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必萱作者简介:范必萱,女,贵州贵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杂志社编辑、行政机关公务员。退休前就职于安徽省审计厅(正处级),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担任蒋庆先生的学术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笔记》。 |
《月窟居笔记》序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十七日己酉
耶稣2015年8月1日
【《月窟居笔记》内容简介】
“儒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信仰,是充满生命力的价值之源,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当代儒者蒋庆先生如是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蒋先生在贵州龙场古镇、明代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地方,建立了一所儒家书院——阳明精舍。这是自1905年中国书院制度消失后,以及第一代大陆新儒家兴建书院的努力失败后,中国大陆修建的第一所民间书院。在那个中国文化花果飘零的年代,种种责难和险阻可想而知。书院建立在道路崎岖、依山傍水的云盘山,远离城市的嘈杂与喧嚣,体现了儒家“学在民间,道在山林”的文化精神。在这青山绿水之间,虽有诗意的栖居,却也包含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涩。如今,阳明精舍经过多年的文化沉淀,已成为儒生的精神居所。儒生们在这个“无轩冕肆志,有家国关情”的环境中,晨诵晚唱,读经诵典,或与同仁谈学论道,或与天地圣贤精神交流,汲取儒家文化涵养,孜孜不倦地追寻着中国文化复兴的理想之路。
作者在阳明精舍学习和服务多年,亲历了许多珍贵的学术场面,聆听到以蒋庆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儒家学者忧国忧民的心声,目睹了他们为振兴中国文化所付出的艰辛,并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为己悲”、只为儒家文化复兴而尽性立命的精神所感动!作者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以飨读者。愿读者能更多地了解当代儒家书院的文化内涵和儒家文化的真生命与真精神。
【作者简介】
范必萱,女,西历1950年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计算机专业,续读经济法与经济管理专业和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专业。多年从事文字工作,以萱草、山草、愚人等笔名在各报刊、杂志和有关论坛发表散文、随笔、专访、论文等数十万字。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行政机关正处级公务员、杂志社编辑,为高级审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1998年与儒家书院阳明精舍结缘,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协助蒋庆先生管理阳明精舍。曾任蒋庆先生学术助理,为蒋先生记录整理有关学术文论数十万字。2005年主编出版《四书五经精华读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散文《在声音之外》(收入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论文《朱熹女教观与当代女性素质教育》(收入《朱子学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安庆研讨会论文集》);论文《浅议孔子眼中的管子》(载于《管子研究》期刊),等等。现为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理事、安徽省管子研究会会员,民间学者、自由撰稿人。
自 序
攘攘闹市,我们寻找诗意的栖居;茫茫人海,我们需要清流的引领。
那些年,我苦苦冥思:在倥偬短促的人生旅途中,在这个重物质、拜科技的摩登时代,人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究竟追求、希冀什么?难道一个人拥有了现代享受、超级消费,或社会认可、功成名就,就算拥有了一切?就算拥有了真正的幸福?难道人的生命价值只体现在一片物化的风土、非精神的结构之上?我一路寻觅,却茫然不知所终。
终于有一天,上苍给予我一个契机,使我看到了远方的精神家园,并走上了一条通往精神家园的路。
1999年初,我回故里探亲,偶然遇见阳明精舍山长蒋庆先生。蒋先生是海内外知名的儒学专家,而我当时还站在儒门之外。出于好奇,我跟随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一同上云盘山,并在阳明精舍这所不大的书院小住了几天。不料此行竟成为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促使我提前离开仕途,坚定地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路走去!
阳明精舍是自1905年中国书院制度消失后,以及第一代大陆新儒家兴建书院的努力失败后,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一所民间书院。它位于贵州修文县龙场境内,距离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胜迹仅有十余里地。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全盘西化”呼声高昂的时候,国人几乎失去了精神依托和文化自信,阳明精舍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傲然屹立于群山环抱的深山老林之中,成长在中国文化风雨飘摇的寒冷季节里,通过山长蒋庆先生多年的坚持和守护,不仅成为国内外儒生们的精神家园,还终于迎来了中国文化复苏的春天……
从走进阳明精舍的那一天开始,世界为我开启了另一扇生命之门。我走近儒家文化,涵泳于儒家思想的氛围之中。在这里,我看到一群忧国忧民的儒者,感受到他们“无轩冕肆志、有家国关情”的高尚情操;在这里,我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清流”,目睹了蒋庆先生和其他许多儒家学者为复兴中国文化所作的不懈努力,感受到他们“不以物喜,不为己悲”的人格力量;在多年协助蒋先生整理文稿和管理精舍事务的日子里,我深深体会到一所真正的民间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的种种艰难与辛劳,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他们生命信仰中蕴含着的超凡的意志力。在阳明精舍,我还亲临了许多珍贵的学术场面,加深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在精舍举办学术活动的日子里,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们一起闻素琴听洞箫,一起观星赏月、谈学问道,充分享受着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精神往来,体悟“天人合一”的和谐与愉悦……
在阳明精舍学习和服务的十余年里,我一直居住在月窟居。月窟居是精舍的一间普通居室,这个名字的寓意是“月亮居住的地方”。在阳明文化中,许多学者将月亮比喻为“良知”。我素来喜欢月亮,喜欢月亮的洁净与纯美,所以也喜欢“月窟居”这个名字。在月窟居,我挑灯夜读,不知疲倦。在读书中自觉接受儒家文化滋养,从而拓展了生命的宽度。于是,我用手中笨拙的笔,记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场景与感人片断,也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所感所悟。
我将这些笔记整理出来,献给读者,献给关心和支持阳明精舍的同道,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当代真正的儒家书院,了解儒家书院在当今社会的真生命与真精神!
是为序。
西历二零一五年元月十五日范必萱序于合肥静心斋
责任编辑:葛灿
【上一篇】鹤鸣吟诵国学社社刊 “且听风吟”征稿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