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忠作者简介:尹志忠,男,西历一九四九年生,河南省安阳市人,曾在安阳市三十五中任教,现已退休。 |
灵魂深处的革命
作者:尹志忠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七月廿四日乙酉
耶稣2015年9月6日
此文谨献给父亲诞辰一百周年。
一、克己复礼
在我小的时候,记得家里有一部《四书五经》,父亲在翻看时,时不时的会给我讲些什么,那时因为年龄小,父亲讲的那些东西听不太懂,只是觉得他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就是“破四旧”,因为父亲有历史问题,迫于无奈,只得把那部《四书五经》给烧掉了。随着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灾难降临在我们头上。但我始终坚信我的父亲是一个好人,因为从他的为人处事到人品人格不能不让我相信他是一个好人。于是我就一遍又一遍的向天发问:“我们家究竟缺什么德了?遭受如此的灾难!”我一次比一次迫切的想知道带给我们家不幸的那部《四书五经》究竟是什么思想?什么主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论语批注》这本书,那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〇级工农兵学员编写的。由于《论语》字数较少,一条不拉的进行全批判,这就使我接触到了《论语》的全部章节。译文基本上是采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本,这就使我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理解《论语》的真谛。每一章节的批判虽然都是东拉西扯,无中生有,但从中也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例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节的批判是:“在孔丘看来一个人又学又思,又思又学,既能通过反省清除不符合周礼的念头,又能通过学习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伴随着“秃子头上打伞,无法(发)无天”[1] 的时代的过去,昔日的伪禁书《四书五经》也竟然能在中华书局出版,并且堂而皇之的摆在了新华书店的书架上,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个进步。[2]宋后近千年的中国科举所使用的教科书《四书章句集注》弃之如敝屣般地摒弃了一百多年后,如今又将要在髙考中现身,这不能不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3]
朱子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通过这几十年的读经,对《论语》中的“克己复礼”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克己复礼”是孔子给颜渊讲授“仁”时的一段问答,其运用语言之多前所未有,朱熹集注的篇幅之大前所未有,从反面看,《论语批注》中的文章之长前所未有。“克己复礼”是我生命的体验,它与我的心性紧密相联。所以一提到“仁”,首倡的就是“克己复礼”。一个人能“克己复礼”,就是对其他人的最大尊重,一个人能“克己复礼”,就是对其他人的最大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克己复礼”为本。
原文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再观察,字:“罪”,词:“放肆”,成语;“肆无忌惮”。我生活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现已出土的甲骨文有四千多字,其中能认识的有两千多,其余的还有待辨认。我不知道这个“罪”字能否在甲骨文中找到,那些字、词、成语,是出在原文之前,还是之后?我想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对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呈现出的价值和作用。
我对原文的理解是: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身的欲望,把它复归到礼上就是仁。人能一天到晚地克制自身的欲望,把它复归到礼上,天下就能回归到仁德上。[4](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5])要做到克制自身的欲望,把它复归到礼上,一定要由自己本身做起,难道还能由别人替代吗?”
颜渊说:“请问实施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欲望不看,不符合礼的欲望不听,不符合礼的欲望不说,不符合礼的欲望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关于人的欲望我罗列了七种:1.货色,2.食色,3.饮食男女,4.名色富贵,5.酒色财气,6.吃喝嫖赌抽,7.黄赌毒。每一种都带“色”,(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6])以“色”为代表不妨到《礼记》中听听孔老夫子的教诲,看看他老人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7],章民之别,使民无嫌,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
(1) 子云:“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
(2) 子云:“御妇人则进左手。”[8]
(3) 子云:“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
从以上三点中启示我们:对待色,能远离的就远离,不能远离的就避开,以营造“使民无嫌”的良好氛围。当你冲破这些所谓的封建礼教时,你还会幸福吗?你的家庭还能和谐吗?
子云:“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孟子曰:“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必告父母。”
我的理解是:孔子说男女之间没有媒人[9]的撮合就不要处对象。没有领结婚证就要保守自己的贞操。孟子说男女结合是一件极其严肃非常重大的事情,先告诉养育了你几十年的父母一声难道不应该吗?让他们给你把把关难道不好吗?当人们把这些看成是吃人的礼教被打倒时,我们的孩子到谈婚论嫁时该咋办。[10]
佛教对待色的态度是:“破除断绝”。出家修行,一定要修炼到“柳下惠坐怀心不乱”的境界,能达到此境界的人,正如佛老所说:“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
儒教所倡导的是:(1) 面对美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1]即“发乎情,止乎礼”。(2)“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12]也就是让人们信守一夫一妻制。能做到这两点的人 , 正如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所描述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克己复礼,仁也。” [13]仁就是做人的良心[14]。依据良心做事,可以使自己的心里安生,心中平易 ,心有归宿。(盖心之全德[15])因为一个人良心的安顿远比人们所需要的水火更为重要,即“民之与仁也,甚于水火”[16]。还因为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故礼义之悦我心” [17]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嘉璐在谈到人与动物[18]的区别时说:“有没有一种高尚的道德的自律。” 我认为克己复礼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的自律。克己:自律也;礼:一种高尚的道德。从前在描写一个人有知识,懂礼貌,通常用知书识礼四个字,其中书就是指《四书五经》中的《尚书》,礼就是《四书五经》中的《礼记》。
刚欲停笔,就收到了上天赐予的特大礼包,一对龙凤胎在我们家降生了,这一天大的喜讯如果能传到我的父母那里,我想他们在九泉之下也会热泪盈眶。
既带给我们家不幸,又带给我们家欢乐的那部《四书五经》啊!认识你,还在途中。
二、仁矣乎?未知。焉得仁?
