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楚】真是抄袭惹的祸吗?——解读复旦宣传片抄袭事件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05-30 18:48:48
标签:
济楚

作者简介:济楚,女,西历一九八六年生,湖北襄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宋明理学、历史哲学。


真是抄袭惹的祸吗?——解读复旦宣传片抄袭事件

作者:济楚(哲学博士)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西历2015年5月30日

 


                  



2015年5月27号,中国的著名学府复旦大学迎来了110周年校庆,当天笔者的微信朋友圈被各种校庆活动照片、视频和感忆母校的心情文字刷屏,从早上隆重的升旗仪式到晚上盛大的校庆晚会,再到各届校友向母校或院系捐出的天文数字般的巨额款项,无论校内、校外的复旦学子都沉浸在一种节日气氛中。而前此一月,复旦校内的各种讲座与活动,包括台湾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印度总理莫迪5月先后到访复旦的讲座,毛阿敏5月在正大体育馆的演唱会,甚至包括高大上的“上海论坛”,今年都被冠上了“校庆系列”或“校庆活动”的名头。笔者由于忙,这些活动都只看到了标题或名目,没有具体参与,但能明显感到校方上下对这次校庆活动的重视。

 

校庆日事故

 

但戏剧性的一幕出在了5月28日,在校庆日当天学校通过各个平台在网络上发布了新版形象宣传片《To My Light》,据媒体报道,这段四分多钟纯英文、无字幕的宣传片被校方定位为:“美丽科幻+人性叙事+硬朗大片”,与一般的中国大学传统套路的宣传片全然不同,使人耳目一新。即使在新版宣传片后来成为“事故”后,据去过现场的校友回忆,当时在现场从大屏幕上看到宣传片的效果还是很震撼的。因此,该片甫一出炉,很多校友便开始在各个社交平台热情转发并配以动人的字句向母校致敬。配合着校庆日当天,上海外滩打出“复旦110校庆”、“我爱复旦”的灯光秀,上海地铁及摩天大楼的LED屏随处可见的校庆符号,借用复旦大学官方微博所转发的某校友的感叹来说:“今天的上海被我们大孵蛋承包了”,以及“今天真的是几年来母校情怀最汹涌的一天了,想必很多人也是如此”云云,而复旦大学官微在校庆日当天用“致我心中最美的复旦,110岁生日快乐”作为话题在微博上大量转发校友感激及致敬语。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完美的校庆节日气氛。即使当天忙于他事的笔者,未能分出精力关注校庆,但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校庆气氛。

但转眼间,舆论风向大变,先前那段以复旦大学力学系毕业、参与中国商业大飞机试飞的校友乐娅菲为剧本拍摄的英文宣传片被网友置疑涉嫌抄袭东京大学2014年的国际宣传片《Explorer》,此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包括笔者身边的众多校友也开始纷纷谈论。剧情反转得太厉害,复旦校方一边坚称是“独立制作”,一边在昨天下午(28号)将这部引起争议的宣传片从官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下线,并于三小时后,将标示了“完整版”的新版校庆宣传片(这次是中文版)悄然上线,这部新上线的中文宣传片全长近13分钟,详细介绍了复旦的师资、科研实力及国际化成就,并以海内外校友对母校的热爱系恋之情贯穿其中,还介绍了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通识教育体系改革及针对人文学科的各项资助计划。

        

 大家看不懂的形象片

                  

从28号起,针对复旦英文宣传片的批评便溢出微博、微信舆论圈,使得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事件,并同时转发了网络平台具有代表性的批评意见。笔者在校庆日当天(27号)忙于他事,没能及时看到宣传片,待各大媒体纷纷将予头对准此事并定义为“抄袭”事件予以揭露时,笔者这才赶紧去找来《To My Light》看了一遍,除了切换很快的校园场景比如老校门、教室、光华楼航拍我还熟悉外,由于是英文解说,而且没有字幕,这部片子我竟然没有看懂。想想大家对此部片子的议论热情,笔者不甘心,便又重头打开看了一遍,发现除了听懂几个英文单词,知道这个2005年的校友现就职于高大上的上海商飞公司外,竟然还是没看懂开头和结尾类似星际穿越一类科幻片的飞行故事。然后便去看网友们的评议,并顺藤摸瓜找到东京大学的《Explorer》看了一遍,这才弄明白复旦那个我看不懂的英文宣传片大体在讲什么故事。

 

