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妮丽作者简介:龚妮丽,女,西历一九五一年生,贵州贵阳人。现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究员。兼职贵州省儒学研究会理事,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关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作者:龚妮丽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十八日辛亥
耶稣2015年6月5日
“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因毛泽东的教导,使它成为名言中的名言,指导着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破坏。如果不能辨别“糟粕”和“精华”,不搞破坏才怪呢!
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是的,你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精华,你认为无用的东西就是酒糟、豆渣,你以你的意志可以指导你家吃精华还是吃豆渣。但是如果你是个大大,也许你就可以按你认为有用的和无用的叫大家吃精华而不吃豆渣,或叫大家吃豆渣而不吃精华。
那个冤死的马先生写了一篇《不要秘诀的秘诀》,被当成典范。他写道:“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是的,他有胆量提出,只是在他取其精华和去其糟粕的时候,没有领会当时的有用与无用,被上头不仅用批判的眼光,还用批判的拳脚,将他打翻在地,一个历史学家就这样自杀身亡。
古代的读书人不如现在的读书人?!
现在的读书人动不动还在“取其精华,去其糟柏”,一是因为这个“名言”太深入人心了,二是现在的读书人太看重现实的“有用”与“无用”了。最可怀疑的是,当今的许多读书人连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没有读过,没有认真研究过,凭中小学时代教科书中的那些“教诲”,就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了,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最可怕的是张冠李戴地误读儒学,将“糟粕”栽赃到儒学的头上,振振有词地加以批判;也有的将“糟粕”涂抹到儒学身上,大行其事地借鉴。
真正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们,请不要轻易地“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先做小学生,学习、弄懂、诚敬、体认、修身,才有资格去讨论。
责任编辑:葛灿灿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