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孔子,又回来了
2010年01月26日
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始终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无不对其顶礼膜拜,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直到20世纪才有变化。五四运动的重要口号就是“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运动又让孔子成了靶子。
在建国初,大多数地区的孔庙已经丧失了作为祭祀或纪念孔子的功能。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一些本已经残破的孔庙建筑再次遭到了破坏或改建为他用。
直到文革之后,国内关于孔子的影视叙述,也仅有十几年前一部电视剧《孔子》。在近几年国学热和孔子复兴的大背景下,接下来将有一批全新阐释孔子的影视作品陆续问世,电影《孔子》打了头炮。
如电影的结尾,布衣褴褛,苍老的孔子在鲁国门口老泪纵横,感慨言道:我又回来了……
电影《孔子》诞生记
无疑,它将是一部政治过硬、史观正确、非戏说,同时要对票房负责的商业性的电影。我们能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期待?正如文化学者张颐武说的,在这么多公约数的集合之后,能做到“不坏”就不容易了
把孔子搬上荧幕,让无数人操碎了心。
“谁让孔子是个谁都知道的圣人呢”,电影《孔子》的总策划及投资方——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于品海跟记者感叹。
仅是电影立项,电影局就请了专家组座谈了六轮。这还不包括剧组自行找专家为剧本会诊把脉。据出品方说,但凡能在网上找到的相关学者和机构,没有没覆盖到的。
对于孔子的后人,剧组也不敢怠慢。2009年3月,孔子诞辰2560周年。剧组主创齐聚曲阜祭孔,并拜会了来自海内外的孔家后人的五路人马。
在中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有聘请顾问的传统,这在这部电影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更不要说,来自方方面面的领导和首长,基于不同判断的各种指示。
于品海说,领导很多指示,“要拍好,要拍出思想家的境界”,但也有领导说,“只能说孔子是个教育家,因为思想家会表现思想,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的治国思想。”
还有许多禁区,一听说“孔子会武功,又要见南子”引起了负面消息,上面电话就来了。这些令于品海和他的同事们心理压力很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孔子,你说应该,我说应该,就会有第三个人说不应该。”
每一方的声音都不能忽视。电影《孔子》的创作,几乎变成了一次事先张扬的公共事件。
电影1月22日上映,上映前一周,剧组主创除了全国跑首映,更多地要陪领导和首长看片吃饭,请专家学者座谈听观后感。编剧陈汗每天要接听历史学者打来的各种质疑电话,使得他不得不列一份清单,为电影剧情一一找到历史出处。
国内关于孔子的影视叙述,仅有十几年前一部电视剧《孔子》,但其论语式的逐条解读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观赏习惯。在国学热和孔子复兴的大背景下,全新阐释孔子的影视作品将会陆续问世,电影《孔子》打了头炮。
无疑,它将是一部政治过硬、史观正确、非戏说,同时要对票房负责的商业性的电影。
我们能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期待?正如文化学者张颐武说的,在这么多公约数的集合之后,能做到“不坏”就不容易了。
香港编剧,“会讲故事”
香港编剧陈汗是在《赤壁》之后,才在国内影视界小有名声的。此前,他在香港做了十几年编剧,还凭电影《飞跃黄昏》获得过金像奖最佳编剧。但是他既不擅长写搞笑剧本,更写不好黑社会,偏偏爱写一些跟历史有关的文艺电影,这让他在香港电影界混迹多年,还是出不了头。
随着香港电影北上,吴宇森为代表的香港导演从好莱坞回归内地,内地商业电影兴起,需要具有商业片经验的编剧,陈汗于是在内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种投资过亿的宏大历史题材电影,导演往往喜欢搞编剧俱乐部。吴宇森的《赤壁》,聚齐了中国最优秀的编剧,如芦苇、邹静之、王蕙玲,每个人都写出了一个完整的版本,但依然不合吴宇森的心意。最后,吴宇森找到了陈汗,干脆和其他的编剧一起,又重新写了一个本子。
到了《孔子》,陈汗进组时,剧本已经成形。找陈汗的理由是,监制崔宝珠,策划过电影《卧虎藏龙》、香港资深商业电影监制,怎么都觉得剧本还不够理想——光有深度不行,她希望陈汗把故事讲得更好看一些。
电影《孔子》的故事从孔子51岁成为鲁国中都宰开始,那时鲁国政体复杂,需要在开头就讲清楚孔子身处的政治环境。
虽然孔子身边徒弟众多,陈汗还是大胆虚构了一个殉葬小奴漆思弓,从孔子收留他,引发了与鲁国三桓之一季孙斯的矛盾开场,既交代了人物关系,也让观众看出了孔子的人性。
不过这种虚构的情节在电影中占的比重太小了,电影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遵照史实来描写的,不仅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孔子说的每句话也是有记载的,就连孔子说每句话的表情,也参考了专家学者的意见。
陈汗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在历史的核实和比对中,因为他总要面对一轮又一轮的专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们这些无知的香港编剧,怎么会比我们专家更懂?