跟大多数感觉被打脸、深感失了颜面的校友不同,也跟大量网友及媒体人士对复旦宣传片涉嫌抄袭及拒不承认的声讨不同,我看完《To My Light》的第一感觉是,大学的官方宣传片制作成英文是固有惯例吗?复旦在校庆日这样隆重的日子里发布这个片子,作为在这里读了七年书的学生,我却基本看不懂这个片子想讲什么内容。而后笔者便向身边的师友询问了一下,惊奇地发现大家都没怎么看懂这个宣传片,比如一开始飞机的剧烈震动,以及女主角在教室桌子上睡醒的场景到底在串起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故事,几乎懵然不知。大家所知的内容,仅仅是事件发酵后媒体报道中对这个片子故事线的描述,而几乎没有一个人完全听懂片子的英文旁白。问题出来了,所谓大学宣传片,其本意是让别人了解这所大学而制作出来的介绍性视频,但这部宣传片却使得这所大学的很多在校师生都很难一下子看懂其内容,它想达到什么样的宣传效果呢?它又能达成想要的宣传效果吗?

 

很不幸,正如某些网友的刻薄评论所言,“这部宣传片使得复旦的宣传效果达到了峰值,真是一部好的宣传片”,这显然与校方及校庆工作组心中所期待的宣传效果背道而弛。那么,我们便要问了,校方在校庆日当天率先放出的这部官方宣传片,本来期待达到什么样的宣传效果呢?据媒体报道,官方口径对这部片子归纳出来了三组词汇:美丽科幻、人性叙事、硬朗大片,这么一组词汇放一起,乍一看,您不觉得这谈的是好菜坞电影大片吗?是的,校方这个宣传片,正如校方自己为它贴出的标签,就是为了追求高大上和国际范儿,而用校友们纷纷转发这个宣传片时附加的网络口语评论来说就是“屌炸天”,因为它让大部分英语不太好、又没那么习惯科幻原素及好菜坞叙事的校友根本看不懂。但时至今日,校方尽管已经重新上线了近十三分钟的中文宣传片,却并没有站出来明确说明先前的《To My Light》只是校庆宣传片的国际版,定位在国际交流、外事场合时的外宣作用,而非正式宣传片。复旦并非拍不出正常的校庆宣传片,比如笔者看了这最新上线的中文版片子,就觉得很不错,既有客观描述,又有众多校友的真情告白,但复旦还是在校庆日当天将一部很多人都看不懂的英文宣传片献给全世界的复旦校友,并默认其为最新版官方宣传片。在笔者眼中,探究校方这种心态本身,远较讨论宣传片是否涉嫌抄袭更有意义,因为它本质上不是抄袭惹来的祸。

 

这是抄袭惹的祸吗?

 

根据澎湃新闻昨天对话该片制作人滕育栋所揭示的制作缘起,以及微信公众号“Ubee”所发表的《被删除的“复旦形象片”当初是怎么上线的?》一文,我们可以知道,《To My Light》本身是受2014年1月6日中青报刊发《把危险试遍——中国第一支民用飞机试飞工程师团队揭秘》报道,以及新民晚报在2014年5月所作题为《上海女孩的试飞故事》的报道影响,决定将校友乐娅菲的事迹拍成片子献礼校庆。当然上海商飞的民航大飞机项目在承载上海乃至中国高端制造业期许中的标杆作用,以及国家领导人前次的专门到访,对确定这部片子的主题应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更关键的是,制片人滕育栋及制作团队鉴于东京大学拍过类似体裁的宣传片,更是有意识地参考了《Explorer》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而据上述微信号文章中一位“深度参与了这部‘形象片’的剧组人员小A”透露,在制作时就有人提出这个故事思路和东大形象片太过接近,是否要改一改,但滕育栋坚持己见,觉得这个故事的主线人物既然是复旦的真实人物,就不必在乎可能存在的相似。也就是说,《To My Light》这部片子的制作团队可能并不像大家所极力声讨的那样,是偷偷抄袭,冀希望于无人发现而蒙混过关,而只是过于自信故事剧本的真实性,忽略了可能引发的舆论置疑。这就好像A导演拍了一部某个体裁的电影,B导演突然发现自己学校的校友有一段很值得拍摄的故事,想将其拍为一段纪录片,尽管后来发现A已拍摄了故事情节大体相同的电影,但出于为自己学校拍好这纪录片的心态,还特意去学习了A的拍摄技法来更好地讲出这个校友故事。

 

依据常识,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敢于抱着侥幸心理去抄袭一部作品用来献礼校庆,更何况主创团队本身就是校友,而且是在一个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呢!网络舆论中对复旦官方拒不承认抄袭的态度大肆讨伐,并惊诧于复旦此次公关之失败,比如直接标明自己是复旦老对头的上海交大的教师魏武挥在文章中说“底气十足地说假话,万一被戳穿,怎么着也找不回补了……堂堂复旦,堂堂拥有国内顶尖的新闻学院的复旦,居然不懂这个道理,奇怪不?”在揭出了片子幕后制作内情后,上述疑问其实并不难理解了。我们可以合理揣测,官方之不承认抄袭,并非复旦不懂魏文中所说的简单的公关道理,而是这所谓的抄袭事件更像是主创团队的严重误判与错误认知,而非恶意抄袭。

