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佩】全民阅读领读者培训手记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5-07-20 12:31:51
标签:
胡子佩

作者简介:胡晖莹,字子佩,号知止轩,女,西元一九七一年生,江苏南通人,知止堂义学创办人暨主事。出版有《一体微行:知止堂义学五周年回眸》(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


 

 

全民阅读领读者培训手记

作者:胡子佩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初五日丁酉

           耶稣2015年7月20日

 

 

 

7月18-19日,在南通市全民阅读办的安排下,有幸作为南通全民阅读领读者代表参加了在徐州举行的“全民阅读领读者培训暨阅读推广交流会”。在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聆听了多位学者、领读者的分享,不仅是学到了一些阅读推广者的工作技巧,更重要的感受到读书人的情怀,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位嘉宾在讲读书的方法时说,“学思结合,养成不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想,参加培训也一样,也要学思结合,把培训过程中瞬间激发出来的碎片感觉记录下来,留着以后慢慢思考,这样,听来的东西才会成为自己的。这位嘉宾是谁呢?先卖个关子吧。


  


18日上午,在徐州艺术馆多功能厅。

 

参加培训的不仅有省内的同行,还有来自全国的领读者。这样的场合,一定少不了领导的致辞,领导致辞也少不了对领读者的勉励。今天致辞的是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省全民阅读办主任周琪。“德不孤,必有邻”,周局长引用《论语》中的句子。相信在领读者的带动下,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来,与书为邻。


  


接下来是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兼儿童馆馆长、ISSN国际中心理事王志庚的《全民阅读与儿童阅读》主题演讲。

 

儿童,是未来的读者,所以,儿童应是阅读推广的主要对象。王老师的观点让我顿时觉得我们学堂已经办了很久很久了,似乎看到这些读着经典长大的孩子将来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诵读经典。原来做儿童阅读可以事半功倍!

 

儿童,是信息时代的儿童,所以不要简单的拒绝孩子们通过网络、ipad、手机等方式来阅读,重要的是正确引导,因为保护视力很重要。

 

儿童,还是国际化的儿童。因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必须知道,我们是中国的儿童,应该传递中国的核心价值。于是,我想起彭林教授的《传统经典让人格与国性一起成长》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之一,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曾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之深,罕有其匹,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严复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等教职。对于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国民教育如何引导民族自强与自立等涉及办学宗旨的大问题,严复岂能不深思长考。他认为,用经典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人格,对于所有国民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格就不能算人。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要挽回颓势,以培养人才为先,而培养人才,以人格为急。人格如何,关乎国家命运。

 

严复责问教育界的反对读经者:“试问今日之司徒,更将何以教我?”如果不用这些经典教育国民,你们又用什么做教材?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我用英美的经典来培养中国人的人格!严复回答说:“如此则亡国性”,“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丧失国性就不配做中国人。

 

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儿童称之为“中国的儿童”,我回答:“读过《论语》《孟子》的儿童”。儿童诵读经典,就是让他们从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成长为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下面的文字转给同学们。

 

儿童阅读的权利:有不读书的权利、有跳页读的权利、有沉默的权利(不要逼孩子们分享读书心得哦)……

 

如果家长觉得紧张了,下面的文字送给你。

 

让不喜欢阅读的儿童喜欢上阅读;让儿童喜欢上阅读推广人。爸爸妈妈都是儿童阅读推广人。别忘了,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基本功是讲故事。


  


第二位是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青岛大学副教授张文彦。张教授的《关于深化全民阅读的课题研究》中谈了很多学术性、专业性的问题,这些都没听进去。但是她提到了“阅读障碍”,所以我果断地上网搜索。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最主要类型,占到所有被诊断为学习障碍儿童的70%以上。据研究,英语国家中有阅读困难的儿童高达10%-30%。学汉语的儿童中患有阅读障碍的人在3%-5%左右。


   


看到吗,母语是汉语的孩子们好有优势!


当知名作家、文化学者止庵老师的《无用之用——我的读书观》开讲时,最精彩的时刻到来,因为他的发言,让嘉宾们的发言因观点的碰撞而变得生动。

 

当别人滔滔不绝地讲着阅读的重要,讲着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时,他却说:

 

除了字典,其他书都是可读可不读。

读书是个人的事情,不是集体的事情、不需要公众姿态。

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

相信谁的发言?

其实谁的发言都对。

 

阅读需要推广,那是对普通人而言,对小朋友而言。如果你像止庵老师那样读了四五十年的书的话,你就明白什么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你就会明白读书是个人的事情,那是因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灵魂”,读书心得,不再是人云亦云。

 

读书不受蛊惑,读书不趋时,读书不从众,读书从消遣开始,寓教于乐。止庵老师如是说。


  


下午,移师到体育场书展中心。

 

第一场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新阅读研究所名誉所长朱永新的《领导与读书》的主题演讲。

 

如果你说你不是领导,还需要读书吗?答案如下:


  


如果你说忙的没时间,朱教授说,如果习大大约你吃饭,你会没空吗?没空,那是因为你思想上不重视!