但是专家也并非总是完美,在《赤壁》里,蹴鞠的场景就与历史有出入,这曾让吴宇森在片场大发雷霆。
“子见南子”这段戏,算是剧组与专家几番论战之后得以保留的部分。“子见南子”在历史上有记载,有人说孔子被引诱了,有人说孔子当场斥责了南子,但究竟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谁也说不清。
电影《孔子》的出品人刘荣认为,南子是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他在政治抱负上有季孙斯与他对话,在学术理想上有弟子颜回与他对话,南子作为一个年轻的异性,与他对话,有何不妥?
陈汗相对坦诚,他说,电影的下半段主要描写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类似散文诗的结构,会比以战争戏为主的上半段沉闷许多,习惯了看好莱坞式结构的观众,在此时肯定需要一些令人兴奋的东西。而对于南子怎么处理,也有着许多学问。可以处理得很俗也可以很雅。一个被家国抛弃又不得志的男人,在天下第一美女的面前,可以抗拒住诱惑,以互相叩拜来收尾,这是怎样一种意境。南子其实是孔子的心灵知己,这么处理,既得体,又丰满了孔子的人性。这比结尾让孔子和季孙斯决斗要戏剧性得多。
然而,1月18日,电影《孔子》剧组组织了座谈会,与会的十余名孔子研究专家对电影中的这一段戏,依然普遍表示无法容忍,更有专家怒斥丑化了孔子。
在“子见南子”这段公案上,陈汗用了一个很内地化的形容,他说他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胡玫式“孔子”
当得知电影《孔子》的导演是胡玫时,文化学者张颐武放心多了。他看过胡玫导演的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乔家大院》,知道由她来做这个事,不但不会砸,还能做出自己的一些味道。
许多学者忧虑片子会往戏说的路子上走,那会彻底毁了孔子。张颐武反而觉得如果片子说教太多,不足以吸引人,那才是失败。
“文化交流里,不能说你觉得好的东西就原样端给人家,必须要包装,嫁接人家喜欢的点。这样才能提高传播率。”张颐武说。
胡玫见到记者,一上来就说,孔子被定为成思想家和教育家,可这两个都是最不好表现的。思想家老想,教育家老说,都是电影最忌讳的,没动作又说教,这是这个电影最大的难题,要克服这个,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展现电影戏剧性上。
而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生其实并无太多戏剧性,就像苏格拉底,很少有人涉及这个题材,就是难在这里。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周游列国,主要是孔子在游说各国君王。如果要把这些拍到电影里,每到一个国家,它的政体,国体,君王臣相,政治阴谋都很不同,如果要一一表现出来,那要拿出《阿凡达》的制作费才能做到。
电影《孔子》的出品人刘荣向记者透露,片子最早的剧本,故事是从孔子母亲去世、少年孔子讲起的,在电影中有三个段落,分别讲述少年,中年,老年的孔子。这是一个传记电影中比较习惯的叙述结构,但对电影语言的处理和演员都具有挑战性。就连周润发都对这种从小演到老的结构很抗拒,据说后来剧本改为从51岁演起,也是他决定接这个角色最重要的原因。
几乎到了第16稿,曾经写过《汉武大帝》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颠覆性地将结构全改了。
从孔子的一生中攫取了他最戏剧性的一个点,从51岁到53岁,从成为鲁国的中都宰的大展宏图,到政治抱负破灭,转而去周游列国,这是他最跌宕的一段时期。
围绕这段经历,就可以把历史上记载的仅有的几次孔子参与过的战役,如“堕三都、夹谷会盟、齐鲁大战、武子台平叛”呈现出来。海外市场影片的名字索性被改成了《孔子之决战春秋》,主打史诗战争路线。这样大场面既符合电影工业的要求,对孔子的气质也有烘托,显得庄重和庄严,凸显大历史视野和命运。
电影《孔子》出品人刘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我们取了个巧,走了个捷径,把孔子回归到一个人。既然他是一个人,他会说不在其位不谋其职,其实这就是向鲁定公要官,那时他是有世俗的理想的。后来他周游列国,依然未放弃他对仕途的理想,依然在游说国君。但是到了鲁国人请他回去后,他就开始说不要拿政事来求我。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梦想接二连三破灭以后,回归到了自己心灵的深处。这更多是一个个人的成长和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
“这也是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很难表现的题材,能找到与现代人更多贴近的东西”。我们在拍片之初,就已经确定好了方向。我们期望能表现出他的七情六欲,与弟子、家人,更多从个人角度出发的。
