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生对刘清平教授毫无口德的看法: 其人不逐,师道何在?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06-09 20:39:41
标签:

 


复旦学生对刘清平教授毫无口德的看法:

其人不逐,师道何在?──浅评刘清平公然亵渎孔孟原儒事件

作者:弗已

来源:凯迪社区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廿三日丙辰

           耶稣2015年6月9日

 

 


初读刘清平教授之书是在大二,其文收录于《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关于“亲亲互隐”问题,因时移代隔,社会变迁,思维方式更替,当代社会大多无法理解儒家“亲亲互隐”的真谛,此番争鸣其必要性与急迫性自不必说。

 

而综观刘氏之文,其批儒的观点多大而空疏,粗粗浏览便能看出其在概念梳理、观点论证上存在很多漏洞,如把仁视作社会公德、孝视作私德,儒家强调“家庭私德对于社会公德不仅具有本根性,而且具有至上性”。故儒家重私德,对社会公德有瓦解作用云云。凡此诸种,皆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论。其次,刘氏在论述观点时片面筛选文献材料,多以迎合自己观点为基准,不惜以破坏儒家经典的完整性为代价来妄下断言,图新言,务怪论,可见该人不仅缺乏对古代文献功底,更缺乏为学真诚、虔敬之心。

 

在微博中,刘氏口口声声儒生如何如何,似乎把儒生视作一小撮顽固派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的小团体。因而,刘氏认为,儒生群起而攻之都是因其戳到儒生的要害。此真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真儒、大儒向来不是挥舞大刀砍伐异己的独裁者。反思儒家的问题,其局限性何在,是以儒家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儒者终生的志业。儒家培养的不是亦步亦趋,将经典奉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奴才,而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具有判断力与非凡器识的真君子。儒家之道是在信与疑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儒生对儒家的信不是迷信,不是盲从,而是心悦诚服。此心悦诚服之信坚如磐石,远胜诱之以利,故能造次颠沛必于是。倘若儒家得靠戕害异端作为唯一筹码来捍卫自身的正当性,逼得意见不一者道路以目,悬石沉湖,那么儒家早该堙没于历史的洪流中,绝无可能绵延吾国几千年而不息!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也。切磋琢磨自古以来便为喜闻乐见之事。倘若刘氏怀着赤诚之心对原儒的义理进行论辩,斟酌义理、事理,修辞立其诚,共同思考儒家的出路与未来,吾国哲学的出路与未来,又怎么惊起如此大骇浪?网络向来不是求真问道之所。在这无需对言论负责的语境中,诸意见的矛盾、摩擦极易沦为升华,最终演变为彼此间情绪的发泄,以致于矛盾再度激化,你来我往,谩骂攻讦,而非诉诸理性,冷静地裁夺事理。更有甚者,诸多轻佻之言论皆印证了当下一切皆可沦为炒作娱乐、沽名钓誉的工具与噱头,在唇舌之机巧、求名之利心之上不复有任何神圣严肃、供人景仰之至高存在。

 

不少网友挥舞着价值多元、言论自由的旗帜为刘氏辩护。然而,“自由”是在何种意义上而言?我们需要怎样的自由主义?自由是否等同于“由自”,即不受任何约束,为所欲为?

常识中,人将自己的欲求与偏好毫无阻碍实现即为自由。按照此种思路,自我只会是欲求忠贞不二的执行者,而绝不会是约束力的来源。人者,群也。若约束力无论于己还是于人都不再有任何正当性,那么国将不国,文明安在?

 

“道并行而不悖”、“和而不同”等原则早已被吾国古人所重视。“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古人亦反对以单一性对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行割裁。然而,“并行而不被”的包容共生并非是毫无底线、漫无边际的纵容,否则难免演变为价值无政府主义。无是非,亦无对错。而对一切言论与行径的宽容势必导致秩序与道义的沦丧。

 

近年来,人们对言论自由的强调一波高过一波。然而,公众对言论负责的重视程度则远不及此热潮。笔者并未否定言论自由的必要与重要。人类对言论自由的追求贯穿于人类社会的终始。早在《圣经·旧约》的《阿摩司书》中就有禁止言论自由必遭天谴的记述。在1879年12月15日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已规定,国会不得指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信教自由;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宣示:“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特有主张而不受干涉,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1966年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对以上规定也再次予以重申,此外区域性人权公约也广泛承认言论自由。

 

笔者在此仅想表明,树立了言论自由的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若社会对言论自由带来的一切效应盲目乐观,自诩为凭此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此自由隐藏的便是无穷的灾难。因而,我们必须对言论自由的局限及可能导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以辨证的眼光来对待并找出合适的解决对策,防患于未然,遏恶于将然。