 

至于读什么,朱教授说:读经典、读专业、读传记、读管理、读文学、读中国。“经典”、“中国”是高频词。

 

另外,开篇卖的关子,在这里也揭晓答案了。


  


当我女儿还上小学时,有天她买回一本书《青铜葵花》,于是我知道了曹文轩这个名字。下午的第二场就是曹老师的《阅读是一种信仰》主题演讲。

 

正如曹老师开场白所说,这样的分享应该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而不是这样开放的环境下。书展的现场,不用形容就知道有多吵,曹老师怎么讲?

 

讲故事!

 

曹老师从讲故事开始,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声情并茂,孩子们都被吸引住了,静静地听着。阅读有什么意义、阅读有什么方法,抽象的理论都变成了一个个短小的儿童故事,吸引了前排席地而坐的小朋友,也吸引了后面的大朋友。

 

曹老师的演讲似乎是为了验证上午王志庚馆长的发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基本功是讲故事。

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基本功是讲故事。

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基本功是讲故事。

 

曹老师说,有的书与其读还不如不读。与止庵老师的观点一样。

 

曹老师还说,读书的智慧,就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呢?

 

具备经典可能性的作品,三个纬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具有道义感。“一句话,文学让人们知道,人应该怎么活着。”第二,文学应该具有审美功能。其三,就是悲悯情怀。

 

而当下,文学的标准只剩下了一个——深刻,这个标准,大抵源自西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标准大概也就这一个,我们掌握着批评话语权的批评界精英在衡量一个作品的时候,也如此。”

 

“中国数千年,一代一代文学批评家所建立的标准体系中,我们所使用的范畴是格,格调,雅,雅趣,境,意境,味,我们原来是没有深刻这个纬度的。有谁能证明,深刻一定比意境更高明?”

 

而且,有些“深刻”是值得怀疑的。“无非是把人往死里写,往恶写。比如,土窑里的乱伦,人人像猪狗一样生活的乡村。我们也有非常优雅的生活,为什么进入不了中国的银幕和文字?”

 

引号里的话不是我的思考,只是证明,我也是曹老师的粉丝。上述文字,可以在网上搜《曹文轩:写作<草房子>的前前后后》一文,2010年的。


  


19日上午,再次移师回艺术馆多功能厅。

 

两场领读者论坛。第一场《如何开展阅读推广》。嘉宾为:徐雁(中国阅读学会会长、南大教授)、石恢(一起悦读俱乐部发起人)、周其星(三叶草故事家族发起人)、杨美琴(担当者行动发起人)。(照片从左往右)


  


第二场《读书会运营实务》。嘉宾为胡子(经典阅读沙龙发起人)、李一慢(新阅读读书会理事长)、汉风(徐州汉风读书会发起人)、苗莳青(金融博物馆读书会总监)。(照片从左往右)


  


实践者分享着他们的经验时,碰撞又发生了。汉风老师犯“众怒”了!

 

我办学堂七年,所以在新浪博客上关注汉风老师的彭城书院也有七年了,一直很佩服汉风老师的感染力,他把书院教学办得如此丰富多彩,他们的活动也给我很多启发。

 

百闻不如一见。

 

同样是做着经典阅读推广,汉风老师身上那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让我仰视。正是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的发言激情澎湃,他恨不得让孩子们立刻放下绘本来读经典,因为我们已被耽误了一百年了,不能再耽误了,尤其是不能耽误孩子了。也正是这份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的话说得有些“满”,可是,我分明看到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国学经典和绘本貌似还有碰撞,今天的讲座也遇到了,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去谈,我见到一些阅读推广人也是回避谈及的。”

 

我想这个碰撞就像止庵老师与其他嘉宾的碰撞一样,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借用曹文轩老师的话来说,阅读经典,是给孩子打底子。底子强了,还怕将来不成材?我是赞成读经典的。但是读经典与看绘本并不矛盾,因为我们从经典中学到的是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中国人的思维如那太极,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在我看来,经典如水,无嗅无味,但是却是人生存所必须的。流行读物如那花花绿绿、甜甜蜜蜜的饮料。饮料不能代替水,但是适量的喝一点饮料并不影响健康。

 

只是对孩子们来说,饮料比白开水更有诱惑力了,所以,喝白开水,那是需要家长用心去引导,去示范。

 

我又想起一件事来。

 

今年1月,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明教授来通作《当传统文化遇上当代青年》讲座时,我安排了学堂经馆的中学生与陈教授见面。陆欣怡因为读了多年的儒家经典,竟然对哲学发生了深厚的兴趣。陈教授却说,读那个干嘛呀,哲学太枯燥,现在读些轻松点的,这个年龄段的如动漫什么都可以。因为生命的“绽放”,需要多彩的经历与体验。

 

动漫书,一般学校里的老师很少会推荐,但是陈教授却推荐了。如果有人担心那会有什么不好,我觉得陆欣怡不用担心有不好的影响,因为她就是曹文轩老师说的那种用“经典打了底子”的学生,她有思想有分辨力,担心是多余的。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用经典去打底子,那就好比只喝饮料不喝白开水,所以,这时还真需要汉风老师出来疾呼了。

 

读经典还是读绘本,就像喝白开水与饮料一样,并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