而胡玫对于电影中孔子的塑造,比较在意的一点是,“除了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们这次刻意的一个突破性的考虑,因为他是入世者,不管他后来怎么样,周游列国,还是要把他的政治理念,游说给各个国君,让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我们想在电影里贯穿人的精神和爱的精神。”
剧本最终改了33稿。胡玫也出现在了编剧的名单上,她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剧本的最终定稿由她完成,这依然是一部胡玫式的作品。
电影的结尾,布衣褴褛,苍老的孔子在鲁国门口老泪纵横,言道:我又回来了。这对于胡玫来说,一语双关。她告诉记者,她其实想说的是,自己的那代人对孔子的理解来自砸烂一切的文革,而现在讲究和谐社会,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回归?
初释孔子
两年半前,当胡玫找到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于品海,问要不要拍孔子时,于品海爽快地答应了。后来他才发现这个题材行内很多人都不敢接,一说到电影《孔子》,第一句话就说,怎么拍呀?第二句话说,谁看呀?
于品海是个商界传奇人物,百度百科这么介绍他:香港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擅长连环收购。
2004年,大地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经投资过一部不太知名的文艺片《电影往事》,这次的电影《孔子》投资1.5个亿,是他们投资数额最高的一次。
于品海告诉记者投资《孔子》的理由:“我们一直不太希望电影的种类太单一,太娱乐性,过去几年电影的势力重新起来,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有这样的变化,但这个变化还不够大,跟着接下来这样的变化会更大。如果能做到体现时代变化的影片,我觉得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这部挑战很大,对我们的要求也很高,但我们还是想扮演这个角色。”
而从目前电影点映的效果来看,于品海似乎相当满意。
作为第一个尝试从影视上去诠释孔子的人,于品海这两年,在电影、历史、学术之间来来回回,很多事情都是摸索着前进。电影《孔子》数次险些夭折,仅在由周润发演孔子这一关就差点过不去。
当剧组发布了由周润发演孔子的消息后,负面新闻排山倒海一般地涌来。在电影局那边数次被否,理由是怎么会让一个演过黑社会的人来演孔子。
于品海却坚持用他,他感觉只有发哥能演出那种神态和眼神。与周润发是在开镜前几天才签好和约。而等公布了剧照,对发哥不满的声音甚器尘上,但片花出来,赞美的声音就向上走了。到片子出来,专家学者们似乎又公认发哥的演技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
于品海想明白了一点,在开机的时候,他告诉剧组,如果这部片子让年轻人反感,让谁都看不懂,那我们就糟糕了。他不预备做任何历史上的诠释,更没有学术的诠释。如果能让更多人能认识孔子、喜欢孔子,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张颐武说,如果给这部电影一个评价,那就是人们需要一个筏子去到岸边发现新大陆,电影《孔子》或许就是这个筏子,最终引向精深的论语和儒家思想。本刊记者/孙冉
中国新闻周刊:孔子回归年表
文/王楠
如今,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热词,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以推广孔子思想为主题的活动,似乎都在指向一个事实。从文革时的被放逐被打倒到重新被寻找被推崇,孔子已经悄悄踏上了一条清晰的被回归之旅。
几千年来,儒家在中国思想、文化乃至各个方面的统治地位绝少被撼动。作为儒家创始者的孔子的地位也日益抬升,自唐开元二十七年被追谥为“文宣王”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谥为“至圣文宣王”;元大德十年加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称“至圣先师”;清顺治二年,定文庙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此种情况直至近代才有变化。五四运动的重要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运动又让孔子成了靶子。
