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篪】百年后谈现代国学发展史必然绕不开朔州模式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15-08-26 11:11:15
标签:
张凤篪

作者简介:张钰,字凤篪,男,西元1988年生,甘肃庆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毕业(2010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学术及晚清民国学术史的教学研究,致力于国学普及推广,兼任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百年后谈现代国学发展史必然绕不开朔州模式

——青年学子“民间国学调研行”专题追踪报道(十一)

来源:作者授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十二日癸酉

           耶稣2015年8月25日

 

 

 

【十一】

 

主页君按:1位80后老师和4位90后大学生,3个不同城市与4000多公里行程,500多个小时与纵贯18°07'的南北维度差,在这个过于物质化、利益化的社会,他们拒绝纸上谈兵、一味批评,而是选择用自己的眼耳手脚、心灵大脑去关注这国学复兴二十余年来的某些不同的人物与几个特别的剖面,他们以“礼失求诸野:国学在民间的传承路径与生存现状”为主旨的暑期调研,旨在通过和各地长期从事或关注国学事业的人员的交流互动,深入调查国学的传播状况与民间生态。调研团的指导老师张凤篪老师对一路调查到国学现状感触颇深,国学发展在朔州模式这里看到了曙光。本文系根据张凤篪老师于2015年8月11日在于朔州市博物馆召开的国学推广朔州基层模式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张凤篪

 

青年学者、国学讲师、传统文化推广者、全国高校国学联盟副秘书长、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高校国学联盟创始人。长期关注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国学社团、国学院系所的发展和动态,对近二十年国内的文化思潮、国学热潮、读经运动、汉服运动等均有深切的了解与体悟。一方面献身学术勤于修身、读书、写作、讲学,一方面积极推动国学教育普及事业,是国学传承队伍中最年轻、最杰出的代表。2015年8月,张凤篪老师率队开启了为期一个月,涉足山西朔州、广东中山、湖南长沙、湖北武汉等地,全国首次由大学生主导、民间自发组织的大型国学联合调研:礼失求诸野——国学在民间的传承路径与生存现状。

 

本文系根据张凤篪老师于2015年8月11日在于朔州市博物馆召开的国学推广朔州基层模式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在国学推广朔州基层模式座谈会上的发言

 

1、邸继文老师博采百家,深入儒家

 

我们来朔州的第一点感受,就是我们的邸老师。其实我之前对他有一些了解,但是了解不深。那我们过来之后第一个感受是邸老师其实具有非常深厚的学术的、理论的修养。我不知道各位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因为我本人就是教国学的老师,可能我们有些老师看过我的名片,知道我更具体的一个准确的身份。我本身就是从事国学教育的,从事国学研究的,谈不上专家,但至少是一个行业从业者。那么在我们和邸老师聊天,包括我们和他接触的时候发现邸老师在学术这一块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个邸老师博采百家。我们第一次去听家庭国德课的时候就发现,他几乎是国内的做国学的能用的(都用了)。我们讲大家也好,名师也好,思想理论资源也好,他都在用,包括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包括我们共产党的理念性的东西,包括我们传统的、当代的,包括新儒家的东西,包括传统的中国教育学的,西方教育学的,比如右脑开发,我们中国文化是不讲这个东西的。包括西方心理学的东西,脑科学的东西。他的身份是一个公务员,但是在我看来,他在国学这一块的修养,足够到任何一个学校里面去教书了。不知道邸老师有没有这个想法,舍不舍得公务员这个饭碗。但是他到大学里面教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是邸老师的第一个特点,他博采百家。

 

虽然邸老师的博采百家在我看来覆盖面是非常广的,凡是能为我所用的,我都一定去学习和效仿,这是一个面。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邸老师又深入儒家。像我们这个小册子(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专题活动口袋书》)里面的很多东西,虽然我们会涉及到很多面,其实最后都回归到儒家里面了。因为就像我们这个书上讲的,什么是国学,国学在今天主要讲的是儒学,从经典的角度讲就是四书五经,从道德理念的角度讲就是孔孟之道。前两天我跟我们的学生也讲,这首先就是你们要学习的。因为第一,我们学生的知识面很窄,很多东西就是一问三不知。前两天我们在田老师的讲堂里也说到了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我们很多同学答错了。所以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也是一样的,他们的知识面非常的窄,你问他专业的理念,可能只能问他课堂上学过的东西他才知道。稍微问一点别的东西,他都不知道。所以我觉得这是他们学生第一点要向邸老师学习的,就是留心处处皆学问,博采百家。第二,你真正跟学生去深入细聊他专业的东西,你就发现他又一问三不知了。所以我们邸老师值得大学生学习,他真正地做到了博采百家,深入儒家的很好的一个结合,既能够去吸收很多的不同学科的思想和理念,同时又能够有自己的一个骨干。所以这是我对邸老师的第一个印象。因为我们来之前已经有一些网上的资料,其实我在北京和邸老师也只有两三天的接触,而且那两三天我们也没有时间聊天,我们都在学习上课,不可能私下里去找个角落聊天。所以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印象,我觉得邸老师将来应该去大学,去高校里面去任教才合适,在地税局有点屈才。以邸老师的水平,起码是个博导的水平。我说个特别不礼貌的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自认为我多多少少算个内行,因为我本身是从事这一行的。过去大家讲同行相轻,我觉得同行没必要相轻,人家比你水平高就是比你水平高。这是我对邸老师的第一个认知。

