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作者简介:肖群忠,男,西元一九六〇年生,陕西彬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孝与中国文化》《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中国民众传统人生智慧》《君德论--[贞观政要]研究》《中国孝文化研究》《道德与人性》《伦理与传统》。 |
德以亲邻睦邻
作者:肖群忠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五月初四日丙寅
耶稣2015年6月19日
邻里关系是人们以地缘居住关系而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传统农业社会,作为农业定居民族的乡土中国人,特别重视地缘居住关系的邻里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就表达了民众的这种价值取向。因为即使是亲戚,如果住得相距较远,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时,也不能及时满足需要,因为远水不解近渴。“至于邻里乡党,虽比宗族为疏,然其有无相资、缓急相倚、患难相救、疾病相扶,情义所关,亦为甚重。”(袁采《袁氏世范》卷3《睦邻里以防不虞》)“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在血缘宗法社会,血缘亲情关系与婚姻关系即家庭的价值是民众重视的首要价值。有时候,血缘和地缘也有可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有聚族而居的传统,至今我们还会看到许多农村是以家族姓氏来命名的,如刘家湾、马家坡、陈杨村、高家庄等。尽管如此,邻里关系是以地缘居住关系较近相连而形成的,因为近邻也可能是没有亲戚关系的。邻里关系的文化精神则是天下一家、视邻若亲。
人们为什么如此重视邻里关系呢?因为它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之需,而且守望相助,危难时还可以互相保卫,这是客观的实际利益需要,也受到了基层政治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搞好邻里关系,不仅基于互利互助的实用功能,而且邻里和睦,会让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继而才会有精神家园之感。良好的邻里关系还使人体验到了我们同住在一起的亲近感所产生的人生意义感和幸福感。乡土中国的农村社区,一个村落的熟人社会,开放的平房建筑,亲近自然的公共交往空间等,也为邻居关系的交往提供了较好的交往环境。
当然,要处理好人与人的交往,主要还是要靠道德。正是因为重视邻里关系,因此,古人都对邻居有一种亲仁善邻的态度。亲近,要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近邻,主动交往,互相帮助,仁者爱人,如果每个人对邻居都抱持一种亲近仁爱的积极态度,肯定能处理好邻里关系。小时候,记得我们院住三家人,到了大年三十晚上都收拾好了时,大人总派我将家里做的好吃的东西给邻居送去一些。有时做饭没某种调料时,父母会让我赶快去邻居家借一些用,这与《论语》中记载的借醋的相关记载一模一样。巷子里如果哪家有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大家都会去主动帮忙,这种邻里相助的关系,使人怀念那种温馨而美好的岁月和邻如亲人的幸福生活。
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仁义,这就是为什么“仁义道德”连用的原因,道德只是一个概念,其实质是仁义。如果说“仁者爱人”是一种积极的情感的话,那么“义”则是一种理性、责任和公义。把仁爱之心推广开来,自然可以亲仁善邻,但居住在一起,难免也会产生一些矛盾,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那么,一旦邻里关系之间出现利益冲突与矛盾时,如何对待处理呢?这就要求双方要循义礼让,这样才会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否则就会冲突不断。在这方面,历史上有名的“六尺巷”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道理。清代张英,安徽桐城人,身居相位,老家宅院与吴家为邻,吴家盖房想占两家之间空地,家人致书要其干预,张英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吴家也退让三尺,形成“六尺巷”,成为让德美谈。
社会学对社会发展趋势有这样的预测:随着现代化,人们的血缘关系会逐步淡化,地缘关系的空间距离会越来越大,业缘关系会更加强化。这似乎也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某些现实。对于上班族来说,一天8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是在单位里,回到住处时已经累得不可能再有时间精力与邻居交往了。但对老少人群来说,邻居交往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另外,城市与农村社区,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和特点也不尽相同,这一切都给现代邻里关系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挑战。但无论如何,对于人的生存与生活来说,地缘居住关系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连西方文化也非常强调公民对自己社区的责任与参与意识。人如何才能有更加幸福美好的“诗意地栖居”,这确实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在建设新邻里、树立新世风的过程中,发扬借鉴乡土中国善于用道德来亲邻睦邻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葛灿灿
【上一篇】 【儒家微博每日精选】拐卖儿童,应当判死刑?!(2015-6-18)
【下一篇】【慕朵生】重新学过端午节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