不指名说是谁,是新儒家,是牟先生,我们说有个X家,有个X先生,这个X家是最关怀人生的,这个X先生是最能够表现人生智慧的,于是我们就以他为优先。这样,我来介绍新儒家和牟先生就比较没有过错。所以我现在不讲新儒家,不讲牟先生,我建议你要读书,就应该先去读那个最高明的X家,最有意义的X先生的著作,这总可以吧?

 

心性光明 永怀希望

 

还有,既然我们做教育,也不要对于现实的教育理论太过生疏,所以我一直劝导,我们做私塾堂主做读经老师的一定要自己多多去读现代教育的一些著作,至少把教育哲学,教育史,西方的教育理论东方的教育理论多些研究,乃至于旁及教育心理学也要多少读一些,以免让人一直讥笑你是阿猫阿狗。不过虽然别人都把我们看成是阿猫阿狗,我们也愿意承认现在我们只是阿猫阿狗。但我们是努力不已的阿猫阿狗,我们是有光明心性的阿猫阿狗,我们是永远有希望,永远奋斗的阿猫阿狗,总可以吧。(鼓掌)

 

今天主办单位只给我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老早知道我一定会超时。现在,果然严重拖场,他们外在的猜想正合乎我内在的意愿,真是心心相印一片幸福安详啊。(众笑)读经人在一起就是不一样,和参加别的聚会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很难说,只能各自心里默默地领受了。

 

我真的感谢大家,我谢谢大家!(鼓掌)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