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论语点睛》之十四:温良恭俭让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5-08-07 12:17:29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论语点睛》之十四:温良恭俭让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广西老年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廿三日乙卯

           耶稣2015年8月7日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篇》第十章)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该国的政事,是他求得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良善、庄敬、节制、谦逊而了解政事的。老师的求法,大概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陈国人。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前面提到的《礼记·檀弓下》中“陈子车死于卫”的故事,记载的就是陈亢的事迹。陈亢哥哥子车在卫国因病去世,他嫂子与家宰商量要举行殉葬,陈亢说:“殉葬是非礼行为。真要殉葬的话,妻子和家宰最合适了,哥哥地下要养病,离不开你们俩呀。”一句话说得嫂子和家宰哑口无言。

 

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盛德光輝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因此,每到一个诸侯国,别人总会主动告诉他该国的政治状况。当然,温良恭俭让是道德修养的自然表露,并非用来作为“求人”的手段。

 

如果说求,孔子是以德求,与别人的求法不一样。有学者讥笑孔子为“跑官第一人”,殊不知孔子的“跑官”的目的和方法都与世俗大不同。《孟子-万章篇》中,万章提到有人说“伊尹以割烹要汤”, 问孟子是否如此。孟子介绍了伊尹的道德之尊和思想之深,最后指出:“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要就是要求。孟子说伊尹是以尧舜之道要求于商汤,而不是以烹饪技术。

 

儒家恭敬,但反对“足恭”。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儒家俭朴,但不唯俭朴。吕坤说得好:“圣贤不讳奢之名,不贪俭之美,只要道理上恰好耳。”(《呻吟语》)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重要的道德元素但不是原则。温良恭俭让之上,更有仁义礼智,那才是原则和常道。

 

儒家不唯温良,也有严厉的一面。《论语》中如是描述孔子之容:“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安详。《礼记正义》说孔子“不矜而庄,不厉而威”。前一厉字是严肃义,后一厉字是严厉义。

 

儒家当怒则怒,颜回不迁怒,不是不怒;《中庸》强调喜怒哀乐“发而中节”,不是不发。孟子说:“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文王武王之怒,应天顺人,似不温和,何违于和?菩萨心肠无碍霹雳手段,菩萨低眉也有金刚怒目,此之谓也。

 

儒家贵让,但不唯让。让名让利让功让权,礼所当然,故《春秋》对让国让功者贤之,对争求者讥之。至于道义所在,儒者自然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有政治地位,当然要负起政治责任,没有政治地位,也要主动自肩起社会、文化和历史责任,历代大儒都有强烈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责任感。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