孟子曰:“天下之士悦之(即名),人之所欲也。好色,人之所欲。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名色富贵”这些欲望,用朱子的话说:“极天下之欲。”也就是:天下之极欲。与之相对的“贫贱苦难”就是:天下之极恶,这在其他圣贤书中也能得到印证。
原文是: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我的解读: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没有喜悦的容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怒的容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政务,一定要告诉新任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占个忠字。”子张说:“能占个仁字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占个仁字呢?”
我的理解:要做到这个忠字,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贵”与“贱”的得与失。要做到这个仁字,一个前提是要看轻“名色富贵”与“贫贱苦难”的得与失。仁包含着忠,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
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雎》乐而补淫,哀而不伤。”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而哉。”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诗经》本三百零五篇,在《论语》中,两次直接提到,一次间接提到《关雎》这首诗,这不仅在《论语》这本书中绝无仅有,而且在其他圣贤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孔老夫子对《关雎》这首诗如此青睐,是因为他老人家在向人传达一种思想信念, 即人在面对美色时应持有的态度,那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我的理解:(1)淫乱胡来,做伤风败俗的事,使父母蒙羞,让亲人难堪,给家庭添耻。 如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朱子注解:“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固所系为甚大。”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如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自己的行为当中要有一个耻字,走出国门,别给国家添耻,走出家门,别有辱门庭。(2)乘人之危,做伤天害理的事。造成他人心灵痛苦,迟早要报应的,祷告谁也无用。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于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曾子所描述的:“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哀而不伤。”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我的理解:(1)伤害自身,进而危害父母。如孟子曰:“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又如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2)伤害他人,进而危及社会。如子曰:“逆人伦者,罪及三世。”“君子怀刑。”如《中庸》记载:“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义者,宜也。”就是要做到适宜,例如做到《婚姻法》中规定的一夫一妻制。如《左传》中:“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面对“名色富贵”也应该乐而不淫,遭遇“贫贱苦难”更应从哀而不伤。
四、存其心 养其性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我的理解是: 一个人能尽心地去学习圣人之道,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即人的本性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和饮食男女[19],这些都来自于天,是天赋予每个人的。保存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锲而不舍,(即操而不舍[20])使之扩充,并且发扬光大,就能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仁义礼智。养护饮食男女,顺应天地自然,“不以人为害之。”[21](即顺而不害[22])这就是在侍奉天。长寿短命都不会改变,做好自己,身外的名色富贵、贫贱苦难听天由命,绝不患得患失,这就是对待命运的态度。”
五、四个学会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有一次去学校,影壁墙上的几行鲜红大字一下子映入了我的眼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落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几行鲜红的大字让我感到十分惊喜,这不就是孔老夫子的文化理念和他老人家的教育目的吗!面对这几行不寻常的大字,我在沉思,这几十年的读经,古圣先贤在“四个学会”上都告诉了我什么呢?
1、学会求知。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根据这一理念,我的学习目的是:
(1)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格物穷理,以古圣先贤所传达的思想信念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2)学习孔孟之道,避免大的过错,做最好的自己。
(3)“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23]我学到的东西,不是讲给别人听的,我学到的东西导致行为改变,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获得心里安生,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的归宿。
2、学会做事。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根据这一理念,我的做事原则是: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危害父母的事不做。
(3)背离妻子儿女的事不做。
(4)伤害亲戚朋友的事不做。
3、学会共处。“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24]
(1)“修十义。”[25]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2)“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6]
(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也如朱子所说:“毁誉之言,未必皆实,修己者不可以是遽为忧喜,观人者不可以是轻为进退。”
4、学会做人
(1)责任与义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7]
(2)继承父亲遗志。“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8]
父亲遺志行圣人之道
老爸嘱托走先贤之路
念念不忘
(3)践行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我总结出最适合我的三十二个字)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名色富贵乐而不淫,遭遇贫贱苦难哀而不伤。
