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作者简介:“微言”是儒家网特设的一个栏目,主要搜集整理发布儒家学者和儒门同仁发在微博、微信上的信息。 |
复旦学生驱逐刘清平(五)(2015-6-10)
整理者:冷长安
来源:儒家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廿四日丁巳
耶稣2015年6月10日
#儒家每日快评#
@儒家网 :
【复旦学生对刘清平教授毫无口德的看法:其人不逐,师道何在?】孔孟与天地同其大、与日月同其光。刘氏言语轻薄,亵渎原儒,从其嬉笑怒骂的态度不难看出师道沦丧之惨况,若不严肃待之,恐开后学言论轻佻之风气,加剧败坏师德之恶俗,故特以此文警之。望校方与诸同学明鉴!
杜吹剑(@儒生任重):
【复旦学生对刘清平教授毫无口德的看法:其人不逐,师道何在?】作者指出,言论负责与言论真诚应是言论自由的前提。然而,当下过度提昌言论自由,而遗忘了“自由”并不同于“由自”。网络推崇的不是谁更讲道理,而是谁更有“勇气”撕破脸皮。“骂得响”、“骂得爽”似乎成了衡量“真君子”的唯一标准。无怪乎刘氏一语既出,千万人云行影从,拍案叫好。——完全赞成!
@何光顺:
【评“复旦学生驱逐刘清平”】网友发起反对复旦刘清平污言秽语的运动,我未参与,有三个原因:一是我不想参与反对个人的行动,个人是非很麻烦;二是刘的污言秽语辱没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学校,其行为可耻,批评其可耻行为即可,如发起反对他的运动反遂了他炒作名声的心愿;三是其违反师德行为,其学校当予以处分,这影响的是其学校了。
@何光顺:
【评“复旦学生驱逐刘清平”】任何观点都可以讨论,任何思想都可以争鸣,但切忌以辱骂来表达观点,切忌以肮脏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不同凡响,当下有些学者或教授为搏出位竟以辱骂不会开口的先圣先贤来收获眼球,圣贤名声不朽,而此类行为却徒然污人眼目。天下滔滔,教化实难,我们先自为君子,不以暴制暴,当成为我们对话的原则。
任士见(@任士见1982):
【评《澎湃新闻:高校教师不能批孔孟吗:驱逐复旦教授刘清平缘何而起?》】此文作者对法治的理解非常浅薄。“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为人师表;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刘教授涉嫌不履行为人师表的义务及品行不良这两条。
任士见(@任士见1982):
【评《澎湃新闻:高校教师不能批孔孟吗:驱逐复旦教授刘清平缘何而起?》】是否驱逐,学校可依法办事,或留任,或开除,或给以处分等等都要依法可依。学生虽无实际的驱逐权,但是学校若对学生的意见毫不理会,也不作为,我认为那也是学校的失职。况且此事已经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影响。
王瑞昌(@米灣卮譚):
【评“复旦学生驱逐刘清平”】刘氏之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似乎也简单:思想自由与道德问题。思想应该自由,道德应该“不自由”。公权力有一定护持“善良风俗”、维持“名教”、“礼教”之职能。长期以来我们混用“思想道德”,把思想与道德的界限模糊了。刘是道德问题,非言论自由问题。关于言论自由哪个文献讲得最系统?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
【刘清平】或说:“刘清平事件简直就是学术界的徐纯合案翻版。先激怒你,你一还手,他立马开枪。剪过的视频不会告诉你徐纯合为啥动手。”这个比喻很不恰当。即使有儒生侮辱刘氏,刘氏也不能迁怒孔孟,不能肆意狂吠。老师要特别自尊尊人,尊重圣贤。老师之怒和领导之怒都要发之有道,不能乱发。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
【刘清平】儒家强调尊师重道和师道尊严,师尊严是因为道尊严,如果老师无道或悖道,丧失为师资格,学生可以驱逐之。黄宗羲提议,郡县学官(教官)由郡县公议,请名儒主持。“其人稍有干于清议,则诸生得共起而易之,曰:是不可以为吾师也。”(《明夷待访录-学校篇》)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
【刘清平】刘清平认为,仁义和忠孝“一旦出现冲突,儒家就会为了维护具有本根至上意义的忠孝规范,否定处于依附从属地位的仁义观念”云,纯属臆断。仁义是儒家第一原则,仁又是第一之第一,五常道、三达德皆以仁为首。孝作为仁的基础性表现,故特别重要,不孝则仁德无根。忠亦不能僭居孝之前。
余东海(@余东海化身):
【刘清平】或说刘清平:“他不该迁骂孔孟,可因此让一个人失去工作,开除公职,就太过分了。”又说“他学术浅短,批了一辈子儒,都没弄清楚儒是什么?提倡了一辈子仁,都不知道仁是什么?”其实后一段话就是必须开除刘清平教职的理由。这样的人从事教育,误人子弟,误人慧命,误导社会,贻害无穷。
@齐义虎:
【刘清平】驱逐他的道理很简单,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教师都是道德要求最高的职业,刘清平的言论证明他的道德水平不够格,不配为人师表。
@吴钩 :
【刘清平事件】一觉醒来,发现刘清平事件已发酵成自由主义与儒门的斗争了。事情这么发展,想来应该有一部分儒家与一部分自由派在推动。有些儒家想借“驱逐刘清平”来确立不容侮辱、挑衅的威信,而自由派则飙苦情戏,突出受迫害的形象。其实这事儿很简单,就是一名大学教授在网络上说那些话,是否得体,是否合他身份。
#荀子#
@杨万江
【评“梁涛《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此文可谓荀学研究一进步,尤其是把荀子之“伪”理解为心之思虑所为这一点上。但文章论说方向仍然没有超出孟学进路。试图从人心的思虑来为善提供基础。其实,荀子仍然是把善同样视为基于趋利(性恶)的结果,只不过这中间有对人是否有利的心之思虑和选择而已。此外,该文仍不明白荀子礼法到底如何确立的。
@杨万江
【评“梁涛《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荀子语境中的善恶,都只是相对于人的目的来说。基于趋利之性的逐利行为可能对别人是恶,但是一旦天下大乱或别人对自己行恶,这反过来对自己不利。这样就出现思虑选择,要克制自己,尊守礼义,而产生作为“伪”之善。这都只是基于趋利这一“性恶”说。这一点,在当今的经济学上已经有非常丰富的发展。
@杨万江
【评“梁涛《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至于梁涛提出圣人又是根据什么来建立礼义,这恐怕就要从笔者所讨论过的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而“不与天争职”所厘定的正义标准来解释了。后者乃是本人荀学研究的一个关键申论。
#其他精彩微博#
姚中秋(@秋风论道):
【法学】百年来的中国法学就是法抄学,抄东、抄西,抄南,抄北,所谓立法机构就是抄法机构,中国文明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之所以还保有一点生机,仅仅因为,底层民众经常不理睬这些法律,按照天理、习俗做事情。
@吴钩 :
【看历史】以前的衙门,大门口通常都立一块石碑,上书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叫戒石铭。翻译过来,就是警告官员:你不可以「吃人民的饭,砸人民的锅」。显然以前的官员承认:是民养活了官,是官吃了民的饭。而不是反过来。据说凡新官上任,都要拜读这碑文,有点象就职宣誓。
责任编辑:梁金瑞
【上一篇】【缘一】我们关注的是师德,不是反儒
【下一篇】【陈明】我为什么要办原道书院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