 

言论负责与言论真诚应是言论自由的前提。然而,当下过度提昌言论自由,而遗忘了“自由”并不同于“由自”。网络推崇的不是谁更讲道理,而是谁更有“勇气”撕破脸皮。“骂得响”、“骂得爽”似乎成了衡量“真君子”的唯一标准。无怪乎刘氏一语既出,千万人云行影从,拍案叫好。

 

刘氏乃颇负盛名的公众人物,其不经意间的言论会在网络上造成很大影响。因而,其人更应对一己之言论慎之又慎。通常情况下,诸网友仅是消极的传播者和被塑造者。大众并非立足于自己的立场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而是在业已存在的公众人物的观点中选择自身的立场。若公众人物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对某一问题妄加评点。此种不客观不公正的评论只会对网友造成更大的误解。因此,公众人物更应对一己言论慎之又慎。若只有言论自由,而摒弃了发言者对言论的负责,惟一的结果只能是误导大众、压制真相、模糊事实。

 

有网友认为,刘氏之言行仅关乎人品,与学术无涉,罪不至被逐出高校教授之列,故驱逐令责之太过。首先,对刘氏的学术能力我在该文首段已有评价。其次,学术与人品的分离,仅看学术,不看人品是当下评判老师的主要倾向。也许这为当下社会的主流看法,但并不等同此倾向有一张规避反思的免死金牌。把学术与人品分离恰恰是社会思想病态的标志。当下的学术圈中,哪怕是人文学科,学者也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应与冰冷的“历史材料”划清界限。为学就是主体性的人以逻辑去肢解作为客体的“材料”,建构理论的过程,无需生命的投入及情感的交融。遵循学术规范成了对学者的唯一要求。至于人品与德行完全未归在对学者的考量范围之内。

 

如此机械的知识主义立场对人进行切裂与割裁,视人生命的完整性何在?难道存在课堂上的师者与课下的师者?师者只负责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至于谁来负责学生的人格培养,天知道?!这般倾向只会加剧当下学术工业培育埋首故纸堆,对天下苍生的冷暖无甚关怀的学究。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出现高校导师对女学生进行侵犯的案例,与学术无涉人品的倾向有极大关联。

 

单从这一点来看,当下人没有资格菲薄原儒的精神境界。古今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原儒认为,为学与为德是统一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之学很大程度上是德行的培养。德性之知向来先于见闻之知。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学者应是社会的良心与慧眼,为社会摆正航向,举直错诸枉。为人处事,一言一行,知识分子应反求诸己,严于律己,应其不仅代表着个人,更象征着道统。而刘氏身为名校教授,其所操持的话语尽戏谑无赖之能事,无异于街头瘪三,已远超常人之想像,市井民众恐怕都羞于启齿,更何况堂堂名校之师者?刘氏污言秽语,正如乱世鸱鸮,惑人视听,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如此之人竟能立足于堂堂复旦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让我不禁叩问,师道何在?!百年名校之威严,择师取向何在?

 

刘氏连为学所为何事,为人所为何事都不甚明了,凭何据一尺教席?难道因其骂倒一切的“勇气”,或是菲薄古人的盲目自大?更有甚者,其人竟下一狂言,自诩“其纪念碑是像李贽、黄宗羲、戴震、谭嗣同、熊十力那样”。如果真如同此,那么吾国吾民族的未来恐怕真如长夜般永无光明!

 

对孔子的非毁并非始于五四,也非始于刘氏,而是古已有之。《论语》有言:“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青天朗日,怎可为浮云所蔽?“尔曹身与名具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孔孟与天地同其大、与日月同其光。清浊自现,不假人言。因而,笔者之患并不在此,而在于刘氏言语轻薄,亵渎原儒,从其嬉笑怒骂的态度不难看出师道沦丧之惨况,若不严肃待之,恐开后学言论轻佻之风气,加剧败坏师德之恶俗,故特以此文警之。望校方与诸同学明鉴!

 

(作者是复旦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

 

【刘清平微博摘引】

 

//@刘清平微博:你那么粗,孔二他妈受得了么?或者狗受得了?你可真是最时髦的手机niubia…[挖鼻屎]

//@刘清平微博:你知道不?孔二就很接近被狗日出来的程度,要不司马迁怎么说他是野合的产物尼…你这么崇拜孔二,该不是与他一个模样吧? 

//@刘清平微博:呵呵,鉴于儒生们继续如此言说,鄙人再次表态,孔二是接近于狗日的野合产品,孟三是接近于禽兽的下三滥,并烦请各位儒生广为转发,扩大影响,有劳诸位,先谢过啦。”

 

原文链接: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0955860


责任编辑:汝佳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