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哲萱】从文礼书院到乐谦学堂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5-08-11 16:36:07
标签:
方哲萱

作者简介:方哲萱,女,西历一九八一年出生于天津,江蘇常州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读经》杂志主编、苏州乐谦学堂创办人之一,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高级讲师。曾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快报》、中国音乐网、《伊秀》杂志等媒体担任记者、编辑。二〇〇三年起,致力于华夏礼乐衣冠复兴与研究,组织第一次全国性汉服活动,多次策划参与释奠礼、祭礼、冠笄礼、士昏(婚)礼等礼仪项目。以网名“天涯在小楼”撰写的文章,被公认为复兴推广中的利器而广为转载。

  

 

 

从文礼书院到乐谦学堂

作者:方哲萱(苏州乐谦学堂堂主)

来源:乐谦学堂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廿七日己未

           耶稣2015年8月11日

 

 

 


 

题目错了吧!可能很多人第一个想法是这样,似乎应该是从乐谦学堂到文礼书院。不,题目没错,因为是我来写,所以没错。

 

我是个生性散漫的人,喜欢一个人到处游走,我的朋友好像很多,又似乎很少。不知怎么回事,我走着走着就进入了读经圈,2008年春节,有友人说,王教授要成立大陆地区推广中心,在梧桐山聚会,你来吧,我就去了。春节过后,推广中心决定设在北京,我二话没说,拖着行李到了北京。和所有的北漂一样,我在北京过起了蜗居的生活,在那间小地下室里,我们完成了《读经十年》《读经教育百问千答》《从良知而行》《数理读经的构想》《教育的智慧》《教育的唯一之道》等一系列王教授的演讲和纪录片,反复的看反复审校,虽然已经在现场听过,又复听了无数遍,还是常常被震撼被感动。

 

我没有忘记季谦先生曾告诉我的,要读牟宗三的书,于是闲暇之余,我便捧起那些原来从不敢翻开的哲学书。虽然很多字句还是读不懂,但我感觉到那看似理性冷静的文字背后,有一个儒者对人间深深的悲悯之情,那滚烫的一颗心啊!我仿佛忽然之间明白季谦先生推广读经背后的深心大愿。

 

经过两年的追访,我早就清醒的意识到,读经教育不简单。但是我没想到,那不简单的读经教育背后,还有更加不简单的新儒家的志业和宏愿。

 


 

读经教育推广已逾十年,到底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观摩,这是横在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虽然我记录了很多读经儿童的故事,但是从内心深处,依然觉得缺少了些什么?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讲,十年私塾读经,十年书院解经,读经推广已逾十年,怎么我还没有看到有一个开始解经的孩子?

 

书院的建立势在必行,还等什么?

 

2009年,我们这一群完全没有经验的无知者无畏的草根族踏上了书院选址之旅,第一站是河南南阳。还记得一行五人在语欣的车上一路开心的说笑,伯毅用诸葛亮哭周瑜的调子唱了一段陋室铭,语欣被逗得不行,撞上高速路的石子,引起爆胎。路上的坎坷并没有影响好心情,我们憧憬着有一块心目中理想的土地等着我们,甚至在心中已经开始规划起书院的蓝图——教学楼、图书馆、孔子像、礼堂......

 

虽然一次又一次的碰钉子,但还是一次一次的去寻找新的希望。我替书院写了一份规划简案——

 

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型”“国际型”书院。

 

以“继承道统”为纲,以“中西会通”为维,塑造第一流的世界级时代人才。

 

曾经,如“岳麓书院”的传统书院,为中国培养出一代代圣贤,护佑这古老民族生生不息。

 

如今,如“哈佛大学”的现代高校,为世界培养出一代代英杰,引领全人类步步的走向。

 

如果一定要给我们的“现代国际书院”下一个定义,那么就是:凭借东方的胸襟智慧,融汇西学的真知灼见,建成“当代的岳麓”“中国的哈佛”。

 

虽然我们并不想用太极端的字眼去形容,然而它无疑是“唯一的”“不朽的”。

 

我们正在找寻一块土地,给它冠上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将如同“岳麓”“哈佛”一样,永恒的流传在世间......

 

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看了不下几十块地,我们发现,浙江的山水是最适合的。每当我们去到一个地方——丽水、遂昌、文成、缙云、泰顺......——就想象着书院已经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

 


 

然而在以经济为主导的时代里,一个儒者的事业总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其实一直以来所凭借的,还是那知其不可而为百折不回的真心,不忘初心,亦不改初心,忧以终身,亦乐以终身,无论结局如何,尽义而后知命,缺憾还诸天地。

 

记得有一次陪同季谦先生用餐,不知怎的说到天理良心、人性天命,先生打开话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眼见饭菜也凉了,尤意兴未减。后来先生沉默半晌说,古人就是这样讲学的,如今已无人如此讲学了,以后我的书院,就是要讲这一套学问。犹记得彼时先生深邃的目光、高迈的气象,一改平日的谦和简逊,而颇有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豪情。

 

我仿佛忽然明白,这个书院所寄托的深意。

 

“如果找不到理想中的三千亩土地怎么办?”我这样问他。先生说:“只要一个孩子背诵三十万字的经典,无论在哪里,哪怕只有一间茅草屋,我也有信心把他培养成大才。”

 

2012年,依然没有正式的场地给书院冠上一个名字,于是王教授给书院命名“文礼”,取自《论语》博文约礼之意。2013年,文礼书院迎来了首批12个学生。

 

2012年,我和润诚来到苏州,开办了由季谦先生命名的“乐谦学堂”。2013年,学堂正式开学,冬令营过后,就留下了12个学生。

 


 

经过那么多年,我也成熟了许多,我知道,真正重要的不是“地”而是“人”,我们需要有更多踏踏实实读经十年,有三十万字背诵基础的孩子,王教授口中所谓的“读书种子”。当他们长大后,哪怕书院只有一间茅草屋,那屋顶也能透射出万丈光芒。我深知这很难,但一定要有人做去。

 

办学近两年,我对儿童读经,以及让他们将来进书院深造越来越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实践中满溢的喜悦,以及整个时代风气的转变。

 

“读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或许有各种人在含义和方法上给予各式的解读,但是我们办乐谦学堂的初衷却十分明确,为了完成文礼书院的心愿。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做事情,要先知道终点,才能知道起点,而有了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纵使未达终点,“虽不中,不远矣”。

 

我们亦相信,一定会有抱着相同理念的朋友来到我们身边,那些有大信心和深远见地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注定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抛却了功利心,放下了溺爱,勇敢的陪伴孩子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求学之路。这条路听似崎岖坎坷,见则光明坦荡,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能洞见全局。

 

乐谦学堂,依旧只是一间小小的私塾,我们并不想做什么伟大的事,但是,我们想做理性的事、自然的事、悦乐的事、正确的事——在山林田园中,摒弃一切杂陈,陪伴那些天真的孩子,度过他们最黄金最宝贵的岁月,给他们种下最清净最良善的种子,日月迢递,不疾不徐,等待他们长成参天之木,可造之材......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