 

2、朔州模式是一个全系统全覆盖的模式

 

第二点,我们昨天也去了很多的朔州的学堂,我发现,朔州基本已经形成这种独特的朔州模式了。其实这个在我们来之前我们是有一些认知的,比如说同样做国学推广,朔州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但是在我们过来之后,更深入地去接触之后,我们对于朔州,我个人是有两个认知的。第一个认知是,我们现在整个朔州邸老师做的国学推广,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全系统全覆盖的模式,这是在我看来它很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方。你比如说,我们前两天聊天讲深圳梧桐山,梧桐山很单一,就是少儿读经。梧桐山无论做得再好它都是少儿读经。它只能解决0到13岁的问题,只解决了一个群体,一个特定群体。但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我们邸老师独特的朔州模式,它是一个全系统的全覆盖的。就是我们讲未成年人也好成年人也好,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从事什么行业什么职业的,你都能在我们的朔州模式里面找到你需要的。就像昨天的时候,邸老师讲的一样,一年365天,天天有活动,总有一款适合你,我觉得这个是很难得的一个。因为如果你要单纯地去做一个小的东西的话,我想它不能称之为模式,也不能称之为系统。

 

我觉得朔州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模式,当然这是邸老师自卖自夸自己提出的模式。那么从我的角度来讲,它确实是一种模式,因为他它是一整套全系统全覆盖的东西。我们早上有活动中午有活动晚上也有活动,从时间上、空间上、人物上、事件上,包括我们涉及到的国学面向上,我们既有传统的蒙学,也有高深的儒学,还有雅俗共赏大家都很喜欢的类似于像诗词一类的东西。另外,我们邸老师有非常高的政治觉悟,我们学习《习近平用典》。所有的人到这里来,都找不到他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你说我们的公务员能不能来参加?当然可以。因为邸老师学《习近平用典》,我们党校所有的人都应该到国学会学习,因为国学会学习的是《习近平用典》。这是我觉得朔州模式很特别的地方,这就是全系统全覆盖。

 

3、朔州模式接近于90%成熟

 

关于朔州模式的第二个认知是,我这一次过来很深的一个观感就是独特的朔州模式我个人觉得已经接近成熟了。一个东西不可能完全成熟的。为什么我说接近成熟呢?因为几年前我看到朔州的材料,包括我来之前在网上看到的朔州的材料,和我这一次来看到的材料以及看到的具体的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邸老师本身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讲他是在不断修正的。那么我想这里面其实也有在座所有人的功劳。就是大家的参与,像我们赵馆长,高老师,大家的参与和支持甚至大家的反对,质疑、批判、嘲讽——这所有的东西共同成就了今天朔州模式在我看来接近成熟的一个状况。我想我五年前来的时候,可能我也是一个持异见者,至少是持保留意见。因为确确实实我三五年前看到的东西和现在看到的东西差别是很大的。这其实有很多是我们在座的各位的功劳,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参与,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促使了邸老师让朔州模式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所以在我看来,现在的朔州模式是一个接近于90%的成熟。至于剩下那10%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在邸老师那里。举个例子,邸老师的普通话,很不适合我们朔州模式的推广。我们这几个大学生每天都听不懂邸老师在说什么,你说真有人来朔州学习,怎么学啊,还得配个翻译。你说我们真给邸老师录个视频,还得配字幕。所以如果还有哪10%的不成熟的话,主要还是表现在邸老师身上,一定不是我们在座的各位。

 

4、朔州模式应该成为朔州文化闪亮的名片和窗口

 

