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必萱】我所知道的王瑞昌(米湾)

栏目:当代儒林
发布时间:2015-08-08 09:46:13
标签:
范必萱

作者简介:范必萱,女,贵州贵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任科研单位技术员、杂志社编辑、行政机关公务员。退休前就职于安徽省审计厅(正处级),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一九九八年提前退休,担任蒋庆先生的学术助理。出版有《月窟居笔记》。


 

 

《月窟居笔记》之三十二:

我所知道的王瑞昌(米湾)

作者:范必萱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月窟居笔记》(范必萱 著)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廿四日丙辰

      耶稣2015年8月8日


 

  


王瑞昌(米湾)


 

 

2006年7月,阳明精舍举办“丙戌会讲”,我见到了王瑞昌。几年前我就听蒋庆先生说起过瑞昌,虽然未曾见面,却不陌生。

 

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是蒋先生在西南政法学院任教时最早的学生,从游蒋先生己经三十多年了,同道们都喜欢叫他米湾。瑞昌先后获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及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首都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在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瑞昌曾访学北美,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守望儒风》等书,译有《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文选》等书。瑞昌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母是一位传统女性,善良,勤俭,乐善好施,对瑞昌品格的形成影响很大。瑞昌生活简朴,学养厚实,英文和古文都相当不错。他不仅翻译了许多外文资料,而且可以直接用英文撰写文章,向海外传播儒学。

 

这次参加会讲的后学较多,我们提前对各位住宿的房间进行安排。蒋先生特意叮嘱我将“诚明居”留给瑞昌。我不解其意。蒋先生解释说瑞昌每次来精舍,都是入住这间居室。这是一间与其他居室一样简单的房间,日常生活却不如其他房间方便。但是瑞昌为什么偏偏独钟于此呢?想必一定有他的理由。

 

后来,我读到瑞昌的一篇题为《诚的意蕴》的文章,文中的独特视觉和独到见地,使我感到“诚”字在他心目中有着特别的份量。这会不会也是瑞昌喜欢“诚明居”的缘由之一?!

 

瑞昌在《诚的意蕴》一文中这样写道:

 

要吃透“诚”的意蕴,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诚实、诚信是我们从小到大、从少到老都一直被反复灌输的观念;另一方面,以欺瞒、诈伪之手段得其“实惠”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究竟是“诚”好,还是“伪”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当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发出“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之问时,实际上也是在为此问题困扰着。……西方近代功利主义伦理学中的“诚信”之梦,即把“诚”建立在利益的搏弈上,期望通过利益之博弈过程而达到“诚”之境界。可惜,由此实现的“诚”不一定是“真诚”,或者是千孔百疮的“诚”。 由此可见,单纯基于“利益”、出于“策略”的“诚”,不是“真诚”。其基础不稳固,在风雨飘摇的世事中,随时可能澌灭。即便辅之以法律,慑之以刑罚,也难以杜绝欺瞒诈伪现象之发生。这里隐含着一个悖论:一方面,由于“诚”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人们为了利益去遵守“诚”的原则。另方面,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为追求利益,又违反“诚”的原则。为了追求利益,人们既遵守“诚”的原则,同时又违犯“诚”的原则。可见,利益搏弈不出“真诚”。……如果“诚”是一种可欲的东西,我们将不得不在利益之外、之上另寻其根据,重建其基础。“诚”之另外之根据何在?在心。确切地说,在本心或良知。这是一条东方儒家所采取的路线。儒家认为,人有“本心”、“习心”两者。“习心”乃属“气质之性”范畴,即所谓“从躯壳起见”,不能尽善。而“本心”则是“不学而能”之良知,纯善无恶。明儒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一个真诚恻怛”。可见,良知是一“真实无妄”之体。因为本心、良知真实无妄,故人一旦做出背信弃义、诈伪欺瞒之事,本心有所亏欠时,内心便“不安”。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为了廉耻感,荣辱感,为了求其“心安”,人要以“诚”立身,以“信”处世。也只有真正“诚”了,才能“心安理得”。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即是。这一意思,集中表现在儒家“慎独”之说上。《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谦’与‘慊’通。愉快之义。‘自慊’即内心满足,安适宽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在“自慊”这种义理背景下,人之好“诚”,“如好好色”;人之恶“伪”,“如恶恶臭”。这样“诚”便有其深厚之基础,牢固之保障,即便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也不会做出违背“诚”的事来。把“诚”建立在本心之“自慊”上,要比建立在“自利”上稳固得多得多。……要建立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诚”,必须进一步追寻“诚”之基础。这便是“诚”之形上基础。这也是儒家所谓的“上达路线”。……若能进而于“自慊”上求其“诚”,则可称君子了,其促成的无疑是“和谐社会”。如果能上达不已,以至臻于“至诚如天”之境,则优入“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之圣域无疑了。儒家所悬之大同理想在此。总之,理会、实践“诚”的意蕴多一分,社会就多一分光明,多一分美好;反之亦然。《中庸》上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的意蕴,说它有多深,就有多深。

 

文如其人。我想,瑞昌一定是一位以诚待人的谦谦君子。

 