“1976年开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儒学虽然包含封建性的因素,但也有民主性的精华。社会逐渐恢复理性,重新评价研究孔子和儒学,进入非情绪化的时期。人们开始不批孔了,但也不尊孔,只是研究孔子。”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牟钟鉴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979年,国家重新修复孔子墓,文管会在村社员家里找到了上百块寻找孔子墓上的石碑的碎块,把这些石块对在一起,精心修复好。
80年代学界开始重新评价研究孔子,如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庞朴的《中庸评议》等皆能够公允、客观并深入研究孔子、儒学,而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牟钟鉴教授的老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里明确提出来“仇必和而解“,主张和为贵。
1984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国家支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中国孔子基金会,邓颖超推荐谷牧任名誉会长,匡亚明任会长。
稍后还创办了日后影响颇大的《孔子研究》杂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在《孔子研究》发刊词中写道:“不应该打倒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
90年代中期,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谷牧任会长。与此同时,曲阜地方政府和民间合办的祭孔也开始浮出水面。
1999年,江泽民接见中国孔子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孔子诞辰二千五百四十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儒教网创办人王达三认为,这是一个官方释放出的中国回归孔子的信号。
全民“国学热”是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的事,易中天和于丹从《百家讲坛》的横空出世,迅速推动了国学热尤其是孔子热由慢热向高烧的演进。
“平民化国学”让大众不再视经典为艰涩高深的精英之学,人人可读《论语》,人人可解《论语》。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国学研究专家傅佩荣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大陆经过传统文化的断层,当下恢复传统的第一步就是要让百姓对传统文化对孔子感兴趣,于丹做的就是第一步工作。”
于丹的成功,使得在一个时期,各种通俗国学读物摆在了书店最显眼位置上,学者走上百家讲坛开讲,各地方电视亦纷纷效仿,各地国学班、私塾班、诵经班如雨后春笋,由此进而引发祭孔热、孔诞热、汉服热、祭祖热、古礼热、传统节日热、文化遗产热。
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其他高校,如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群起效仿。另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30多所高校树立起了孔子雕像。中华标志城在争议声中悍然动工。
事实上,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等治国理念,即使不能说直接来自孔子和儒家,至少可以说深受孔子和儒家文化影响。
不但国内如此,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目前已有200多所,虽然孔子学院以教授汉语为主,和孔子儒学并无多大关系,但打着孔子这张中国文化标志牌,足见孔子的地位今非昔比。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诵读《论语》经典更是引爆世界范围内的孔子热潮。美国国会众议院甚至于去年通过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专项决议案。
“孔子是最好的外交名片。我们讲其他的外国人听不懂,但是讲孔子他们就感兴趣。比如胡主席在耶鲁、温总理在哈佛的演讲,就大段讲中华文明,实际上讲的就是儒家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不仅会加强人们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会强化人们与他者的身份辨异和与自我族群的身份认同。而这种辨异和认同,往往是通过传统文化来实现的。”王达三这样分析孔子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