所以以上是我对独特的朔州模式的两个认知。那么第三个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我觉得朔州的国学推广模式,应该成为朔州的一个文化名片,就像应县木塔。具体来讲是有两点。

 

第一就是,目前的朔州,至少有几个界的人士认识朔州一定是因为邸继文的,文化界的,教育界的,思想界的。几乎所有文化界的、教育界的和思想界的人,他们在去了解朔州的时候,更多的是在了解邸继文,或者更多的是因为邸继文才认识了、才知道了(朔州)。就像我一样,我们才有机会到朔州来。如果没有邸老师,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来朔州。因为这个城市它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里有一个邸继文,我们就愿意来。所以邸老师也好,我们讲朔州模式也好,至少在我看来,它已经是朔州的一个名片和窗口了。当然这个名片和窗口我们应该擦得更亮一些,窗户开得更大一些,路更畅通一些。所以这个肯定是我们要去做的一个工作。这是我刚讲名片概念的第一点。其实上次开会我们聊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现在咱们是墙外比较香,墙里香不香,因为我们对朔州当地的情况各方面都不太了解,所以也不清楚。这是第一个,从外部的角度来讲,这是外地人了解朔州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和名片,那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名片擦亮,一定要把窗口开大,让更多的人能够去了解到我们朔州。

 

第二从内部的角度来讲,这个可能是跟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有关系。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对于朔州或者是邸老师来讲,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过去十年做的同一件事情,就是他过去十年能够做下来,这就是坚持。朔州的模式有它的独特性,就像我们现在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要保持你的那个东西,包括文化。文化一方面要有多元化,多样性,同时一方面文化也要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否则我们每天都学西方文化,都学所谓的先进文化,我们中国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在哪里呢?那我们今天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地域文化和历史。同样的,在国学这一块,朔州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特别的模式和方式了,那么我觉得对于邸老师也好,对于在座的同仁也好,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坚持走这条路。因为别的所有的模式,我举个例子,像王财贵教授的模式,像净空法师的模式,国内做幼儿经典教育,包括孔圣堂,我们看过太多太多的模式了,这些模式在全国各地都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比如说读经教育,有从教育的本质上成功的,也有从商业角度成功的。那么同样的弟子规这一套,包括别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就是每一种别的模式,在任何地方,都有成功和失败,而且它的这种成功和失败,既有文化的成功,又有商业的成功。脱开商业谈文化,这叫耍流氓,一定是要有社会化的成分,但是呢,我觉得从朔州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再去走那一条路,在我看来就是,你等于是家有一宝,家有一绝,你把它丢了搞别的。我觉得邸老师也好,朔州模式也好,就是我们朔州文化,整个朔州的一宝,一绝。我们一定自己要去珍重这个东西。这个反过来讲,就跟我们的学生一样是吧,他们其实平时挺不尊重我的,因为中国有个传统叫什么,贱近贵远。就是我们总是对自己很亲近的人不太重视他,我们反倒对一些和我们疏远的人(很重视),比如说我们往往忽略我们对于父亲母亲的孝敬,却很在乎每天晚上喊我出去吃饭我不去就不好意思的哥们,这叫什么,叫贱近贵远。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一个这样的东西,外来和尚好念经也好或是怎么着也好,我们总觉得外面的东西就是好的,我们家里的东西就是不好的。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

 

那么回到朔州这件事情上,我们朔州的人,包括我们邸老师,包括我们所有人,我们已经有一个朔州一宝,已经有一个朔州一绝。我们的朔州模式,全系统全覆盖,而且90%接近成熟了,我们朔州的模式,已经在国内的文化界、教育界和思想界(产生影响),成为一张大家去关注朔州,去知道朔州的名片和窗口。那么朔州自己人(要珍惜),不要发生所有人通过这个窗口看到朔州,来到朔州后发现朔州没这个东西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包括现在经常上演,就是我们都知道那个地方有个东西很有名,专门慕名前去,结果发现当地的人早就把这个当作糟粕一样扫掉了。这个是我觉得非常要不得,非常可悲的。那么同样就是我刚讲的,朔州模式在邸老师这九年,十年,当然辛苦这个东西我们不去谈,我个人觉得已经成熟的情况下,邸老师也好,各位也好,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坚持下去,然后让它确确实实跟我们的应县木塔一样,跟我们的马邑文化一样,将来,十年二十年之后,朔州国学就是朔州的名片;一百年两百年之后,大家谈朔州文化就是谈朔州国学;一千年两千年之后,历史书上会记得的,一定是独特的朔州国学模式,而不是别的所有的东西。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