会讲的前一天,瑞昌抵达阳明精舍。他身着一件白色中式对襟布衫,言谈举止谦和而诚恳,果然是一位谦谦君子,只是比我想象的更多了几分斯文。

 

 

那一年,由于蒋先生因精舍修建与讲学著述操劳过度,身体欠佳,会讲就只能委托瑞昌协助主持。作为学长,瑞昌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一重任。

 

开讲第一天,同道们各自介绍走向儒学的心路历程。瑞昌说他走向儒学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他自幼喜欢人文,但高考时却因故选择了法律专业。在西政学习期间,他博览群书,追求超越。他研究过佛经,也了解过道家文化,当时他感觉进入儒家很难。瑞昌说自己有点眼高,上学期间一直因为寻找不到适合的老师指点而困惑。蒋先生虽不是他的授课老师,但见到蒋先生后,被蒋先生的儒家情怀所震动,以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时常向蒋先生问学。毕业后,他接受蒋先生的影响和引导,渐渐走进了儒家。

 

为时一月的会讲,议题非常之多,主持人要把握好会场讨论的深度和综合各种不同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瑞昌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这次会讲,气氛活跃,争论激烈,但同道之间却始终保持着亲和与友善,体现出”君子和而不同”的儒门风范。

 

会讲结业那天,在阳明精舍的奉元楼复夏堂,瑞昌主持了隆重的“祭拜圣贤释菜礼”。他在祝辞中写道:

 

惟孔元二千五百五十八年,孟秋七月十八日,我等儒门后学于阳明精舍会讲既毕,谨备清酌时羞之奠,致祭于至圣先师孔子及历代先圣先贤神位之前,其辞曰:

 

呜呼!大哉孔圣,粹乎中庸。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继之而起,玉振金声。崇尚道德,删述六经。佑我华夏,郁郁文明。内圣外王,万国典型。备道于身,元气冲融。从心不逾,其谁与京!后之君子,是仰是宗。子思子舆,董子文中。濂洛关闽,惟一惟精。化育民人,流泽无穷。奈何近世,煽惑夷风。不肖子孙,毁圣为能。亿兆万民,胥为愚氓!幸有唐牟,师法梁熊。乘桴海外,抱道以终。薪传未绝,一豆孤灯。大地陆沉,阴霾重重。蒿目时事,戾气蒸腾。乃有蒋子,无待而兴。孤怀独迈,斩棘披荆。坚守斯道,异端是膺。上下求索,摧陷廓清。王道之治,成竹在胸。辟立道场,四方来朋。丙戌之会,获益寔丰。讲论弥月,如奏鹿鸣。 追思先圣,感怀莫名。行此典礼,用表至诚。神其来格,天下大同。伏惟尚飨。

 

由于当时儒家还处在极度边缘化的状态,远不如现在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当时要恢复祭孔祭圣贤的礼仪,难度非常之大,而瑞昌在丙戌会讲期间不仅尽心履行论学主持人的义务,还使祭孔祭圣贤的礼仪主持得非常成功,从而使一个月的会讲活动圆满结束,受到了与会道友的一致好评。也正是由于他身上体现出的儒者风范,在同道中威信很高!

 

平时温文尔雅的瑞昌,有时也很活跃。8月1日这一天,书院没有安排集体活动。早饭后,瑞昌带领晓路、光伟、心兰、国雄等几位道友,步行远足,到修文县瞻仰阳明先生胜迹。一路上,他们意气风发,激昂高歌,合唱几天前才在精舍学会的《宣圣颂·文成颂》等歌曲。歌声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他们也无所顾忌。他们朝气蓬勃的身影,成为龙场镇的一道特殊的风景……

 

寂静的夜晚,我们总能听到瑞昌悠扬的箫声。《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都是他非常娴熟的曲子。瑞昌吹箫也是蒋先生教的,但瑞昌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他不仅箫吹得好,还会亲手制作洞箫。制作洞箫的工艺很复杂,不仅要懂得选材,掌握好吹口与音孔的定位,还必须根据所选材料来确定音阶音调,实属不易。瑞昌制作的洞箫精致完美,真可谓是才艺双全!


 

 

《追望儒风》 ,米湾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几年后,我在网上看到瑞昌给国家博物馆写的一封信,令我很是诧异和感动。他针对国家博物馆门前孔子像设立不久后又搬迁的文化事件,向国家博物馆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他写道:

 

国家博物馆领导:你们好!

 

你们在馆前设立孔子像,是很好的举措。现在本人从网上得知,孔子像已经被移走,深感遗憾和意外!

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伟人,树立孔子像天经地义。虽然有杂音反对,但是不值一辩。而且既然已经树立,不能轻易移走。希望恢复孔子像,或者将其树立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不吸收孔子的思想,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能不继承孔子的智慧。祝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教师 王瑞昌 谨启

2011年4月21日

 

平素为人处世超然而低调的瑞昌,在涉及到儒家大是大作的事件发生时,却能够旗帜鲜明地奋笔疾书,直言不讳,实为可贵。短短数语,体现了瑞昌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诚挚情怀。

 

2015年4月写于合肥静心斋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