孔子说:“强仁。”孟子说:“强恕而行。”“强为善。”习近平在《谈治国理政》中指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遵照至圣、亚圣、一代明君的教诲和指示,我必须强迫自己“克己复礼。”强迫自己实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迫自己成为好人。(即面对名色富贵乐而不淫,遭遇贫贱苦难哀而不伤。)
六、我的选择与我的理解
习近平强调:注重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我选择的世界观是:敬畏天,相信命。
我选择的人生观是:“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29]人并不是具备了生物学上或解剖学上的躯体生命就能算做人了,而是要经历“圣人之道”的践行过程,在践行中“存心养性”,铸就高尚的人品、造就完善的人格,才可以算做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0]
现就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1、自由
文化大革命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记得当时在学校吃饭前必须高喊的三句话是:“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向江青同志学习!”江青的一句话“文攻武卫”造成了全国武斗的惨状。她也曾标榜自己是:“秃子头上打伞,无法(发)无天”。“无法无天”这一流毒给全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百五十年才能肃清,即“小人之泽五世而斩”。[31]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已年近古稀,当年在初中政治课上老师给纪律下的定义还记忆犹新:“纪律是一定的约束,限制个人的绝对自由”。做为一个人无论到哪儿都必须守纪律,懂规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就是孔老夫子说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子曰:“不为酒困。”难道他老人家仅仅是指酒吗?“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3]“回也闻一以知十。”[34]从这些古圣先贤的话语中,可以领悟出:人不但要不为酒困,还要不为权利所困,不为金钱所困,不为美色所困······使己之身从私欲中解脱出来,使己之心从嗜欲中解放出来,这样一个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禅宗讲 ‘一念觉即是佛’。觉与迷相对,财迷、色迷、权迷,人为迷套牢,觉就是从这个牢中跳出来。”[35] 否则只能在欲望的牢笼里呆着。
2、平等
出生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和出生在北京市的孩子们在物质条件上能平等吗?反过来北京市的孩子呼吸的空气和偏远山区的孩子呼吸的空气能一样吗?“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外地的孩子和北京市的孩子平等了吗?在美国上学的中国学生一年的学费是美国学生的三倍,这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公平吗?生活中平等的事情少,不平等的事情多,正如朱子所说:“天下之理,正而胜者常少,不正而胜者多。”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怨天,不尤人。” [36]“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37]当我们从电视新闻上看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全国十佳道德模范时,你能辨别出谁比谁高一等吗?你看到了他们的不平等吗?平等只能是道德修养上的平等,不然的话平等将无从谈起。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38]所以“德”这个字,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终于有一天恍然大悟,原来是:人人修十义、履四非、一心践行。这就是德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啊!认识你,还在途中。
用我写的几幅对联做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世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学院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社社稷稷 家家室室
和谐社会
君子上达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
小人下达昨日之欲非今日之欲
用心不同
不敢从心所欲
一日克己复礼
为仁由己
予所否者天厌之地弃之人皆贱之
从耳目欲父母戮[39]家庭耻民之多言
克己复礼
不知荣辱颠倒美丑
不辨善恶混淆是非
由人退猿
巧言令色鲜矣仁
缘木求鱼累死人
欲令智昏
物欲横流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礼坏乐崩悠悠者而谁以易之
至圣先师
【注释】
[1] 江青曾标榜自己是:“秃子头上打伞,无法(发)无天。”
[2]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3] 见习近平的《谈治国理政·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我的理解与其他版本的译注不同,有待商讨。
[5] 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六·颜渊第十二》
[6] 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六·颜渊第十二》
[7] 我的理解是;(1) 淫乱胡来,做伤风败俗的事。使父母蒙羞,让亲人难堪,给家庭添耻。(2) 乘人之危,做伤天害理的事。造成他人心灵痛苦,迟早要报应的,祷告谁也无用。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8] 妇人乘车在左,驾车者在右,驾车者左手进在前则微背妇人。
[9] 这个媒人应该是不收费的,是你可信赖的人。
[10] 我认为对于古文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孕育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进步与需要。比如现代解释的“和而不同”,即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平共处。
[11] 见《论语·述而》
[12] 见《左传·桓公十八年》
[13] 见《左传·昭公十二年》
[14] 见《四书白话注解·论语·学而》
[15] 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六·颜渊第十二》
[16] 见《论语·卫灵公》
[17] 见《孟子·告子上》
[18] 从仁义道德这个层面上来划定人,我把他分为五种:圣人、君子、常人、小人、禽兽。
[19] 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二·告子章句下》然所谓性,亦指气禀食色而言耳。见《孔子家语通解·礼运第三十二》人之大端:指人的本性。
[20]、[21]、[22] 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三·尽心章句上》。
[23] 见《孟子 • 尽心下》
[24] 见《孔子家語· 礼运第三十二》也见于《礼记· 礼运第九》
[25] 见《孔子家語· 礼运第三十二》也见于《礼记· 礼运第九》
[26] 见《论语·宪问十四》
[27] 见《论語·公冶长第五》
[28] 见《论語·学而第一》
[29] 见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四尽心章句下》
[30] 见习近平的《谈治国理政》
[31] 见《孟子·离娄下》
[32] 见《论语·阳货第十七》
[33] 见《论语·述而第七》
[34] 见《论语·公冶长第五》
[35] 见张立文《致乐以治心化解心灵冲突》
[36] 见《论语·宪问第十四》
[37] 见《中庸》
[38] 见《易经·恒卦·爻辞》
[39] 戮:见《孟子·离娄下 》朱熹集注:“羞辱也”。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