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恩宇】论内向基督见证的特点及其对重建儒教的启示

栏目:儒教重建
发布时间:2015-09-08 14:16:20
标签:

  

 

论内向基督见证的特点及其对重建儒教的启示

作者:胡恩宇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七月廿六日丁亥

           耶稣2015年9月8日

 

 

 

2012年至2014年,笔者完成了从无宗教信仰到成为基督徒到转向儒学的复杂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笔者以硕士毕业论文为契机,对当前的基督教家庭聚会进行了教育社会学意义上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在当前复兴儒学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基督教中的内向基督见证对于重建儒教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变化环境:外向基督见证的特点

 

“见证”的希腊文是martyria。在希腊语中,这词的原意是目击者在法庭上为所听、所见的事作证。在新约中,使徒们常为耶稣的生、死和复活等事实作证[1]。通俗地说,基督见证指的是基督徒向他人分享自己与基督相遇的亲身经历,从而证明基督的事实存在、巨大能力或无限恩典。

 

从内容上看,基督见证可大致分为皈信见证和生活见证两类。皈信见证指基督徒向他人分享自己由不信神到信神的一系列转变过程,其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神秘体验,如基督教历史上最有名的皈信见证——奥古斯丁的花园奇迹[2]。对皈信见证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参看黄剑波的《基督徒见证的事实、意义和阐释》,发表于《基督教文化学刊》,2015年第一期。

 

在本文中,笔者更关注的是第二类基督见证,即生活见证。生活见证指的是基督徒向他人分享基督对于自己现世生活的积极影响,从而见证基督的大能或无限恩典。我们来试看一个典型的生活见证的文本:

 

我是XX基督教会的一名姊妹……在2003年4月30号在我市确诊妇科肿瘤,5月1号来北京XX医院治疗。手术前,我的肿瘤面积太大切不了,大夫说可能需切肠道、做假肛。我给教会牧师打电话,全体教友为我祷告。奇迹出现了,5月30日的手术很成功。

 

手术后,我6月11号出院,需人护理,由于非典高峰找不到护士,我的大女儿来京护理我,7月2号走了,我就能自理了……手术期间,XX教会姐妹常来信、打电话、邮衣服、鞋、床单等。圣诞节前,教会邮来贺卡,送来牧师姊妹的祝福。更感谢海淀区XX小组弟兄姊妹为我奉献846元钱。是神的大爱把我们连在一起。感谢主、赞美神一切荣耀都归高天上的阿爸父神[3]。

 

站在该基督徒的角度来看,她对于求医这一事件的理解是这样的:被诊断出肿瘤给她的生活带来了不幸,她与牧师、教友一起向基督祷告。基督回应了她们的请求,帮助她的手术取得了成功,术后恢复也比较顺利。

 

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我们也相信基督的大能,那么基督在这一事件上做了那些工呢?有可能祂给这位信徒预备了一位手术能力非常高超的医生,有可能祂保证了手术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的意外事故,也有可能祂用自己的大能控制住了病情在信徒身上的蔓延,等等。但就这一见证展示给我们的结构来说,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基督在在这里起到的作用都是改变或引导了该名信徒的外部环境,使得这些环境朝着对该信徒有利的方向前进(因为信徒的病情并不受信徒自身的意识所控制,所以也属于外部环境)。这样一种对于基督恩典的理解,也比较符合已有研究所归纳的中国信徒对宗教所持有的“实用主义”态度。笔者把这种基督徒认为基督改变了自身的外在环境,保佑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见证统称为外向型的基督见证。

 

很明显,外向的基督见证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信徒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幸福生活,就有可能对基督产生怀疑。材料中的女信徒在诊断出有肿瘤的时候,就可能怀疑基督为什么会对自己有这样的安排。基督教对这种怀疑的处理是:如果基督给信徒安排了一定的不幸,那就可能是基督对这名信徒的警示,提醒这名信徒应该忏悔、虔诚、祈祷、行善、关爱他人。通过这一途径,基督教对信徒进行伦理道德上的教化,促使信徒不断提升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但是,相比起内向基督见证来说,这样一种提升信徒伦理道德水平的路径还不够直接。

