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古典书院的生命存在:2015年夏季学期期末致辞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06-27 22:44:40
标签:
柯小刚

作者简介:柯小刚,男,西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号无竟寓,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创建道里书院、同济复兴古典书院,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思想的起兴》《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心术与笔法: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生命的默化:当代社会的古典教育》等,编有《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等,译有《黑格尔:之前与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

  

 

 

古典书院的生命存在:2015年夏季学期期末致辞

作者:柯小刚(无竟寓)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五月十一日癸酉

           耶稣2015年6月26日

 

 

 

  


一个学期没写一篇文章,这在我二十年的学术生涯中还是第一次。时间都去哪儿了?都给了古典书院的同学们。这个学期,我第一次只做教师,几乎没做学者。我很快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同学们应该也已经感觉到,柯老师后来脾气好像不太好。我相信同学们很能理解我的感受,因为来书院学习的朋友都是爱好学习的人:大家虽然从事各种工作,但都是向往学习型生活的人。无论《论语》的开篇,还是《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结尾,都在启示一种最快乐的生活方式,那便是学习。学习:这是古典书院的师生在一起要做的全部事情,也是古典书院作为社会通识教育机构的意义所在。

 

“国学”与古典意义上的“学习”

 

同学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学习的文明体,中国社会自古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中国之为中国的特质并不在于肤色、种族,而是“教学为先”的文明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国家的“国”和这个文明传统的“学”确实有着源远流长的、本自固有的关联。在这个文明传承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现代狭隘民族主义的意义上,我也愿意承认“国学”这个词的合理意义。“国学”并不是“这个现成国家的现成学问”,而是“朝向未来的学习成就这个朝向未来的国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学习而自我更新是华夏文明的远古历史经验,也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更是未来中国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个学期,大家见证了“国学”越来越“热”的社会趋势。从去年底的习总书记曲阜之行到刚刚出台的《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出版和“国学本科专业设立”,国学教育推进迅猛。在一百年的持续变化之后,人们开始思考变化的主体是谁?是谁在变化?为谁变化?原来,是我们自己在变化,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变化,而不是为了别人而变化,也不是为了变成别人。《庄子·齐物论》云:“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又云“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变化的前提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变化。无论根据孔子还是苏格拉底,这个过程正好就是古典意义上的“学习”。

 

古典书院:纯粹值得骄傲,特别令人悲哀

 

古典书院的学习是纯粹的、特别的,是毫无特色的独一无二。纯粹,所以毫无特色;脱俗,所以特别。纯粹值得骄傲,特别令人悲哀。自发的学习在这个国家的文明传统中本来是多么简单纯粹的事情,今天却不得不被人目为怪异脱俗、与众不同。古典书院既不提供学历或准学历认证培训,也不提供商业性质的文化消费服务。“书院只提供教学,不提供服务”。书院既不收钱,也不出售认证和服务。书院只是一个简单纯粹的学习之所,而这正是“书院”或希腊人所谓academia的古典意义。古典书院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能存在?因为简单纯粹的学习是人之为人的永恒需要。古典书院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不是别的,只是人心固有的学习本能。

 

而现代人的心灵却被太多意识形态的浮尘遮蔽,误以为各种“主义”和意见就是学问;现代人的生活又被太多工作忙碌所占据,以为各种项目和企划就是事业。在这样的现代处境中,古典书院的存在很不容易。半年来,我们遇见了很多朋友,得到了非常多的帮助,这是目前社会的主流,令人非常感激,充满希望;然而,从某种或左或右的“主义”偏见出发敌视古典的意见,从蛋糕或奶酪的立场出发阻挠书院的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丰富多彩,非常美妙。

 

现在谈谈钱,让书院对钱脱敏

 

有个美妙的问题要跟大家谈一谈。人们已经在传说,古典书院是免费的。有些同学可能也一直以为自己在上一个“免费的书院”。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美妙的错误,至少是不那么准确的认识。古典书院确实是公益的,但并不免费。费是不可能免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劳动付出,这就是费,没法免。半年来,我没有赚一分钱,反而倒贴一两万元和无数个日夜的义务劳动,这就是费;很多老师、班委和组长、学生学术委员会都在义务劳动,同学们半夜都在写作业,这都是费,怎么免?

 

其实,免费的理念是低下的,因为免费败坏人,使人以为不需付出即可得到。公益是高尚的,因为公益提升人,教人不求回报亦可付出。公益并不等于免费(如道里书院长期以来的低收费公益班),免费也不一定是公益(如商业促销、试用装)。所以,古典书院的招生公告上写的是“由兴业全球提供全额奖学金”(将来或可再加上唐鹤千公益基金的帮助),从来不提“免费”二字。我们既不提低下的免费概念,也不标榜高尚的公益。我们不炒作公益概念,更不屑提免费。把免费当做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同样是把钱看得太重要。

 

有朝一日(希望这一天不会到来),如果书院没有外来资助了,书院公益发展微店也运行不下去了,不得不向同学们收费了(我知道有些人在盼望这一天,因为他们希望看到我们因此而解体),我将非常高兴地欢送一部分人愤愤地离开,因为他们的“道德洁癖”不过是贪小便宜的幌子。我们不希望收费使书院堕落为土豪的休闲会所,也要防止免费使书院堕落为贪小便宜者的广场舞公园。我们必须在毫无经济压力的时候就谈这个敏感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书院对钱脱敏,不至于因为有钱而堕落,也不会因为缺钱而解体。收费或者不收费,书院都是公益的;收费或者不收费,书院都在那里。

 

教学相长、人文化成:让我们一起成长

 

这是个不差钱的时代,差的只是文化、理想和担当。同学们知道来书院读书,已经很难得了。但是很多同学对于书院学习这件事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周末听听课的层面,以为古典书院与其他国学培训班的区别仅仅在于:人家收费,我们这里免费,如此而已。这是很浅薄的认识,远未进入古典书院的文化使命和精神生命。

 

书院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地方,是古人经典、书院老师和学员相与共感的生命体,是“人”与“文”交融生发的道场。在古人经典和书院学员之间,老师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老师之所以为老师,在于老师是“先生”:先读了几年书,在“文”中先养成了自己这个“人”,然后可以带学生进入“文”,养成每个同学自己的“人”。

 

如果大家懂得上面的道理,应该就能理解,当我听到班长转达部分同学向我质询如下问题的时候,我该有多么伤心了:“我来书院只是听课,书院丛书的出版跟我有什么关系?”(当然,大多数同学是支持书院丛书出版事业的,兴业全球也拟追加专项资助。)同学们,老师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并不是生下来脑门上就写了一行字:“古典书院教师”。老师既没有义务一定要做你们的老师,老师成为老师也并不是不用读书、研究、著述就能成为老师。

 

老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学生支持老师的研究,这既是古典书院自古以来的人文传统,也是现代大学从十九世纪以来的学术传统。古典书院绝不只是免费培训班,也不是国学休闲会所,而是富于人文精神的教学机构和负有文化使命的研究机构。教学功能可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研究功能可体现学生对老师的支持。书院应该是一个教学相长、人文化成的地方。这样的师-生关系、人-文关系、教-学的关系,才是古典书院的精神核心和生命存在方式。让我们以这种方式与先贤同在,与经典同在,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葛灿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