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论语点睛》之十三:慎终追远,提升民德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06 10:55:12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论语点睛》之十三:慎终追远,提升民德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广西老年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廿二日甲寅

           耶稣2015年8月6日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篇》第九章)

 

曾子说:“慎重丧礼,追悼祖先,国民道德就会趋于忠厚了。”

 

慎终重在送葬,丧尽其礼;追远重在祭祖,祭尽其诚。丧祭属于“亲亲”范畴。儒家强调养生送死,慎终追远,特别重视丧祭之礼。朱熹说:“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集注》)

 

《大戴礼记盛德篇》说:“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礼记坊记篇》说:“修宗庙,敬祭祀,教民追孝也。”荀子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荀子礼论篇》)讲得都是慎终追远的重要性。

 

放眼中国,几十年来各地彼伏此起的平坟掘墓事件,与儒家传统要求和德政原则背道而驰。国民有祖无处祭,有远不能追,本来就薄之又薄、薄到极点的民德,更加不堪了。

 

或说某些地方民众对“平坟运动”是普遍自愿、支持和赞成的。这种调查报告,即使属实也毫无意义,不足以为“运动”提供合理合法性证明。民众若真的自愿平掉自家祖坟,恰是民德归薄的表现,是政府的失责和误导。

 

对儒家重视葬礼,曾经遭到墨子的严厉批判,认为厚葬造成了巨大浪费。这种批判不符合事实,是对儒家的误解。因为儒家主张,丧具薄厚要与家产多寡相称,富者不可超越礼制铺张浪费,贫者只要让父母遗体入土为安即可。《礼记-檀弓》记载:

 

“子游问丧具,孔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孔子曰:有,毋过礼;苟无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孔子曰:啜菽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棺,称其财,斯之谓礼。”

 

孔子认为,能够生尽其欢,丧称其财,养生送死,就是孝子了。丧礼“称其财”和“称家之有无”,就是要量力而行。

 

另外,儒家还反对各种形式的殉葬。《檀弓》在“陈子车死于卫”和“陈干昔寝疾”两个故事中提及殉葬,不约而同地指出:“以殉葬,非礼也。”说明以人殉葬是一种非礼的行为,说明了当时儒者对殉葬这一恶习的反对。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儒家连俑葬都反对,何况以活人殉葬?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