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我们的书院梦——在21世纪中国书院研讨会上的开幕致辞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09-07 09:36:35
标签:
刘强

作者简介: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笔名留白,西历一九七〇年生,河南正阳人。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诗》主编。兼任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世说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渊明研究会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台湾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文言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及书评随笔200余篇,出版著作《世说新语会评》《有刺的书囊》《竹林七贤》《惊艳台湾》《世说学引论》《曾胡治兵语录导读》《古诗写意》《世说三昧》《魏晋风流》《穿越古典》《清世说新语校注》《论语新识》《世说新语研究史论》《世说新语资料汇编》《四书通讲》《世说新语新评》等二十余种。

  

 

 

我们的书院梦

——中国民间书院首届高峰论坛开幕致辞

作者:刘强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七月廿五日丙戌

           耶稣2015年9月7日

 

 

 

尊敬的各位师长、各位贤达、各位同道:

 

大家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时此刻,我深深体味到这句话背后所蕴藏的感人力量,以及夫子无远弗届的生命情怀。本次书院发展论坛,因为种种缘分,汇聚了全国各地、海峡两岸、大江南北的众多师长和同道。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国学会的全体同仁,对诸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上海是一座海纳百川、与时偕行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上海虽兴起于近代,开埠不足两百年,然其旧属吴地,春秋时即已开化,生民绵延,历史悠久,尤其近百年来,上海一直在全国的政治、经济、金融乃至学术、思想及文化诸方面独立潮头,领风气之先。我们已经看到,过去一百年间,上海在应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碰撞和相互融合这一时代命题面前,做出了学术和思想诸方面的重要贡献;我们更可期待,而今而后,上海,这样一颗处于古今、中西之文化枢纽地位上的“东方明珠”,必将能继续闪耀她璀璨的光芒,在返本开新、承继道统、复兴文化的伟大事业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目前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国学团体,上海国学会正是因应这一时代关怀而诞生的。其前身是2014年4月由几位高校学者和民间国学机构发起的“上海国学沙龙”,经过历时一年半的努力,已成功举办大型季度沙龙活动6次(加上本届是7次),公益国学讲座10余场,获得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高校教师、民间学者、国学传播机构及国学爱好者的热情参与和广泛好评。本会发愿以上海学界优秀学者为核心,凝聚上海社会各界国学同道,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主题沙龙、国学公益讲座、国学师资培训、经典教育普及、文化传播及学术出版、兴办书院及学堂等途径,让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化人心、接地气。

 

古语有云:“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经过一年半的磨合、互动、切磋、交流,我们欣喜地看到,本会同仁无论个人抑或团队,无论长幼抑或性别,无论阶层抑或专业,皆愿甚至是皆能——发愿心、养道心、秉公心、持诚心、献爱心,惩忿窒欲,崇德修慝,徙义迁善。与其说这是我们几位发起者的个人努力和人脉资源所促成,不如说是大家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国学本身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使然。我们期望能够彼此砥砺,相互扶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整合高校、社会、民间各种社会资源,建立一个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国学共同体。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近者悦,远者来。”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北京、上海、台湾、南京、广州、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嘉兴等城市,包括山东、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江苏、浙江等省份,近六、七十家书院和国学机构,共100余位同道,汇聚浦江之滨,共商书院发展大计。更令人感动的是,前辈学者、在文史哲三大学门的学界享有盛誉的郭齐勇、唐翼明、彭林、龚鹏程、林安梧等先生也在百忙之中,不辞劳苦,赶来传经送道,鼎力支持。我想,此次由上海国学会发起的书院研讨会之所以成为一次全国性的国学界和书院界的盛会,原因无他,盖因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那就是“书院梦”。今天的这个盛会,可以说正是我们的“书院梦”的见证时刻!

 

书院梦是学术梦,贯通文史哲;书院梦是文化梦,出入儒释道;书院梦是教育梦,关系你我他;书院梦是民族梦,承载家国天下!

 

北宋大儒张子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少年时读此数句,但觉其高,不知其妙;中年时始觉此境不惟高妙,实亦诚笃朴实,并为历代圣贤所证成。横渠先生真可谓“有德者必有言”也。我辈讨论书院之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也应牢记横渠此言,今天既能坐而论道,明天就能起而行之,如此,则千年道统或可传,万古斯文能不坠矣!

 

下面我宣布:21世纪中国书院发展模式研讨会暨中国民间书院首届高峰论坛正式开始!

 

 

【附录】

 

上海国学会致辞

 

鲍鹏山

 

尊敬的郭齐勇先生、唐翼明先生、龚鹏程先生、林安梧先生、彭林先生,尊敬的各位院长、堂主,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是上海国学会的大喜之日,众多全国著名学者和书院学堂领导光临沪上,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上海国学会感到无上荣光,也对各位的到来充满感恩之心。

 

中国有着人类最悠久的教育史。孔子创办的私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的大学,在孔子私学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中,已经涵盖了人类教育的基本价值。可以说,今天全世界办得好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或暗合了孔子两千多年前私学的基本教育理念;同样,那些不成功或不大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在一定程度上遗弃或偏离了孔子教育的基本内涵。

 

孔子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历史现象,甚至是一个人类文明的奇迹:因为,孔子当时,弟子三千,在当时全国人口总数大约2500万的背景下,这是一个非常惊人数字和比例,可以说,孔子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整体性地提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也有此提升了整个人类的文明程度。孔子的成功,靠的不是创立教派,靠的是创立学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主要依赖世俗的教育而不是宗教。

 

孔子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是秉承孔子教育的基本精神甚至模式的,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一直有着遗传于孔子私学的高尚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

 

而书院,就是这种高尚内容和优美形式的完美结合,直言之,书院是中国式教育最合适的场所,书院教育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传承传播的最佳形式。书院,不仅是中国读书人最向往的求学之地;在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中国老师最心仪的生活方式。

 

书院,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华民族主要的精神生活场所,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孕育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安憩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圣地。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院的衰落,必然导致中国教育的衰落,导致中国文化传播传承方式的失落,最终导致中华文明的式微。

 

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事实:自清末民初中国传统书院及私塾退出主流教育体制以来,百年风云变幻,中华文明迭经摧残,灵根倒悬,花果飘零。

 

今天,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全国有无数的学者和企业家在创办书院。但是,表面的繁荣背后,是不可否认的这样的事实:传统书院已经被去功能化,而新创办的那些遍地开花的书院,绝大多数还不具备常规的教育功能,有愿景有担当的书院还寥若晨星。

 

当然,我们也无需悲观。我们今天能够聚集在一起,说明,我们毕竟有了有愿景有担当的书院,这些书院,一定会坚持下去,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价值,为中华文明提供支撑。

 

我们是为了书院的未来而来。我们更是为了中华文明的未来而来。

 

再次感谢各位的到来,你们的到来,使我们看到了未来。

 

谢谢!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