 

盲目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那么我是不是在替滕育栋及其制作团队开脱责任呢?绝非如此。我觉得整起事件中,更值得探讨的是复旦官方对自己的定位。根据学校主页所推送的新闻,在校庆当天(27号)上午,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主题大会在光华楼隆重举行,很显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便是复旦校方当下的自我定位。由此,复旦官方会在110周年这么重要的日子里将一部英文的、无任何字幕、充满科幻元素的大片做为自己的官方形象片予以隆重公布,因为它拥抱的是世界,受众对象是听得懂英文的中、外人士,而可能的原因是,复旦想厕身的所有“世界一流大学”,它们发表的官方宣传片大体上都是英文的。笔者于七年前进入复旦,便熟听“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官方口号,而校方的诸多改革也都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忝为复旦一员,在我眼里,相比于其他中国著名学府,复旦的国际化程度即使不是最高也绝对名列前茅。经简单查询,学校有如下一段介绍:

 

目前,复旦的在校留学生规模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一。每年在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约在7000人次,来自120个国家或地区。其中,42%是学历生,约3000人,其余为各类进修生、交流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超过1000人,本科生超过1900人,占学生总数的14.8%。全校共有15个全英语授课硕士项目,如中国政治与外交、中国经济等;本科层面则有全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学校建立了适合海外学生修读的全外语课程体系,包括四大模块,每年开设的全外语本科课程超过180门次。

 

复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本科招生规模在全国的著名学府中都是比较小的。在学校主页显示,复旦本科生在校人数约1.4万人,除掉1900名学历留学生,其中普通本科生1.23万人,平均每届只有3000人。即使如此,按照复旦先前公布的未来发展规划,国内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仍将逐年下调,以用来容纳和吸收更多留学生。复旦在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共1.48万人,其中学历留学生超过1000人。综上,在校本、硕、博的中国学生总共大约只有2.6万人,而每年在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约在7000人(其中3000人是读学位的),也就是说复旦校园内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3.7。而考虑到复旦大力推进并支持中国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常年在校的中国学生远远少于2.6万人,这使得复旦校园内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比率远远高于1:3.7,而极可能接近了1:3,这将意味着每四个复旦学生中便有一人是留学生。复旦虽然自身定位为精英化教育,但中国那么大,高考生源那么多,同时考虑到复旦吸收来的国际学生极少是“世界一流大学”出身,那么,是否有必要将优质且极度稀缺的教育资源开放给那么多国际生源,这本身就是个需要探讨的教育公平问题,但因不在本文讨论之限,兹不赘述。

 

除了招生方面日趋国际化,复旦师资方面的国际化可能走得更远、更极端,而人文学科方面盲目“与国际接轨”的政策方向,除了大家常批评的铺张浪费、没将钱花在刀刃上这些显而易见的后果外,甚至部分戕害了学术生态本身。复旦前几年开始的人文学科振兴计划,使得复旦大学光华楼几乎成了全球著名学者必到的表演和观光场地,每天层出不穷的学术讲座中,相当比例都是从国外或境外请来的洋教授所开。除了直接从全球各个国家招聘外教来校任职,复旦近些年新招进的青年科研人员要求必须有海外留学背景,最好是获得欧美顶级学府的博士学位,即使是传统优势学科的文、史、哲及相关研究所也不能例外。而环顾复旦之外的其他重点大学,这一国际化倾向其实是潮流所趋,每个学校都趋之若骛,将其视为重要的办学目标。笔者囿于知识、闻见所限,不能对理、工、医科的国际化办学思路妄加评价,但以笔者所在的人文学科来看,这一国际化思路则饱受非议。文、史、哲等学科要求的深厚的传统人文积垫与洋博士学位往往不可得兼于一人,这使得,一方面,人文学科研究渐有不伦不类的洋泾浜倾向,有些更激烈的学者则径直将其总结为“海外汉学模式殖民中国学术”现象;而另一方面,即使复旦、北大、清华等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土鳖文科博士中的佼佼者,也因欠缺海外镀金经历而很难在好的高校内谋到教职,文科土鳖博士在中国大学招聘中处于弱势和被歧视状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倾向海归博士的人才招聘指导方针,便来自于复旦乃至全国所有重点大学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自我目标定位,中国大学这一普遍的“崇洋媚外”心态、盲目地向所谓世界一流标准看齐、与国际接轨(实际是向欧美接轨)的办学政策,曾在去年北京大学的“燕京学堂”项目中被舆论广泛讨论过。复旦此次校庆中出现了所谓“宣传片事故”,使得大家都在讥笑复旦校方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让全球校友蒙羞,不少批评文章都将矛头指向复旦乃至国内大学抄袭成风、学术风气不严谨,但笔者以为,这批评的箭头却射错了靶子,没有看到事情背后的实质。且不说此次的“宣传片事件”与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抄袭事件性质上有很大区别,况且我们也很难推论出说复旦及国内其他大学学术风气不严谨,所以连学校的宣传片都学会了抄袭,这个逻辑关系基本很难成立。媒体这两天对幕后制作过程的还原,也使得我们看出,《To My Light》并未存心偷偷抄袭而侥幸于不被发现,毋宁说,复旦官方对国际范儿的盲目追捧,才积成了如此大的网络民愤。

