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国学”一级学科是当务之急
——第四届全国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作者:沈庭
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3日16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五月廿八日庚寅
耶稣2015年7月13日
2015年5月23日至24日,第四届全国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暨武大国学院成立5周年庆典在武汉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武汉大学国学院、《光明日报》国学版主办,经心书院承办,武汉广播电视台协办。在为期一天半的三场分组研讨会上,来自40余家高校的国学教学研究机构负责人或专家学者,就设立国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制订和推行“国学经典等级考试标准”“古代汉语等级考试标准”等问题展开了主题发言和讨论。
一、“国学”学科的倡立,对现行的文、史、哲、艺等学科是有益的补充
从2001年武汉大学设立本科“国学试验班”算起,我国高校自主设立“国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已经进入第十五个年头。当前,高校的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已经有数十所高校先后设立了国学教学或研究机构,既有国学本科教学,亦有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国学”专业教育日渐融入大学基础文科教学培养体系,但“国学”学科的“户口”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针对于此,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由国家层面设立“国学”一级学科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紧迫性。中国古典学术向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分野和基本面目,以考据、义理、辞章、经世为一体之多面,颇有异于西方体系主导下的大学教育学科体系。数十年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将中国传统学术分割,分别纳入文、史、哲、艺等学科,以至于今日,能够用融通整合的眼光理解和诠释中国经典者愈乏其人。例如儒家五经,是中华伟大文化传统的源头经典,但是数十年来,仅成文史哲专业研究的语料和史料,六艺之古学遂告式微,或许终将泯灭不传。再如,即便在当下条件优特、以科系为畛域的综合性大学,中文系学生也不再认真通读《诗经》,而且坚定地以为,三礼、《春秋》经传绝不属中文系应该处理的范围;历史系学生也少有系统精读三礼、《春秋》《尚书》者,同时他们一般认为《诗经》是文学书;哲学专业学生则翻翻《周易》,并认为《诗》《书》、三礼、《春秋》不属于其专业内容,绝不寓目焉。而中国古代围绕着儒家经典所展开的内容丰富庞大的小学、经学学术,其考据方法和义理展开,普通文史哲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毫无了解和涉猎。因此创立“国学”学科,重新恢复中国古典学术的合理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出能融通、深刻和准确理解伟大经典的人才,有利于完成习总书记提出的“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任务。
此外,学者们认为,即便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在当代西方学科体系中,神学、古典学研究,也都可以独立于文、史、哲、艺之外与之并立不悖的学科,成为西方人文学术和大学教育体制内有益的支脉。中国的现代国学研究,颇类似于西方的古典学领域。在西方,古典学、东方学研究、汉学研究等综合交叉性学科的整体性得到了尊重,例如欧美众多一流大学普遍设有汉学系,把中国作为对象,进行综合或分类的研究。由此可见,即便从当代西方学术体系的视角,“国学”学科也有其设立的合理性。
学者们普遍认同,“国学”学科的倡立,并非要替代现行的文、史、哲、艺等学科,“国学”学术的视野和方法,主要遵从中国古典学术的眼光和进路,例如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基本格局,考据、义理、辞章融汇的学问理路,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而入于史、子之学和文章之学的路向等等,它是对当下按照西学格局而设的文、史、哲、艺等学科的有益的补充。
二、明确“国学”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是推动国学教育和研究的前提
“国学”范畴模糊是导致“国学”遭受诸多质疑和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会不少学者认可将当代“国学”学科界定为“中国古典学”这一基本说法,认为可以避免将“国学”作大而无当的理解。学者们指出,首先,在高校专业教育体系中,“国学”应归属为学科之学,它应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范围、内涵和课程设计,处理好与其他人文系科的关系,这尤为“国学”学科可以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其次,应该充分意识到“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国学研究的对象是经、史、子、集四部经典,研究者可以随自己兴趣和专长自由涉猎;而国学教育则以培养熟知中国古典学术源流和方法的“读书种子”为基本目标,需要在规定学制之内使受教育者得到相应的学术训练和知识积累。这就要求教育者明确教学任务,把握好主线和教育的方向,专注核心经典,避免舍本逐末。第三,“国学”学科作为学科建制和教育来看,需要有一个价值核心,世界各民族在西方的冲击下,都需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虽然当考虑“国学”学科内核时需要聚敛,但是,当考虑学科外延时则需要发散。在全球化时代,国学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在文明对话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不断地自我更新。
专家们指出,其实近二十年来,由于时代话题与社会变迁,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范畴也面临急速重整,例如历史学学术和社会科学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艺术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等等。社会科学中,过去经济学和金融学一讲实业一讲货币,但今天则二者不复能区分。学科范畴重整的情形,无论是在人文学术、社会科学抑或自然科学领域,在欧美早已不是新鲜事。所以“国学”外延的边界不是十分清晰,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三、设立国学经典等级考试和古代汉语等级考试的标准,为国学正本清源
与会多数专家认为在当前制订“国学经典等级考试标准”和“古代汉语等级考试标准”等标准颇有必要。
古代汉语知识是阅读和理解古代典籍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国学教育和一般文史专业教育所应强调的首要基本功。和古人相比,今天的学生一般都是到了初中阶段在语文教材中才正式学习文言文和古代汉语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专家们认为,结合当前各阶段学生和一般社会人士的知识水平,拟订“古代汉语等级考试标准”,有利于对民众的古代汉语水平进行认证,有利于国学教育在高校及中小学的推广和在社会层面的传播。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是往圣先贤千百年来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和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载体。拟订“国学经典等级考试标准”有利于引导民众有次第的阅读和研习经典,并能够考查民众对国学基本经典的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不过,专家们也指出,这两个考试标准仍需要群策群力进行认真修改、多方论证,考试内容如何设计、考试等级如何细分、考试由谁来主导、如何获得教育体制和社会机构的认可等问题仍需要继续深入探讨,本次论坛提出这两个考试标准,更多的是希望为专业教育提供一个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学院)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 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道南书院募书启事
【下一篇】【陈才】“四书学”研究的重要创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