 

二、变化自己:内向基督见证的特点

 

与外向基督见证相反,在内向基督见证中,基督的恩典并没有改变信徒的外在环境,而是改变了信徒本身。这里的信徒本身,主要指的是信徒的意识。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一段笔者对小朱(女)和小卢(男)的访谈。小朱和小卢是一对夫妻,两人都是基督徒,20多岁。在访谈当时,两人都硕士研究生毕业不久。在访谈中,小朱分享了一个自己找工作过程中的基督见证。

 

小朱:我们找工作的事上就是也有主的同在的。当时,我毕业了,找老师的工作嘛。当时,小卢家里那里的话,就是也去面试了……

 

笔者:小卢家里?

 

小朱:就是那个江州,江州一所中学面试了,上课了,感觉都还可以嘛。但是你要进学校的话,就是说白了,小卢的那个什么亲戚……

 

小卢:我一个比较远一点的姑姑,她以前是教育局副局长,专门管招聘老师的。

 

小朱:她退休了嘛,她就跟我们讲,只要花一点钱弄一下就可以去了嘛。就是意思就是这样的。

 

笔者:给她吗?

 

小朱:给教育局的那个……

 

小卢:因为现在那个教育局的副局长是她以前的手下,她呢已经退休了。因为有这层关系,我们才可能去送礼,送一下的话那就肯定是没问题的,就这个意思。

 

小朱:那后来反正我们俩祷告嘛,就总觉得这个事情是主不喜悦的,因为我们是光的儿女嘛。当时也是借着主的话,祷告祷告,主啊我们是光的儿女,光的儿女行事都要在光明中嘛,不能有任何一点点的黑暗,黑暗容不下光的,然后就没有去啦。假如说是主的旨意说你可以留在那边的话,那上课上得好,你就来吧,也不一定要非得这么弄一下,后来就没有去。

 

在这一见证中,小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潜规则”的困难,转而向基督祷告,但是基督并没有改变小朱所处的外在环境。基督既没有使材料中的教育局领导放弃收受贿赂的想法,也没有让材料中的学校做出录取小朱的决定,而是“告诉”了小朱自己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就与外向的基督见证决然不同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向基督祷告,小朱改变了自己本来对于“潜规则”犹豫不定的摇摆态度,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从而做出了更符合伦理道德原则的决定。也就是说,在内向基督见证中,基督改变的是信徒本身,以提升信徒伦理道德水平的途径来帮助信徒应对生活中的一系列困难。

 

我们再来看看小卢的另外一个见证:

 

今天早上我碰到一件事,也靠着主。本来早上出来心情挺好的,今天天气也好哦。然后我去物业那交电费。那个收电费的人跟我说这个月电费要180。我觉得没那么多哦,因为以前基本都100多一点点,这个月也没怎么多用电。我就跟他说是不是收错了哦,他说没错。然后我就说,那你帮我看看上个月电表显示是多少,这个月电表显示是多少。结果他说,你交不交啦,不交就算,后面还好几个排队的。我当时就火了,按照我以前的性子,肯定是要马上跟他理论清楚的。但想到主说要与人为善哦,我也就把火先憋着,交了钱走了。

 

出了门之后,我越想越感觉心里不舒服,总感觉要怎么发泄一下哦。然后我就想到了要转向主耶稣。当时我就转向祂,呼喊祂的名,“哦,主耶稣;哦,主耶稣”,马上就感觉到了主耶稣对我的回应,马上就想到了主耶稣的“爱邻人,也要爱仇敌”。我就想到了,那个收电费的人可能也有他的苦衷哦,他可能早上刚被老婆骂啊之类的,也是生活在罪里,被撒旦掌控了。我们不应该恨他,应该恨的是撒旦让我们陷入到不喜乐的光景里。我们要爱他(指的是收电费的人,笔者注),体谅他,理解他,他也有可能是个在寻求的人。后来我就想到,下次可以跟他传传福音,把他带到我们聚会里来。哦,感谢主,感谢你的恩典,让我们能时常喜乐!