 

“宣传片事件”中真正该反思的是什么?

 

回到复旦校庆宣传片事件上,学校能够在撤下饱受争议的英文宣传片三小时后,便重新上线一部长达十几分钟的全新中文宣传片,说明了这部中文宣传片早就在拍摄计划内(合理揣测是已经提前拍摄完成),而非事故发生后才手忙脚乱重新制作一部。而根据上面已经引及的微信公众号“Ubee”文章透漏,校方确实准备了一中、一英两个宣传片。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官方敢于在5月27号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校庆日上只将英文版本作为全新的官方形象片向全球推广,而只有前者在舆论场上遭受了广泛非议后,才匆忙将这个早已准备好的中文版宣传片拿出来做为自己的形象宣传片。想必是那种觉得科幻大片似的英文形象片更能代表有着雄厚国际化野心的复旦,更能代表复旦的高大上方面的心态,才是酿成“宣传片事故”的根源。

 

就像某位网友针对此一针见血地评论道:“装逼遭雷批”,这可谓话糙理不糙。倘若复旦不是将科幻大片似的英文宣传片看得跟它这所扎根于中国黄土地中的大学气质更接近,它便不会在校庆日这样的日子高调地端出这盘惟一的、但后来又使它后悔莫及的菜;倘若复旦的《To My Light》片子是与国内的清华大学等而非与日本的东京大学宣传片情节雷同,则网友们今天的反应或许也不会是这般激烈、愤慨,这种结果下,可以预想更多的会是调侃和网络段子。问题的要害在于《To My Light》是与一所世界公认的著名大学宣传片雷同,国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际的层出不穷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山寨体验,就这样被一个大家既看不太懂、也听不太懂的所谓高大上的英文宣传片重新激活、点燃,于是众矢交加于这部片子和复旦这所著名学府,公众们借此发泄他们对各种恶劣的却自以为潮流的国际范儿现象的愤慨。比如早年大陆艺人刻意模仿的港台腔,比如明明是个中国的艺人,却偏要起个外国译名,来假装异域风情;又比如中国本土的很多服饰品牌往往都要注册个洋名字来冒充国外血统,而近些年媒体更是揭发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本土品牌到自贸区转一圈换个海关进出口批文来冒充洋品牌的怪现象。《围城》小说里辛辣地挖苦过购买莫须有的“克菜登大学”的假洋文凭这类现象,而如今现实中正不乏种种活例子。具体到中国当下的文化届和学术届,一方面大力喊着增强文化/学术自主性,另一方面仍继续着对欧美高校不加分辨的、亦步亦趋的模仿,复旦等所有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的大学,应该清楚地说明他们的“国际化”及“世界一流”,是否就是简单的复制欧美那几所名校?是否就是一味地拔高师生的英文水平要求?是否只有英文的学术成果才具有世界意义?在整个社会国学热和向传统文化复归的大背景下,这种政策的延续将是否导致,不能用英文讲授中国经学、唐宋诗词及《资治通鉴》的老师,将来便没有资格在复旦等全国一流学府任教?

 

综上,复旦在这个宣传片事故中所需要反思的,不是浅表意义上的所谓涉嫌抄袭与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问题,而是复旦官方一直自以为惟一正确道路的国际化办学思路。一部宣传片引起的争议随着时间流逝总会慢慢在舆论场中消弥,而像复旦一样的国内高校反思他们一味崇洋媚外的办学理念,则刚刚开始。复旦在110周年校庆上所栽的根头和所受的非议,既是特殊个例,又具有普泛性的教育意义,很多知名高校也正犯着同样的错误,只是它们幸运地还没擦燃那根引火上身的导火索。

 

【欢迎转发。恳望支持公益网站,转发请注明来源于儒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