 

小卢的这一见证与上文小朱的见证具有同样的结构。小卢首先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定的困惑。这一困惑,具体来说,可能并不是收电费人对他的无理态度,而是小卢因对方的无理态度在自己心里所产生的怒气。接着,小卢转向基督寻求帮助。在这里,基督没有改变小卢所处的外部环境,既没有让收电费的人追出来向小卢道歉,也没有让小卢捡到十块钱高兴一下,而是使小卢能够换位思考,站在神的视角去看待收电费的人,从而使小卢至少是暂时的,获得了“博爱世人”的宽广胸怀,平复小卢的怒火,使他重获“喜乐”。

 

就以上两个例子看来,这样的基督见证与我们之前所见的外向基督见证并不相同。就叙述的结构上来说,两种基督见证都有遇到困难、转向基督这两步。主要的不同在于基督在帮助信徒应对困难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外向基督见证中,基督改变了信徒所处的外在环境,使得外在环境的发展朝着对信徒有利的方向进行;而在内向基督见证中,基督改变的是信徒自身,帮助信徒找到一个“心安”的方式去应对这一困难。很明显,内向基督见证具有直接的提升信徒伦理道德水平的作用,用笔者当时所处的基督徒聚会里的话来说,这叫做“生命成长”。这里的“生命”指的并不是人天生自带的生命,而是指经过受浸仪式后,耶稣基督,也就是神的生命在信徒身体里的扩充。

 

三、浅论“生命成长”与王阳明“四句教”中的工夫

 

如何理解内向基督见证或者说“生命成长”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适当援引儒家学说来加深我们对于内向基督见证的理解。当然,碍于笔者对儒学尚用力不久,这里只能就两者之间的比较给出一些初步的讨论。但笔者仍不揣浅陋,希望把自己的看法分享给儒门诸君。

 

在笔者看来,内向基督见证与王阳明的“四句教”的工夫之间有一定的可比性。”四句教指的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法”。当然,因为“天泉证道”一事,历来对于阳明“四句教”的理解也是聚讼风云[4],但争论的焦点主要聚焦在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上,也就是儒学中的本体问题。因为在本体问题上,基督教与儒学之间并不具有可比性——基督教认为人有原罪,而儒学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在本文中,笔者把对第一句的讨论暂且搁置。

 

在“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三句中,王阳明主要阐述的是复其心之本体的实践方法,也就是工夫的问题。虽然在“天泉证道”中,阳明的弟子王畿在工夫论上有不同的意见,但根据学者陈来的研究,阳明自己对在意念上为善去恶的工夫还是肯定的[5]。在这三句上,笔者认为基督教的“生命成长”与“四句教”之间是有一定类似之处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中的“意”指的是“意念”,即人的本心被私欲蒙蔽后所生发的各种各样的意识活动。在上述小朱的基督见证中,小朱一开始对于是否遵从求职过程中的“潜规则”的摇摆态度,就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意念”。同理,在小卢的基督见证中,他对收电费人员所抱有的怨恨和怒气也是这样一种有善有恶的“意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指出了良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非之心。在阳明看来,良知是每个人先验的是非准则,对意念起到监督、指导作用,能判断个体的意念是善是恶[6]。在基督教中,“基督”能够与“良知”起到相同的判断是非的作用。在小朱和小卢的基督见证中,两个人都转向基督,把自己的意念交由基督来加以评判。因为基督具有至善性,自然能够判断个体意念的是非好坏。经由这一过程,小朱和小卢确信了自己的意念在伦理道德上具有不合理性。

 

在清楚了解自身意念的善恶之后,就要为善去恶。这一过程,就是阳明所认为的儒者最基本的“格物”工夫。同样的,在小朱和小卢的基督见证中,两个人最终都放弃了自己的“恶念”,以一种“基督所喜悦的方式”去应对自己生活中所碰到的困惑。

 

要注意的是,在王阳明看来,“格物”的“物”应解为“事”,“格物”就是要在日常为人处事中时刻能把自己的意念交由良知评判,从而回复人的本性。而在内向的基督见证中,基督徒所遇到的困惑也都是为人处事上的困惑,这与阳明的思想也存在类似之处。

 

当然,阳明的工夫论还不仅仅是在意念上为善去恶,至少还包括阳明弟子王畿意义上的彻悟心体无善无恶的工夫。在阳明看来,意念上为善去恶是针对下根人的“渐修”的方法,而彻悟心体无善无恶是针对上根人的“顿悟”的方法。那么,如果基督徒在生活中每逢出现恶念都能及时转向基督,以一种“基督所喜悦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困惑,基督徒的“生命成长”至少能与王阳明所提倡的“渐修之法”相提并论。

 

四、内向基督见证的作用及其对重建儒教的启示

 

在笔者看来,内向基督见证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让作见证的基督徒适时总结基督在自己身上的做工,巩固该基督徒对基督的信心。二是让尚未信教的慕道者看到基督对于个人生活的积极作用,从而促使这些慕道者下定决心,受浸成为基督徒。三是巩固其他有类似困惑基督徒的信心,让他们看到,只要信靠基督,人生的各种困惑就必然能得到解决。

 

要注意的是,在基督教中,见证并不仅仅是个体基督徒的自然流露。在笔者参加的基督教聚会过程中,基督徒们总是鼓励其他基督徒做见证分享,特别是一些新受浸的基督徒;网络上也有专门的基督教见证网站,如“全球见证”。在这些网站中,有专门的亲子、求学、求医、职场、婚姻等板块,分门别类地整合好全国各地的基督徒见证,为有类似困惑的基督徒提供帮助。这说明基督徒们已了解到“见证”这一话语形式对于基督教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地鼓励基督徒们“生产”和“消费”这些“见证”。

 

有鉴于内向基督见证对于基督教传播的作用,笔者提倡在儒学传播中,应多分享儒门人士的修行感悟。

 

传统上,儒家的修养工夫总是强调自明、自修、自得,不太强调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修养感悟。功夫论也只是指出一些修养门径,如静坐等,少有阐述儒学是如何影响到自身的日常生活。所以,当前传播儒学的文章也多以义理阐发为主。如基督徒见证一般,阐述基督如何影响到儒者的个人生活的文章却是少数。借用斯达克的“宗教市场理论”,儒学作为一种最为关注现世生活的“宗教产品”,就应该让广大潜在的“宗教消费者”了解到这一产品对于个人的生活能带来多大的积极作用。反过来说,基督教作为一个传统上关注来世生活的“宗教产品”,在当代的形势下,既能够给信徒来世——“天国”或“新耶路撒冷”的盼望,又能够让信徒体会到基督对于个人现世生活的积极作用,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迅速传播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笔者深知,相比起基督教来说,儒教是一个扩张欲望较弱的宗教。传统上儒教强调的是“王道政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于今时今日,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于已成为“游魂”(余英时语)、“孤魂”(许纪霖语)的儒家来说,应该可以借鉴一些基督教中的好的做法来帮助促进儒学的复兴。或者,就最低限度来说,多分享些儒者对待亲子困惑、求职困惑、婚姻困惑、职场困惑、人际交往困惑的故事,对于儒门人士内部切磋琢磨,止于至善也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1]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编.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3.294.

 

[2] 在基督教历史上,奥古斯丁的“花园奇迹”或许是最有名的皈信见证。据他的自传《忏悔录》记述,他本是摩尼教信徒。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奥古斯丁年轻时生活放荡,他感到这段话击中要害,“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自此后,他从摩尼教转向基督教,并最终成为基督教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神学家之一。

 

[3] 王晓红.意义的复制——北京市基督教会珠市口堂祷告见证会见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16.

 

[4] 对于“天泉证道”一事始末及不同版本的材料,读者可参见陈来的《有无止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180-184页。

 

[5] 同上,188页。

 

[6] 同上,155页。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